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身心医学

春归大地,我心飞翔

幸福不仅仅只是身体健康,有时记性不好也不失为一种另类的幸福。

——阿尔伯特·史怀哲

周六,我骑着自行车去了趟菜园,挖地翻土,准备春播。顺便去了趟中坞公园,感受那里的农家风光。中坞公园内那一片片稻田里,满是谷茬。湖面的冰已化冻,藕塘里还残留着去年的枯叶。虽然还不到春暖花开的时候,但一些花儿已经在含苞欲放了,也有一些嫩绿的青草在吐芽。

春天来了,蛰伏了一个冬季的生命们即将怒放。我喜欢这样的时刻,天地之间,万物相通,当其他生物的生命被唤醒之时,我们人类的生命力也会变得更旺盛。我又重新在休息日鼓捣起了自己的乐器:七弦琴、空灵鼓、佛音钵——今年甚至还想添置口琴、电吹管和萨克斯,对乐器,我的要求很低,不求玩好,但求玩响,不为取悦他人,只为自娱自乐。我也在花盆里种上了各种花儿的种子,等待着它们发芽开花。我要我的人生快乐而又丰满,要它多姿多态,不受任何负面情绪长期的影响。

生命中总会有些痛苦的经历,但在经历了痛苦的折磨之后,我们要能重新站起来。昨日已逝,不需追悔;明日未至,何用担忧?好好地享用今日,所有想做的事情,都不必等到了无牵挂之时再去做,马上动手去做,想说出口的爱也大胆地说出口,人生就不会留下遗憾。人有多项爱好真是一件幸福得不得了的事情,因为这些爱好能随时点燃我们的激情,让我们沉浸其中,愉悦的体验人生,乐而忘忧。

我有一项令我自己极为满意的能力——我能选择性地遗忘掉所有的不快,但却对令人愉悦的事情记忆犹新。我现在知道,这是我从我母系家族中继承下来的优良基因,我的母亲、舅舅、小姨都具有这一特征,无论他们遭遇了多少不幸,他们总能很快重新快乐起来,把过去的不快忘得一干二净。这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啊!每天中彩票头奖,也未必有这么幸运。毕竟,比起快乐,金钱连狗屁都不算。

有条件的快乐是镜中花水中月,只有无条件的快乐才能让人持久的快乐。不要把期望寄托于未来,也不要期待到了了无牵挂时才去享受人生,古人云,若觅了时无了时,即今休去便休去。凡事要等到了无牵挂时才去做,就有可能一辈子都做不了——万一我们活不到了无牵挂之时呢?一个喜欢牵肠挂肚的人,这辈子大概也不会有了无牵挂之日。一个不喜欢牵肠挂肚之人,当下即可了无牵挂。

写出“剪不断,理还乱”的李煜有了不起的才情,但心态却糟糕透顶。这六个字的背后是典型的反刍性思维,它看似正确,实则扯淡。如果一件事情或一段关系,乱如麻,怎么理都理不清,最好的方法不是去剪断,也不是去理清,而是直接将其置于脑后,不去想了,顺其自然。

忘记一切负面的记忆,把注意力集中于生命中那些美好的事情,我们的心会被喜悦填满。带着喜悦走进生活,我们不但可以照亮自己,还能照亮别人——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积极乐观的人会感染到他周边的人,让他周边的人也处在积极乐观的状态。试想想,如果你身边有一个大多数时候都很快乐的人,你快乐的时刻是不是也会多了很多呢?

不写了,弹琴去。我有个忠实的听众,那就是我养的那只猫,它是我的知音。因为它知道,陪伴是如此宝贵,在陪伴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事情值得挑剔和计较,乱弹一气又如何?还不是一样的令一人一猫赏心悦目?

事事释然,处处心安

涵养动中静,虚怀有若无。

——任继愈

从一系列的肉体和精神创伤中逐渐恢复过来的我,有段日子经常处于自我怀疑的状态,脑子里每出现一种想法的时候,马上都会问自己,我的这些想法是正常的吗?我的精神错乱吗?

