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经典名方

交泰丸的多种功效

交泰丸出自明代名医韩懋所著的《韩氏医通》,由生川连一两(30g),肉桂心1钱(3g)组成。制法为将以上二味,共研成细末,以白蜜为丸。每次服用5-8分(1.5-2.4g)。按照中医理论,本方主治心肾不交,心火亢盛所致的失眠、怔忡。

中医认为黄连可以清心火,肉桂能引火归元,若患者心火亢盛,雷龙之火不能下降到肾,则会呈现心肾不交证。心肾不交的患者会出现烦躁、失眠、怔忡的症状,治疗这类患者要将上亢之心火,引向肾与命门,化为元阳,这样心肾才能相交。这是遵循《黄帝内经》的亢害承制思想所制之方。

交泰丸这个药可以用来治疗老年性失眠、心脏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多种疑难杂症,亦有报道显示交泰丸还可以用来治疗阳痿。

动物实验显示,黄连与肉桂按照2:1的比例组成的交泰丸有很好的镇静催眠作用,可抑制小鼠的自发活动,协同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其作用强于黄连和肉桂按照1:1的比例组成的交泰丸。但另有报道显示,黄连和肉桂按照原方中的10:1的比例组成的交泰丸镇静安眠的效果更好。

交泰丸为什么能治疗失眠症呢?这可能与交泰丸能治疗肠胃病有关,中医说胃不和则卧不安,肠胃不好的人睡眠质量不高。现代用来治疗肠胃病的盐酸小檗碱片(黄连素)的有效成分即是从黄连中提炼出来的,黄连过度苦寒,加适量的肉桂可以减轻其苦寒之性,所以交泰丸用肉桂来辅助黄连。交泰丸与甘麦大枣汤合用,治疗失眠的效果更好。若患者阴虚甚者,也可与二至丸合用。

不过黄连和肉桂的作用远不止能治肠胃病,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凡火毒上攻所致之痈肿疮毒、咽喉肿痛及口舌生疮,温热病的高热心烦、神昏谵语等,均可用黄连治疗。黄连泻火除烦,所以它能缓解更年期综合症也就不奇怪了。

有报道称,以交泰丸(黄连与肉桂按照2:1的比例)为基础方治疗更年期综合症,有较好的疗效。患者若心烦懊恼,加栀子、黄芩、甘草;口干加天花粉、麦冬、五味子、知母;失眠严重加夜交藤、百合、合欢花、丹参;肝郁气滞加郁金、香附;潮热多汗加浮小麦、牡丹皮。按照这种思路治疗,能缓解更年期综合症的大多数临床症状。

交泰丸还能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此病可引起患者心悸、气短、乏力、胸痛。将黄连和肉桂按照2:1的比例组方,研成粉末后,用适量的水调为糊状,填敷在肚脐眼上。每24小时换药一次,每1周为一个疗程。用一周休息三天,再继续下一个疗程。治疗30例心脏神经官能症,25例痊愈,4例好转,总有效率达到96.7%。

《外台秘要》疗水肿方十三首注释

《外台秘要》水病二十六门中专门收录了治疗水肿病的十三张方剂。这十三张方均有利水消肿的功效,到今天仍然很有参考价值,姑录如下:

范汪疗水肿方

葶苈子一两(熬黑),甘遂一两(熬),吴茱萸四两。

上三味,别捣异下筛,和以蜜丸如梧子,服可至五丸。《经心录》云服三丸,日三服。

注释:这个方子是用葶苈子和甘遂各一两(均需熬),这两味药都是利水的要药,其中甘遂有毒,现在多炮制后用或不用,但甘遂的利水消肿效果较好,属峻下逐水药。这两个药在治疗各种水肿病中常用。本方重用吴茱萸,吴茱萸本身不是利水消肿药,但吴茱萸有较强的温中下气的功效,吴茱萸大辛大热,能散能行,水肿患者三焦不通,在吴茱萸的推动下,三焦功能恢复正常,水易消除。这样的用药,体现了中医的优势。此处梧子即梧桐子,约为豌豆大小。每次服用3-5丸,每日可服用三次。

