月度归档:2023年06月

可治胸水和腹水的牡蛎泽泻散

牡蛎泽泻散出自《伤寒论》,由牡蛎(熬)、泽泻、蜀漆(暖水洗去腥)、葶苈子(熬)、商陆根(熬)、海藻(洗去咸)、瓜蒌根(即天花粉)各等份组成。以上七味药,共研细为散,每次取适量(1-3g),用白开水冲服,每日三次。牡蛎泽泻散是利尿剂,服用至小便通畅,即可停药。

牡蛎泽泻散这个方子有利大小便作用,方中的牡蛎、泽泻、葶苈子、商陆根、海藻等均有利尿作用,蜀漆、瓜蒌根、商陆根又有致泻作用,且瓜蒌根、商陆根、牡蛎、海藻均能消肿软坚,以上药组合使用,就可以治疗二便闭塞的腹水(或胸水),还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伤寒论》中以牡蛎泽泻散治疗“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按照《伤寒论》的记载,本方的适应症为腰部以下水肿,但患者正气不衰,体力尚健旺,大小便不利,脉沉有力。现代以本方治疗胸膜炎渗液、肝硬化腹水、癌症腹水,有一定的效果,可见其适应症不只有腰以下的水肿,腰以上的“悬饮”也可以治。

不过本方中的商陆有毒,很多药店不出售。本方中的蜀漆为常山的茎,也有毒,大多数药店都不卖这种药。所以这个方子很难在一般的药店里配齐药,患者如果想要用此方,需要自行想办法配药。

《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有叶天士用本方治疗水肿的医案:“某男,脉如涩,凡阳气动则遗,右胁汩汩有声,坠水少腹,可知肿胀非阳道不利,是阴道实,水谷之湿热不化也。议用牡蛎泽泻散:左牡蛎、泽泻、花粉(即瓜蒌根,又名天花粉)、川桂枝木、茯苓、紫厚朴,午服而愈。”叶天士所说的阳道和阴道中的阴和阳,是中医专门词汇,不同于现代医学中的阴道。这里的阳,大致相当于六腑,阴即五脏。

另李浩澎有一份医案,某老年妇女因患肺结核十余年,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胸胁疼痛如隔,且往来寒热,西医用各种抗肺结核药,症状虽缓解,但仍然咳喘疼痛不已,X线检查显示右侧渗出性胸膜炎。李浩澎遂以牡蛎泽泻散为主,辅以扶正固本药治疗,方用:煅牡蛎30g,泽泻15g,葶苈子15g,商陆根6g,瓜蒌根30g,海藻15g,红参10g,当归10g,黄芪15g。5剂,每日1剂,早晚各服用一次。

患者服药后,初觉烦热憋闷欲呕,2服时肠鸣,旋即泻下稀痰粪水若干,顿觉胸宽气舒。后又用此方20余剂,复查胸腔渗液全无。本方中的商陆根、蜀漆、天花粉均有致泻作用,所以服用本方时患者可能出现肠鸣、腹痛、腹泻的副作用。李浩澎的医案很详细地记载了患者服药后的反应,患者虽出现了这些副作用,但这些药也恰恰可以治疗患者的疾病,这正是中医所说的“药不眩瞑,则厥疾不疗”。

牡蛎泽泻散的治疗思路可供我们借鉴,利尿致泻的确可以缓解水肿病的症状。但现代行医用药,要特别注意患者的安全,我们今天就不一定非得用蜀漆和商陆这样毒性很大的药。早在清代,叶天士就用副作用较小的桂枝、茯苓、厚朴等替代商陆和蜀漆,这种安全用药的理念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郭子光治包裹性胸腔积液医案赏析

郭子光教授曾经治疗一包裹性胸腔积液的患者,该患者于1994年7月20日找郭教授初诊,初诊前两个月曾在成都市结核病院做肺结核球手术,术后发现右下胸腔包裹性积液。

就诊时,患者自诉右侧胸胁疼痛胀满,咳嗽、喷嚏时加剧,呼吸气短,身无寒热,轻微咳嗽有少许稀薄白痰,饮食佳,二便如常。体质偏瘦,面色苍白,右侧胸廓隆起,语颤消失,呼吸音极弱,舌质淡苔白厚滑,脉沉滑。

郭老认为这是水饮结滞于胸胁,引起升降不利,本虚而标实之证,属悬饮,应予行气逐饮的治疗以调整病人气机,使其能正常升降。以香附旋复花汤、小陷胸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方化裁治之。