去年一年的各种经历都在颠覆我过去对自我和外界的认知,我一度怀疑自己是否精神失常,这是创伤后遗症的诸多症状之一种。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创伤渐渐被平复,许多东西慢慢沉淀下来后,我又进入到了另一种状态,我开始对各种事情都释然了,内心无比安宁。

人生能不经历痛苦当然是最好的,但痛苦也不是毫无作用的。痛苦让我们能够更清醒地认识到世界的真相,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人这一辈子要有站在与自己相反的立场上去看自己的时刻,倘若不如此,我们便永远无法客观和全面。

在我去年因车祸住院时,我高一时的一个同班同学和我堂弟一起去医院看我。这个同学对我堂弟说,当年在学校,他的腿受伤了,当时没有人管他,是我一直背着他,照顾他。事情过去了快三十年,我不但对这件事情毫无印象,甚至连这个同学的名字都快记不起来了,但他却仍然念念不忘。

我直到现在仍然无法回忆起这件旧事,但这种事情确实符合我的为人风格。我经常做这种事情,我就像一个活在一群聪明人中的傻子一样,做着大多数人不愿意做的事情。过去我总是期待所有人和我一样,对这世界上的事情热心肠一点,不要对他人的苦难无动于衷,不要那么冷漠。但如今我意识到,这是不能强求的,自私才是人的本性,利他是反人性的,虽然文明是朝着利他的方向发展的。

这世上只有少数人会追求理想主义,希望建立一个大同世界,这种人脑海中的世界其实只是一个乌托邦。乌托邦者,不存在的梦幻世界也。理想主义者最容易犯的错误是用高标准来看待一切,所以一个理想主义者如果不能站在与自己相反的立场上去看自己和世界,就容易对现实世界中的人和事感到失望。我们得站在自己相反的立场上去看自己,才能更好的悦纳众生,悦纳世界。

真、善、美、利他,这些都是理想主义者所向往的。但现实世界是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更多的是利益纠葛。那么,一个人应该追求理想还是应该屈从于现实呢?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究竟哪个才更正常呢?人总习惯性地认为自己的想法才是正常的,这是自然规律使然,毕竟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但实际上,如果是说“正常”是指大多数人的状态的话,那么理想主义者才真正属于不正常者。

我最大的一个进步就是认识到了自己“不正常”,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都不正常,我不再视这个世界不正常。世界很正常,芸芸众生也都很正常,我这样的人才不正常。人遵循自然规律,为自己和自己的后代争取更多的生存资源,保护自己的利益,不牺牲自我去利他,甚至贪图享受,这些都没有错。虽然我想通了这一点,但我没打算把自己变成一个正常人,而是继续坚持不正常地过完这一生。

这种思想的转变对我来说意义重大,也许大多数人都不觉得想通这一点有什么了不起,因为他们日常生活中遵循的正是正常人的那套规则。但对我来说,这真是意义重大,因为这种转变使我变得更加的宽容,更加的心平气和。这转变让我更能接纳其他人的种种行为了——这些行为中有很多我过去认为不够美好,但如今我承认这一切都是人性使然,是正常的生物规则,是人之常情,我们不能用高标准来衡量芸芸众生的各种行为。

另一方面,我们还是得承认,人这个物种整体上来说还是很愚蠢的,我们不能因为某些行为是正常的就赞美它,或承认它智慧。正常和智慧并不是同一回事,在很多时候,正常与愚蠢恰恰是近义词。我们人类的愚蠢让我们人为的制造了太多的灾难,世界各地的战火几乎从未停息过,总是在此起彼伏。“朱门猪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事情也一再上演。人总是在自己落难时哀叹世人为何如此凉薄的同时,却又习惯性地在他人落难时袖手旁观,也总是更容易记住仇恨而不是更容易感恩。