又葶苈丸,疗水肿方。

葶苈一升(熬),吴茱萸一升。

上二味,各别捣筛合,以蜜和,更捣二万杵,药成,饮服二丸如梧实,不知增之,当以小便利及下为候。若下者,但可清旦一服。若不下但小便利者,日可再、三服。常将服,肿消尔。一名二利丸。

注释:本方与上方相比,少了甘遂。其实不用甘遂,用药更安全。梧实也是梧桐子,以上两方都是做的丸药服用,每次服用的量其实不多,所以用药很安全。这里是要求用水送服2丸,如果效果不明显逐渐加量到大小便通利为度。吴茱萸刺激肠胃,可能会导致患者腹泻。如果患者服药后腹泻,则每天只需要早上服药一次。如果患者不腹泻,但是小便通畅,则每天可以服用二到三次。一直服用到水肿消退为止。这个方子既叫葶苈丸,也叫二利丸,所谓二利,也就是大小便通畅。

又利小便消水肿,郁李核(即郁李仁)丸方。

郁李中人(即郁李仁)三分,松萝三分,海藻二分,桂心二分,大黄五分,葶苈五分(熬),黄连二分,通草二分,石韦一分(去毛)。

上九味,捣合下筛,和以蜜丸如梧子,先食饮服七丸,日二,稍增,以知为度。

注释:此方既用了通大便的郁李仁和大黄,又用了利小便的海藻、桂心、葶苈子、通草、石韦,还用了清热解毒的黄连和解毒止血的松萝,其组方较为全面。根据本方所用的各药功效推测,本方与上面的二利丸一样,也是以通利大小便来实现消水肿的目的。此方中的石韦和松萝均有止血作用,所以此方适用于有出血倾向的水肿患者。本方也是要求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服用,每次饭前以水送服七丸,每日二次。如果患者大小便不通畅,可以逐渐增加用药量。

又疗水肿,大槟榔丸方。

槟榔三两,桂心三两,炮附子二两,瓜蒌三两,杏仁三两(熬),干姜二两,炙甘草二两,麻黄三两(去节),黄芪三两,茯苓三两,厚朴二两,葶苈三两(熬),椒目三两,吴茱萸五合,白术三两,防己二两。

上十六味,下筛,蜜和服如梧子大二丸,日散,不知稍增至四丸,不知又加二丸,不下海服四丸,得小下为验。此疗老小水肿虚胖,大病后客肿作喘病,疗之佳。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生葱、桃李、雀柔、大醡。

注释:此方在唐代及以前属大方,根据本方的药物组成来看,这是一张治疗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病方。方中用炮附子、桂心、干姜、吴茱萸、麻黄、川椒目温阳散寒,再用茯苓、防己、白术、黄芪、葶苈等健脾利水消肿,加槟榔、杏仁、瓜蒌、厚朴等下气除胀,炙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温阳散寒、健脾利水、理气消胀之功。这张方剂对阳虚水泛所致的水肿病有较好的疗效。

《小品》疗水肿方

大豆三升。

上一味,以水六升,煮令熟,出豆澄汁,更纳美酒五升,微火煮如钖,服一升,渐增之,令小下。

注释:此方只用大豆三升,大豆既有利尿作用,又富含蛋白质。大豆煮汁,再用米酒在一起煮后服用,有较好的利尿消肿作用。这有点类似于现代人补充白蛋白以维持营养和渗透压,这个可以作为水肿病的食疗方案。但若患者是因癌症引起的水肿,则宜直接饮用豆浆,不宜与酒同煮。

又桃皮酒,疗水肿方。

桃皮三斤(削去上黑,取里黄皮),女曲一升,秫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三斗,煮桃皮令得一斗,以五升汁渍女曲,五升渍饭,酿如酒法,熟漉去滓,可服一合,日三。耐酒者增之,以体中有热为候,小便多者即是病去,便愈。忌生冷、酒面、一切毒物。

