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经验方

《济生方》中的止痛方延胡索汤

《济生方》中有一张名为延胡索汤的方子,该房租成为:当归(酒浸、锉、炒)、延胡索(炒,去皮)、蒲黄(炒)、赤芍、官桂(不见火)各5钱(15g),片姜黄(洗)、乳香、没药、木香(不见火)各3两(90g),炙甘草2钱半(7.5g)。以上药共制成粗末,每次取4钱(12g),用水一大杯,生姜7片,煎取三分之二,去滓。饭前温服,每日2次。

该方有活血祛瘀、调经止痛的功效,主治妇女情志不遂,血瘀气滞,经候不调,心腹作痛,或连腰胁,或引背脊,上下攻刺。如患者有吐逆的症状,再加半夏、橘红各5钱(15g)。

从《济生方》对本方的介绍来看,本方似乎主要是治疗妇科病,缓解妇女出现抑郁、月经失调、痛经等问题。但仔细看本方所适应的症候介绍,则本方可能更偏向于治疗肝胆疾病引起的腹痛,甚者有呕吐症状,这与肝炎、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癌、胰腺炎等疾病的临床表现很相似。

本方中所用的药基本都是理气活血药,当归、延胡索、蒲黄、赤芍、片姜黄、乳香、没药等均有活血止痛作用,木香理气且有利尿的作用,官桂散风祛寒、活血通络、止血止痛,炙甘草调和诸药,这些药共同组合成方,重点就在理气活血止痛。这对肝炎、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癌、胰腺炎等证属血瘀气滞者也有很好的对症治疗作用。

本方也可以治疗妇女痛经、焦虑等证,方中所用的各药确有通经止痛之功效,所以对妇女痛经、闭经等有对症支持治疗作用。

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乌龙丸

乌龙丸一方出自《普济方》(引《经验方》),该方组成为:“乌梢蛇1条(全者,去首尾,切成每段约6cm左右,轻轻捶动,浸酒一宿,去皮、骨,焙干),荆芥穗、薄荷汁、威灵仙(只削取根上细茸,温水急洗过,令净,不得见火,晒干)各4两(120g)。”

制法为将以上药做成细末,另外用大皂荚500g,削去黑皮捶动,以长流水2L浸1宿,洗净,揉取汁,生绢滤过,银石器中慢火上熬取1L,在加白蜜120g,再熬作稠膏,与以上药末搅拌均匀,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药。

服药方法为每次服用15-20丸,用薄荷煎汤送服,每日3次,不分饭前饭后。服用5-7日后,患者会觉得手足疼痛,不必惊慌,这是服药后的反应,可继续服药至患者基本康复后,再每日服用一二次维持治疗一段3-6个月后,可停药。

本方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的功效,主治中风后手足不遂,痰涎语涩。根据这个描述,本方可治疗脑溢血或脑梗引起的手足偏瘫、口流痰涎、语言障碍等。

本方用药简单,方中的药乌梢蛇、荆芥穗、薄荷汁、威灵仙等均有祛风活血的作用,皂荚的活血作用最强,但是皂荚这个药需要注意安全,因为它可能会引起溶血反应,带来较为严重的后果。所以患者在服用本方时,也应注意观察。

从现代药理学的角度来看,本方组合而成的是一种功效较强的溶栓药,有较强的抗凝血作用。此类药物在使用时应密切关注是否有出血反应,患者如果大便颜色变黑,就不宜继续服用,因为可能胃出血了。

李东垣的升阳益胃汤的适应症

升阳益胃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亦名益胃汤,组成为:黄芪2两(60g),半夏(洗,此一味脉涩者不重用)、人参(去芦)、炙甘草各1两(30g),独活、防风、白芍、羌活各5钱(15g),橘皮4钱(12g),茯苓、柴胡、泽泻、白术各3钱(9g),黄连1钱(3g)。

用时将上药共碾碎,每次取3-5钱(9-15g),以水一大盏(约300ml),加生姜5片,大枣2枚,煎至半盏(约150ml),去滓。饭后温服,每日2次。现代亦可按照处方的三分之一用量,用作汤剂,直接将中药饮片煎成汤剂,每日一剂,早晚各一次。

升阳益胃汤有益气升阳,清热祛湿的功效,主治脾胃气虚、湿热滞留、怠惰嗜卧、食少无味、体重节痛、口苦舌干、腹部痞胀、大便不调、小便频数、恶寒肢冷、表情忧郁、面色憔悴。现多以此方治疗肠激惹综合征、抑郁症、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性蛋白尿、原发性低血压等疾病。

中医认为脾胃气虚会导致人体不能正常的运化水湿,进而导致水湿潴留,湿盛就会导致人容易困倦,消化不良,郁郁寡欢。治疗重点在于运化水湿,需从多方面着手。

升阳益胃汤一方面用黄芪、人参、白术等健脾,脾旺则易于运化水湿;另一方面用茯苓、泽泻利水渗湿;同时还用柴胡、防风、羌活、独活祛风除湿,用黄连清热化湿;再加白芍,既可监制升阳药的燥,又有利尿排湿之功;以炙甘草调和诸药,生姜、橘皮和大枣健胃。诸药组合,能全面的健脾清热化湿,湿去则神清体健,胃纳改善,心情舒畅。

温中消积,行气化滞的“红丸子”