我可能到死都无法理解,为什么人类内心中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如此之多的仇恨,以至于总会发展到互相报复和杀戮的地步。和平相处对我们这个物种来说,可能是一种奢望。我们的祖先智人把我们的近亲尼安德特人屠戮殆尽,然后,我们这些由共同的智人祖先繁衍而来的现代人又被按照肤色、国籍、民族、宗教和亚文化分成各种各样的人,大家为了资源或信仰之争而吵闹不休,甚至大打出手,死伤无数。倘若没有这些大的纷争,我们也很难安静地生活在这世界上,马路上、社区里、公交车上、地铁里,甚至家庭内部,总会有人时不时地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打得头破血流。

我如今比以前更能接纳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更能接纳所有人的一切行为,但这并不代表我愿意追随正常人,过正常人的生活。更不意味着我认可“正常”才是最好的生存策略,恰恰相反的是,我觉得适度的不正常能让人生活得更有幸福感。

有相当大一部分精神疾病患者比正常人更有幸福感,因为“正常”和幸福也不能划等号。疾病有时能让人从人生苦役中逃脱出来,进入更安逸的状态,对这部分人我甚至不主张把他们治疗得正常起来。我们看那天桥底下的流浪汉(他们中很多人精神不正常),他们食足裹腹,衣足裹体便不复多求,只要他们肉体无病,我们真不好厚着脸皮说自己比他们智慧和幸福多少。

单单就生存本身而言,绝大多数人根本不必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去工作谋生,也许他们只用付出不到三分之一的努力就足以解决温饱问题,而且可能活得更久,因为他们得到了更多的休息。但他们却会为各种并不必要的东西(比如大房子、豪车和社会地位之类)而奋斗,然后哀叹自己是多么的辛劳,同时把自己信奉的理念代代相传,并习以为然。

人的思想要有一定的宽度才能有更大的包容性,我常常会做一些思维的极限运动,不断地朝着无限远的方向去拓展自己的认知,提升自己的弹性。这么做的好处是能让我自己更加平和——如果无论我们在人生中遭遇了什么,我们都能接纳,也就没什么不平和可言。

人的心(其实是大脑)就像一个容器,如果我们的容器很小,只能容纳自己信奉的那一套,对与自己信奉的那一套完全相反的东西看不顺眼的话,我们的容器便很容易被我们的所闻所见撑破——因为不管我们喜不喜欢,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像在做布朗运动一样,毫无规则,且一点武德都不讲地朝着每个人的容器里硬挤,器量小者,随时有爆炸的风险。

是非是躲不掉的,但消除是非观后,是非就不再是是非了,一切皆可释然。不存在是非,一切恩怨情仇就都可以化为无物,也就无需容器去容纳什么。心中不再需要存放任何恩怨情仇之时,宇宙中就无处不可以做我们的安放身心之地,我们又何必刻意去寻求什么避世的净土呢?

我微笑着走在这人世间,看一切皆已是自然而然,对万事万物不悲也不喜,不贪恋,不嗔怒,心无波澜地研究着我喜欢研究的问题,用这种方式,打发着余生的光阴。

亲密关系中的融合焦虑与分离焦虑

焦虑是许多人会存在的心理现象,在人际关系引起的焦虑中,存在融合焦虑和分离焦虑两种焦虑。这两种焦虑感困扰了许多人,尤其是对那些高敏感、低自尊、存在完美主义倾向的焦虑症患者来说,融合焦虑和分离焦虑经常会导致他们与自己的家人或伴侣发生冲突。

融合焦虑是指当个体与另一个人建立亲密关系,并长期相处时,他(她)会出现对过度依赖和融合感的强烈担忧。存在融合焦虑问题者会担心过度亲密让自己丧失自我,成为其他人的附庸。或担心自己的缺陷被发现,不能被亲人或伴侣长期接纳,因为这个原因,他们排斥与自己的亲密对象长期近距离相处。比如,有融合焦虑的妻子和丈夫生活在一起时间稍长,妻子会希望丈夫出差或离家一段时间。两个恋人相处了一段时间后,恋爱一方会希望另一方与自己保持距离,拒绝与恋爱对象过度亲密。