注释:这是唐代的一种药酒,是以桃树皮(去掉最外层的黑皮,只留树皮中黄色部分)煮水。再用这桃树皮煮的水与女曲和秫米煮的饭一起酿成酒。这个现在操作起来很不容易,实际应用时较难。

又麝香散,疗水肿方。

《千金》(即孙思邈的《千金方》)云:治妇人短气虚羸,遍身浮肿,皮虚急。

麝香三铢,芫花三分,熬,甘遂三分。

上三味,合下筛,酒服钱半边匕,老小钱边三分匕。亦可丸服之,强人如小豆十丸,老人五丸。《千金》又有雄黄一味,并麝香各用六铢,《肘后》(即《肘后备急方》)又有人参二分。

注释:此方即张仲景的十枣汤的衍生方。芫花和甘遂均为有大毒的药,但是也都是峻下逐水药,属于中药中的强利尿药,加少许麝香,增其活血通经之效。本方主要治疗妇女短气乏力、遍身浮肿的水肿病,此类水肿病和晚期妇科肿瘤患者出现腹腔积液和盆腔积液有些类似。但此方在具体应用时一定要小心,注意用药安全。此方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又疗水肿,商陆膏方。

商陆根一斤,猪膏(即猪油)一斤(先煎,可有二升)。上二味,合煎令黄,去滓,以摩肿。亦可服少许。忌犬肉。《千金》云:涂以纸覆之,燥则涂,不过三日愈。

注释:这是一张治疗水肿病的外用方,是以商陆根和猪油一起煮至商陆根色变黄为度,去掉药渣,留下的商陆膏冷却后即成为我们常见的固态猪油一样的药膏。用这种药膏不断涂抹,也可以少量服用,能治水肿。不过该书记载不详细,我们不知道涂抹在什么地方。可能是涂抹在水肿部位的皮肤上,也可能是涂抹在肚脐上。这是一种透皮给药的用药方法,本方中的商陆根有很强的利尿作用。

《集验》疗水肿方

黄犍牛尿,一饮三升,若不觉更加服之,以得下为度。疗老小者,宁从少起,饮半。亦可用后方。

注释:这是用黄牛的尿来治疗水肿的方法,现代已不具有可操作性。

又疗水肿方。

猪肾一枚,分为七脔,甘遂一分,末筛为散,以粉肾。微火炙令熟,食之,至三、四脔乃可止。当觉腹中鸣,转攻两肋下,小便利,去水即愈。若三、四脔不觉,可食七脔令尽。

注释:本方用猪肾,是中医以形补形的传统,因为中医认为水肿病多因肾虚引起。将一块猪肾切成七小块,用甘遂一分研成细末,像撒胡椒面一样的撒在猪肾上,然后像烤肉一样的将猪肾烤熟,吃掉猪肾,这是一种食疗法。唐代的一分若合现代的0.3-0.5克,虽然甘遂有毒,但是这种微量用药还是很安全的。

《千金翼》疗水肿方

葶苈子六两(生用),桂心二两。

上二味,捣,蜜和丸,饮服十丸如梧子,日二。慎蒜、面、猪、鸡、油腻。

注释:本方是以葶苈子与肉桂按照三比一的比例,一起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药,每次服用十丸,每日服用二次。葶苈子和肉桂都有利尿消肿的作用,本方组方简单,也是靠利尿来消肿。

《必效》疗水肿方

皂荚一挺(去皮,炙),乌钖五两

上二味,以酒二升,煮取六沸,绞去滓,顿服之,即臾(须臾)即小便二、三升,肿消。忌一切肉及面、生冷、咸、醡食一周年。

注释:此方中的乌钖不知是何药材。

又方

取苦瓠一枚

上一味,以水一石,煮一炊久,去滓,煎汁令堪丸如胡豆,一服二丸,当小便下,后作小豆羹饭。慎勿饮水,效。

注释:瓠为瓠瓜,一名瓠子,即我们常说的葫芦。瓠瓜有较强的利尿作用,菜市场里有瓠瓜出售,直接食用也有较强的利尿效果,我常让有腹水和胸水,小便不利的患者用瓠子、冬瓜等食疗。苦瓠并非我们日常食用的瓠子,而是古代用来做瓢或酒葫芦等用的葫芦,因其味苦,故不宜食用。这里是将苦瓠用水煮后,去掉苦瓠,煎汁浓缩后做成如胡豆(即蚕豆)大小的丸药,每次服用二丸,也是以小便增多为度。