方如下:香附、旋复花(布包煎)、紫苏子、陈皮、茯苓、法半夏、瓜蒌皮、葶苈子各15g,薏苡仁20g,黄连、大枣、降香各10g。水浓煎,温服,1日1剂。

患者服用上方共30余剂后,症状逐渐缓解,于9月6日去结核病院X线检查显示,胸腔积液消失,增生性粘连存在,遂改用柴芍六君子汤善后。

香附旋复花汤出自《温病条辨》,有运脾除湿,疏肝通络的功效,主治伏暑、湿温胁痛,或咳或不咳,无寒,但潮热,或竟寒热如疟状。香附旋复花汤由生香附、旋复花(绢包)、苏子霜、茯苓块各三钱,半夏、薏仁各五钱,广皮(陈皮)二钱组成,此方有泻热、理气和利水之效,是治疗湿温证的代表方剂之一。

小陷胸汤出自《伤寒论》,由黄连、半夏、瓜蒌组成,具有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的功效,主治痰热互结心下的胸痹证。葶苈大枣泻肺汤出自《金匮要略》,由葶苈子和大枣组成,是中医治疗肺痈的方子。葶苈子泻肺消肿,有很强的泻水作用。

郭老基本上就是把这三个方子组合在一起,然后加降香,组合成一个大的复方,这种治疗方法遵循的是方证学派的“有是证,用是药”的治病思路,同时郭老又将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相结合,小陷胸汤和香附旋复花汤是针对患者的“证”,大枣葶苈泻肺汤则是针对患者的“病”,二者结合,效果更好。这种治疗思路很值得借鉴。

李东垣《兰室秘藏》“疮疡门”中的“散肿溃坚汤”

“散肿溃坚汤”出自李东垣的医著《兰室秘藏》中的“疮疡门”篇,原文如下:

“散肿溃坚汤:治马刀疮,结硬如石,或在耳下至缺盆中,或肩上,或于胁下,皆手足少阳经中。及瘰疬遍于颏下,或至颊车,坚而不溃,在足阳明经中所出。或二证疮已破,流脓水,并皆治之。

黄芩八钱(酒洗,炒一半,生用一半),草龙胆(酒洗,各炒四遍)、瓜蒌根(锉碎,酒洗)、黄柏(酒制)、酒知母、桔梗、昆布各五钱,柴胡四钱,炙甘草、京三棱(酒洗)、莪术(酒洗,炒)、连翘各三钱,葛根、白芍药、当归梢、黄连以上各二钱,升麻六分。

上㕮咀,每服六钱,水二盏零八分,先浸多半日,煎至一盏,去渣,食后热服。于卧处伸足在高处,头低垂,每含一口作十次咽,服毕依常安卧,取药在膈上停蓄故也。另攒半料作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百余丸,用此药汤留一口送下。或加海藻五钱炒亦妙。”

李东垣此方是治疗淋巴结肿大的,颈部、锁骨、腋下的淋巴结肿大均可治之。本方由小柴胡汤加减而成,李东垣认为此病为手足少阳经病,所以用了小柴胡汤加减化裁。将小柴胡汤去人参,另将半夏换成天花粉(即瓜蒌根),再加黄连、龙胆草、黄柏、知母等清热药,桔梗、昆布等消痰药,三棱、莪术、连翘等溃坚散肿药,又加葛根解肌,白芍柔肝,当归梢活血通经,诸药合用,就能和解少阳、软坚散结、溃肿散坚,所以这是一张标本兼治的方剂。

李东垣的这张汤方,无论是从传统中医药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现代药理学的角度来看,都是一张很好的治疗淋巴结肿大的方子。方中所用的黄芩、瓜蒌根、龙胆草、黄柏、三棱、莪术、连翘等均为现代常用的抗肿瘤药。

李东垣的用法也颇值得借鉴,一半煮散含服,一半制丸服用,他在“疮疡门”的其他方剂中甚至提到,药渣还可用来外敷。这种用药方法是全方位的,散剂煮成汤含服易于吸收,丸剂慢慢崩解有利于药力持续,药渣外敷则可透皮给药,这样用药能达到整体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的目的。如此用药,一者说明李东垣医术高超,实践经验丰富,用药方法有过人之处;二者说明这类疾病难治,就连李东垣这样的一代宗师,也很难靠单一的内服药取效。