分离焦虑是指个体与亲密对象分离时,一方会产生明显的焦虑心理,担心自己会被抛弃,害怕孤独,或担心自己的伴侣会出意外。比如,当丈夫出差或被家人、朋友邀请出席某项活动时,妻子可能会感到害怕或愤怒,认为丈夫的行为是在冷落或抛弃自己。

有些患者只存在融合焦虑或分离焦虑,有些患者则同时存在融合焦虑和分离焦虑,比如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和边缘型人格患者就可能会同时出现较为明显的融合焦虑和分离焦虑。这主要是因为这两类患者的情绪总是处在一种摇摆的很不稳定的状态,他们与自己的亲密对象相处时,很容易出现不断推拉的现象。融合焦虑会让他们不断地把自己的伴侣推开,分离焦虑又会让他们在伴侣真的要离开时,把他们往回拉。这种反复推拉,会导致他们的亲密关系比一般人艰难。

希望患者本人改变这种症状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其实是一种生理性现象而非患者本人有意为之。对这类患者,只能是家属或伴侣对他们的病理有充分的了解,理解他们不同于一般人的思维逻辑。在感知到患者的融合焦虑或分离焦虑被激发时,及时安抚患者的情绪,让患者平静下来。这种及时的安抚可以帮助患者稳定自己的情绪,人格障碍患者最终甚至可能被这样的伴侣关系治愈,但双相型情感障碍患者则很难被这样的关系治愈,他们需要服用药物稳定自己的情绪。

焦虑是一种生理性疾病,并非患者“想不开”,抱怨患者非但对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无济于事,还会加大患者的自责心理。如果你爱上的是一个高敏感、低自尊、存在完美主义倾向的人,你需要学习相关的脑科学和心理学知识,把你的家人或伴侣的系列行为当做病理反应来看待,这会让你感受好很多。

因为当患者的融合焦虑或分离焦虑被激发时,他们通常会采取一系列的看似有伤害性的行为来缓解这种焦虑情绪,比如愤怒的发脾气、要求分手或离婚、离家出走。从本质上来说,患者的这种反应是在试图挽救关系,而非破坏关系,但他们的表达方式可能会令人难以理解和接受。

如果家属在这种时候能够理解这种病理反应背后的逻辑,懂得患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读得懂他们的潜台词,就能给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安抚。通常在这种时候,家属不要去在意患者高亢的情绪,而是应思考究竟是什么细节诱发了这些患者的情绪反应。

多数高敏感患者都明白自己存在问题,他们只是控制不住自己,过度敏感和情绪化是他们的本能反应,他们也为自己的易激惹特征而苦恼,甚至会为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感到羞耻,严重者会自残或自杀。但他们很难像健康人一样坦诚的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他们的焦虑感让他们害怕与人直接沟通。患者家属应尽量理解和体谅患者,陪伴患者就医,在情绪被激惹时,接纳患者的情绪并安抚他们。必要时,需要精神科医生给予心境稳定剂,同时可能也需要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任何人与一个高敏感、易激惹的人生活在一起,都可能会体验到与普通人不一样的人生。但他们是需要被自己的家人或亲密爱人理解和帮助的,而且这些患者的与众不同的逻辑一旦被自己的家人或伴侣理解,与他们的相处就会容易很多。

未来五年,我将闭门谢客,以脱产学习为主

这段日子,我终于把自己重新调整回以前的状态了,孩子在大学里也逐步进入了自己的人生轨道。这一生该经历的狂风暴雨,我都去经历过。生老病死和爱别离这些最深切的痛,也曾把我折磨得死去活来。所有这一切都成往事时,再回首看来时路,心中已波澜不惊。

多年前我就想放下各种杂务,沉下心来,脱产学习几年,提升一下自己。但这个契机一直到现在才算真正的到来,工作量被控制下来了,家里也再无任何后顾之忧,我的心慢慢地收回来了,又能够重新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而且正在回到高中时的那种专注的状态。