以上十三张方剂实际上皆是古人在生活实践中发现的一些利尿剂,水肿病可以通过利尿来治疗。但如患者是癌症或肝硬化引起的水肿,除了要用这些利尿的方法来缓解病情,还需要同时服用有抑制肿瘤进展或治疗肝硬化的药物,这样才能标本兼治。

解表透疹、止泻抗病毒的升麻葛根汤

升麻葛根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由升麻、白芍、炙甘草和葛根按照2:2:2:3的比例组成,各药混合在一起,研成粗末,每次用3钱(9g),水煎服。现代多用汤剂或丸剂,成人可用以下量:升麻6g,白芍6g,炙甘草6g,葛根9g,以水一碗半,煎成八分碗即可。

此方有清凉解肌、透疹解毒的功效,主治感受时行瘟疫,头痛发热,肢体烦痛;或麻疹初起,发而未透。现代多用此方治疗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婴幼儿腹泻、麻疹和乙型肝炎等。以此方治疗感冒时,其用药指证为患者有咳嗽、身热头痛、目赤流泪、口苦咽干、舌红苔薄、脉浮等症状,此类症状属风热感冒。

本方中的升麻有解肌、透疹、解毒的功效;葛根也有解肌透疹、生津止渴的功效,而且葛根还能止泻。本方以升麻和葛根为名,正是以这两味药为主,所以本方的主要适应症是肢体烦痛、口干咽燥、头痛发热等,这类疾病多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如流感、扁桃体炎、肠炎腹泻、麻疹等。

本方中的白芍和甘草合用即《伤寒论》中的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缓急止痛,是中医治疗热病伤阴所致的筋脉失濡、腿脚挛急、腹中急痛、肝脾不和的经典名方。此方又名弃杖汤,是形容它能使腿痛不能行走者抛掉手中的拐杖。以芍药甘草汤与升麻和葛根合用,正是既治标又治本。

升麻葛根汤可用于治疗婴幼儿夏秋季腹泻,此类腹泻多既有表证(发热),又有里证(泻痢腹痛),升麻和葛根解表以祛病邪,白芍和甘草缓急止痛,葛根止泻,所以能表里同治,标本兼顾。高热难退者,尚可加羚羊角粉;风热抽搐者,尚可加钩藤;湿热重者,尚可加黄连、黄柏、栀子、白头翁等;腹泻严重者,可加石榴皮;伴消化不良者,可加焦三仙。

现代中医发现此方是治疗乙型肝炎的一张很好的方剂,以本方加生黄芪、金银花各30g,再加陈皮6g,将方中的白芍换成赤芍,可组成治疗乙肝的基本方。有黄疸者,可再加茵陈、金钱草各30g;肝区隐痛者,加川楝子、延胡索各30g;伴腹胀纳差者,去黄芪,加木香10g,炒麦芽20g,砂仁6g;伴有腹水者,加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各10g,车前子15g。《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7(5)年曾报道,按照这种思路治疗乙肝300例,治愈195例,治愈率达到65%。

升麻葛根汤也可以用于治疗慢性荨麻疹、湿疹等皮肤疾病证属表邪未解、疹发未透者,也可治疗夏秋季节的过敏性皮肤疾病,此类皮肤疾病多由不明原因的病原体所引起。

根据古人记载的升麻葛根汤的主治范围,我们大致可以知道,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升麻葛根汤具有较强的抗病原体(病毒或细菌)作用。尤其对可引起患者发热、口干、口苦、腹泻(或便溏)、肢体烦痛、头痛、皮疹等症状的病原体,其疗效更为显著。