现代多以李东垣的这张方剂治疗淋巴结核、感染性淋巴结肿大、淋巴瘤以及淋巴转移瘤。此方有一定的消肿散结作用,若能与西黄丸、小金丸等药同用,其效果更好。若为癌症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则此方与化疗药物同用,效果更好。

本方不宜改为汤剂煎服,因为此类疾病大多疗程长,治疗不易,服用散剂和丸剂对患者的肠胃刺激不大,所以古人治疗此类疾病大多以丸散膏丹缓图,今人为避免制丸散膏丹的麻烦,统一改成汤剂服用,实非所宜。

刘炳凡内外并用治疗乳腺癌医案赏析

刘炳凡生于1910年,湖南省汨罗市人,中医研究员,从医数十年,精中医内、儿、妇科。留有治疗乳腺癌患者苏某医案。

苏某,女,1990年7月10日初诊,初诊时40岁。因左乳房肿块十余年,近三个月明显增大、疼痛;左乳头有血性分泌物一月余,伴左侧胸胁胀痛、口干苦思饮、心烦、纳差、失眠多梦。在某省医院诊断为“左乳腺纤维瘤,左乳腺癌”。病人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遂找刘炳凡进行纯中医治疗。

初诊时探查到左乳房外上缘有一肿块,约4cmx5cm,边缘欠清楚,未破溃,活动较差,按压时疼痛,乳头渗出淡红色分泌物,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小。刘老诊断为肝气不疏,郁阻经络,久而成乳癖。遂决定用疏肝理气,化瘀通络法治疗。

处方:太子参15g,沙参10g,丹参15g,制首乌15g,白芍15g,蒲公英20g,土贝母10g,炒瓜蒌皮5g,甘草5g,山慈菇10g,山海螺12g,生鹿角5g(磨兑),橘核10g,丝瓜络6g,麦芽15g。

另以鹿角30g,黄药子15g,山慈菇15g,田三七10g,共磨汁涂搽局部。

患者服药24剂后找刘老复诊,左侧乳房肿块已经从鸡蛋大缩小到豌豆大,已无血性分泌物,间有隐痛,面食俱可,月经20天一行,腹隐痛,有凝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小。原方去蒲公英、山海螺、瓜蒌皮,家五灵脂炭10g,蒲黄炭10g,仙鹤草15g,砂仁5g。

继续服药14剂后,患者乳房肿块已不明显,但仍然有隐痛;月经一月一行,色量均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小。

三诊处方:明党参12g,沙参10g,丹参15g,首乌20g,法半夏5g,广陈皮5g,五灵脂炭10g,蒲黄炭10g,生鹿角10g,山慈菇5g,土贝母10g,冬瓜子15g,丝瓜络5g,夏枯草5g,甘草5g,麦芽10g,橘核10g,鸡内金4g。

继续服药21剂,肿块完全消失。停药一年后随访,患者一切正常,肿块在情绪波动时稍可摸及,约一豌豆大,月经后及情绪稳定后消失。

治疗湿热呕吐的“黄连竹茹橘皮半夏汤”

“黄连竹茹橘皮半夏汤”出自《温热经纬》,由黄连、竹茹、橘皮、半夏各等份组成,水煎服,去滓,温服,每日两次。本方有清胃化湿,降逆止呕的作用,是治疗湿热呕吐的常用方。

现代多用此方治疗急性肠胃炎引起的上吐下泻,本病多见于幼儿,多由饮食不节引起。但癌症患者化疗时也经常会出现这些症状,因为化疗药对消化道的损伤很大,所以这个方子也可以用于治疗化疗所致的上吐下泻证。

本方中的黄连清热燥湿,是中医治疗肠胃炎的重要用药,黄连中所含的小檗碱是现代治疗急性肠胃炎的常用药,所以黄连在本方中属辨病施治用药。竹茹、橘皮、半夏为中医止呕常用药,三者连用,有强效止呕的作用。

本方由橘皮竹茹汤转化而来,王士雄评价本方说本方“于橘皮竹茹汤去生姜之温,甘草之甘;加黄连之苦寒,以降诸逆冲上之火;半夏之辛开,以通格拒搏结之气”。橘皮竹茹汤虽然是治疗呕吐的常用方,但该方对急性肠胃炎效果欠佳。

因为急性肠胃炎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古人认为夏秋季节的这种病多属湿热病,所以就将此病归为湿热呕吐证。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因为夏秋季节的食物中(尤其生冷食物)含有较多的致病菌,患者饮食不洁,出现细菌感染,故有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