让一个中年人突然把事业停顿,去接受一次提升自我的高等教育,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只有天时地利人和都凑到一块儿,我们才能从生活的泥潭之中拔出来,去遂自己的心愿。值得欣慰的是,我在这个年龄,为自己争取到了这一机会。

我想把45岁到50岁这五年的时光,主要用于提升自我。系统地去学习生物、中医、西医和精神医学的相关知识,更新一下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完成医学专业的学历教育。所以在这五年的时间里,我将控制自己的工作量,进入脱产状态,确保以学习为先。

我已经坚持学医和在医学领域内笔耕十多年了,写了数百万字的医学类文章,也走了师承之路,积累了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我这一辈子与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脱离这一行是不可能了。既然决定投身于它,把它当做终身事业,那就好好地完善自我,让自己接受更规范的医学教育,掌握更系统的医学知识,今后能更全面地从事医学研究,更好地帮助病人解除痛苦。

我是一个比一般人更能坚持的人,从小到大,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做事总能坚持不懈,不怕枯燥,不怕烦难。这不是吹牛皮,仅每日写作,我就已经坚持了半辈子。日复一日地重复某种单调的生活对大多数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但对我来说,这样的生活方式却非常的契合我的天性。所以,坚持对我来说,只不过是顺着天性而行的一件极为寻常之事而已。

我相信自己在未来的五年,能够把这段脱产学习之路坚持下来。我还会尽量每日更新文章,分享我的学习心得和日常生活,长期维持的患者也会继续维持下去。但新增工作量会受到严格的控制,我要有更充足的时间去学习。即便只能工作到70岁,从50岁到70岁,我也还有20年的时光可以用来工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未来20年的工作去专门学习5年很值得。

这些年的实践经历也让我有了撰写两本专著的想法,一本是关于中医抗癌的,一本是关于中医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我在这两个领域都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思路,这套思路与众不同,而且在实践中验证过其疗效。这些也需要时间去完成,所以确实需要更高效的管理自己的时间。

我这个年龄的中年人,一旦沉淀下来了,是可以排除杂念,专注于自己的事业的。人世间的繁华和苦难,我们都经历和见识过,该摔的跟头也都摔过。笑过,哭过,兴奋过,期待过,失落过,绝望过,无奈过,甚至也堕落过。历经无数酸甜苦辣,一次次幻灭再重生后,平静下来了,对各种诱惑都有了抵抗力,剩下的只是一颗在平淡中仍然保持着活力的心。我对未来不抱不切实际的期望,也不悲观。

我到了45岁才真正的意识到,我与大多数人可能确实有一些不一样。有一天早上,我送孩儿妈上班,陪她散步。在路上,孩儿妈和我说,你和我们身边的所有人都不一样,从初中到现在,我认识的那个你一直都与众不同。性格、想法、兴趣和人生选择都不按常规出牌。

我以前一直是把自己当做正常人的,但现在逐渐接纳了自己多少与正常人有点儿不同的事实。曾有人怀疑我是阿斯伯格综合征——它的另一个名字叫高功能自闭症,我回顾了自己一生的许多往事,不认为自己是典型的阿斯伯格综合征,但是确实有些像,也许我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倾向。小时候的我是活泼的,乐于社交,但从青春期后期开始,我对社交逐渐失去了兴趣,越来越专注于学术研究。

没有嫉妒心,没有仇恨心,不爱社交,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做事能持之以恒,这都是高功能阿斯伯格综合征的一些特征,爱因斯坦就是一名典型的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我一生的大多数时间体会不到嫉妒和仇恨,我以前以为这或许是阅读的书籍改变了我,但当我回顾童年往事时,我发现自己在识字之前就没有嫉妒心和仇恨心。早在童年时期,那些曾经欺负过我的人陷入困境时,我就不是幸灾乐祸,而是发自内心地悲悯和同情他们。所以这一特征是与生俱来的,与后天所受的教育毫无关系。