“红丸子”一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绍兴续添方,该方组成为:荆三棱(浸软,切片),蓬莪术、青皮、陈皮(去白)各5斤,干姜、胡椒各3斤。制法为将以上药共为极细末,用醋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小,矾红为衣。每次服用30丸,饭后用生姜汤送服,每日2次,小儿酌减。

本方功效为温中消积,行气化滞,主治脾胃寒凝气滞、胸闷腹胀、食欲不振、腹有痞块以及妇女气滞血瘀,致成症瘕。现代多以本方治疗慢性胃炎、胆囊炎等消化道疾病见腹胀痞满者,也可辅助治疗消化道肿瘤和妇科肿瘤。

本方中的干姜、胡椒味辛性热,温中散寒;三棱、莪术破血行气、攻坚消积;青皮、陈皮消积化滞,行气止痛,矾红软坚散结,诸药结合,就是一张很好的攻坚散结的方子。本方中的三棱、莪术、青皮等均有抗癌消肿作用,是现代常用的抗肿瘤中药,所以本方确实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但一般不建议单用本方治疗肿瘤,因其成功率较低。

红丸子中所用的三棱、莪术、青皮、矾红等属孕妇禁用药,所以本方不适合孕妇使用,另外消化道出血者使用本方也应慎重。

表里双解、泻热通下的“防风通圣散”

防风通圣散出自《宣明论方》,在《伤寒标本》中,它又有一个名字叫“通圣散”。防风通圣散组成为:防风、川芎、当归、白芍、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各5钱(15g),石膏、黄芩、桔梗各1两(30g),滑石3两(90g),甘草2两(60g),荆芥、白术、栀子各2钱5分(7.5g)。

用时将以上药共制成粗末,每次取2钱,用水一碗(约300ml),加生姜3片,煎至六分碗(约180ml),去滓。温服,每日2次。

不过防风通圣散是一张经典名方,效果显著,有许多药厂将其生产为丸剂。防风通圣丸属于OTC用药和医保用药,大多数医院和药店都有出售,丸剂比散剂更方便服用,所以现代患者基本都服丸剂。

按照传统中医理论,防风通圣散是一张经典的表里双解的处方,既可解表邪,又可清里热。方中的防风、荆芥、麻黄、薄荷叶、连翘等均为解表药,石膏、黄芩、栀子、甘草又都有清热作用,大黄、芒硝为泻下药,滑石利尿,川芎、当归、白芍活血补血,白术健脾。

所以这张方子的作用非常综合,它是治疗风热壅盛,表里三焦俱实引起的身热烦躁、头痛昏眩、口苦而渴、咽喉不利、胸膈痞闷、腹部胀痛、谵妄惊狂、手足抽搐、大便秘结、小便短赤,以及小儿诸疳积热、丹毒斑疹、风肿火眼、舌苔黄腻、脉洪数或弦滑的代表方剂。

现代多以防风通圣丸治疗急性呼吸道疾病所致的发热、便秘、身痛、荨麻疹、玫瑰糠疹、结膜炎、麦粒肿等,也可以之治疗癌热、癌痛兼见大便秘结、尿黄、汗多、口干等症状者。防风通圣丸还能降糖、降脂、降压,所以现代也常以之治疗高脂血症、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一些慢性的呼吸道疾病如气管炎、哮喘、鼻窦炎等急性发作时见上述症状者,亦宜用防风通圣丸治疗。

防风通圣丸所治疗的疾病属于中医所说的“温病”,中医认为治疗温病时,要为温邪开一条出路,所以多需要采用发汗、利尿、泻下等方法,多数方剂只采用以上三种方法中的一种,但防风通圣丸则三种并用,表里双解。

中医界历来有一句话:“温病下不嫌早,伤寒下不嫌迟”,伤寒类疾病在表邪未解时,不宜用利尿和泻下药,否则病情会加重。那么如何区别温病和伤寒呢?要点在于是否有壮热口渴、尿黄便秘等症状,伤寒患者发热时不口干口渴、小便清、也不便秘。温病略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风热感冒,伤寒略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风寒感冒,其临床表现不大一样,所以用药有区别。伤寒没有得到较好的治疗,风寒化热,又能转化为温病。用药时要注意甄别患者的临床症状,选用最适宜的药物。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防风通圣丸也是一种可以治疗多种现代高发病(高脂血症、高血压、肥胖、心律失常)的中成药,防风通圣丸能显著减轻肥胖小鼠体重和腹膜后白色脂肪重量,增加棕色脂肪组织中线立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和产热指标二磷酸鸟苷结合能,能活化棕色脂肪。同时,它还能调节血脂、抗动脉硬化,减轻血管平滑肌的缺血、坏死和弹性纤维的断裂等病理变化,抑制血管功能及组织的障碍。防风通圣丸也能降低心率和血压,对血压高、心动过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但防风通圣丸有致泻作用,素来脾虚便溏的患者用之宜谨慎。大黄中所含的大黄醌对肠道也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它既可通便,久用又会导致习惯性便秘,所以长期便秘(尤其是老年性便秘者)应慎用含有大黄的防风通圣丸。防风通圣丸中所含的滑石吸入人体后,也会有致癌的风险。所以久用本方也会有一定的风险,患者只宜把本方作为一种暂时性用药,不宜长久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