一个人天性就不嫉妒不羡慕他人,正常人因为攀比和在意他人的看法而不断内耗的事情在他的身上就不会发生。如果天性还不容易记恨他人,那么他一生基本上都不会有怀恨在心和长久的郁郁不平的体验。所以,我大多数时候都很容易平静下来,心无旁骛地看书和学习。在高中时代,我就因为自己的专注力和高效率而受到同学们的另眼相看,在学业上也占有很大的优势。

但与阿斯伯格症患者很难维系亲密关系这一点不同的是,我关爱他人和表达爱意的能力很强,我身边的人感受到的是一个很温暖和灵活的我。我的父母、伴侣、孩子、亲人、老师、同学、挚友,很少有人觉得我不擅长表达情感,他们通常都认为我幽默有趣,待人和善,恪尽职守。我一生都在避免过多的社交和人际冲突,所以总是极力避免麻烦和伤害他人,对弱者始终抱持同情心。这也在冥冥之中注定了我最终选择了将为他人解除痛苦作为自己的人生事业。

无论是不是高功能自闭症患者,我都不得不承认自己在社交上是很不主动,很不积极的。也欠缺正常人所具备的社交能力,的确存在社交缺陷,但我无意去改变它。这种内倾性特征可以为我的一生节约下大量宝贵的时间,让我能够更加心无旁骛的从事我所热爱的研究。如果一种缺陷并不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反而能让人更专注于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提升他的幸福感,那反而是一件好事。

我希望未来的5年,我能够不被过多的打扰。总是有些读者朋友想与我交往,我都婉拒了。我也不喜欢自己成为人群中的焦点,最初我写作的目的纯粹是为给自己正在服务的对象统一的做点科普,节约自己的时间,免得一一回复他们,但慢慢的就发展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了我。关注我的人中,又总有一些人在吃到鸡蛋后,老想看看下蛋的母鸡。作为那只下蛋的母鸡,我天生的不喜欢社交,而且每天还有很多文献要看,有很多题要刷,很多事情要做,分身乏术,所以只能闭门谢客。

谢谢大家的关注,让我们相见不如怀念,相忘于江湖吧!

治疗阴虚不眠的“安神丹”

清代医家陈士铎的《辨证录》中有一张名为“安神丹”的方剂,该方组成为:白芍、生地黄、当归各5钱(15g),甘草1钱(3g),熟地黄1两(30g),山茱萸、枸杞子各2钱(6g),甘菊花3钱(9g)。用法为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去滓,分三次温服。

按照传统中医的理论,本方有补肝血,益肾水的功效,主治肝肾阴虚,肝气太燥,忧愁之后,终日困倦,至夜则双目不闭,欲求一闭目而不可得。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这是抑郁症或焦虑症的一些症状。病人终日郁郁寡欢,焦虑抑郁,倦怠无力,又整夜失眠。既有精神症状,又有躯体症状。

安神丹的组成与中成药杞菊地黄丸很相似,杞菊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制)、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枸杞子、菊花组成,安神丹是在杞菊地黄丸的基础上去牡丹皮、山药、茯苓和泽泻,加白芍、当归、生地、甘草。

牡丹皮凉血泻热,泽泻和茯苓有利尿作用,古人认为牡丹皮、泽泻、茯苓组合可以清肾火、泻肾浊,陈士铎将此类患者的病因归结为阴血亏虚,而非阴虚内热,所以他不用清肾火、泻肾浊的药,而加白芍、当归、生地,这些都是补血药,是补血名方四物汤去掉了温燥的川芎。

这样一调整后,本方就成了一张纯粹的滋阴补益方,适合素来体弱多病,又过度操劳的抑郁症或焦虑症患者服用。本方能改善患者的体力状况,也能改善患者的睡眠。

本方中各药,未有一味是安神助眠的药,但却能起到安神助眠的作用,这样组方,体现的正是中医治病求本的思维特色。

以笔者的经验,本方加墨旱莲12g,女贞子12g,抗焦虑和安神助眠的效果会更好。另外,本方有可能会导致患者便溏,所以肠胃不好,便溏腹泻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