蒙医治胃病名方“五味清浊散”

我国蒙古族有独特的民族用药经验,蒙医的一些经验方也颇有效验。五味清浊散是蒙医治疗消化不良的一张名方,本方由石榴400g,红花200g,白豆蔻50g,肉桂50g,荜茇50g组成,用时将以上五味一起研成细粉,过筛,混合均匀,每次取2-3g,用水冲服,每日2-3次。

五味清浊散的主要功效为开郁消食,暖胃,主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脘冷痛、满闷嗳气、腹胀泄泻。本方可促进消化和包边,保护胃粘膜,动物实验证实五味清浊散可促进小鼠的胃排空运动,增加炭末在小鼠小肠中的推进距离,加速肠蠕动。同时,五味清浊散还能抑制盐酸引起的大鼠胃粘膜损伤,保护胃粘膜,但对大鼠的胃液和胃酸分泌无显著影响。

五味清浊散可以用来治疗胃溃疡、胃炎引起的胃痛、嗳气、胃胀、消化不良、便溏等。蒙医从传统中医中借鉴了许多经验,蒙医的用药也分寒热,本方就是治疗胃寒证的,胃热证并不适用。

本方中所用的石榴是我们日常所熟知的一种水果,石榴酸甜可口,食用后可促进口腔唾液腺分泌,改善津亏、口燥、咽干、烦渴等症状,也能改善食欲。同时石榴还有收敛固涩、止泻止血的作用,中医用石榴治疗久泻、久痢、便血、崩漏,但石榴吃多了会引起便秘,所以便秘患者不宜用石榴。

本方中的红花有活血痛经,化瘀止痛的作用,中医治疗疼痛的许多经典名方中均用到红花,如桃红四物汤、跌打丸、七厘散、血府逐瘀汤等。本方红花用量较大,是因为中医认为久病必瘀,慢性胃病迁延日久,多存在血瘀问题。红花活血散瘀,石榴止血,二者合用,看似作用相反,但实际上是恰到好处。一活血,一止血,二者共用,就达到了中医强调的“止血不留瘀”的治疗目的。

白豆蔻、肉桂、荜茇等均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香料。这些药都属于“海药”,最初都是从海外运进中国的香料,这些香料最初是当做菜的佐料使用的。后来渐渐被用作药品,因为这些香料能够提振食欲,促进消化,所以它们自然而然的就被用来治疗消化不良的疾病。不但汉族的医生们把这些香料入药,蒙古族医生们也把它们入药。

附带一提,本方中的五种药物都是药食两用的药材,所以本方毒副作用微乎其微。无论成人还是小儿,均可使用本方。但本方中的红花为孕妇禁用者,所以孕妇不宜使用本方。

治胃热呕吐的黄连竹茹橘皮半夏汤

黄连竹茹橘皮半夏汤出自《温热经纬》,由黄连、竹茹、橘皮、半夏各等份(各3-6g)组成,有清胃化湿,理气降逆之功效,主治幼儿脾胃失伤,呕逆者。现多以之治疗湿热呕吐证,症见脘腹疼痛、消化不良、舌红、苔黄腻、大便稀溏、头晕、口干等,部分患者还见口臭、口疮、痤疮等症状。

本方中的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具有广谱的抗菌消炎作用,从黄连中提取的黄连素是治疗胃炎的常用药;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既能清肺胃之热,又能止呕;橘皮理气化湿,燥湿化痰,也能降逆止呕;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是中医止呕的重要用药。

橘皮与竹茹组合在一起,即橘皮竹茹汤(由橘皮、竹茹、生姜、甘草、人参、大枣组成)的主要成分,二者结合,止呕之功更为显著。本方不用橘皮竹茹汤中的生姜、甘草、人参、大枣,是因为这些药均属于温燥之品,并不适合湿热证患者服用。

橘皮与半夏组合在一起,即二陈汤(由半夏、橘皮、茯苓、甘草组成)的主要成分,二陈汤是中医化痰止呕的名方。本方不用二陈汤中的茯苓和甘草,也是因为茯苓和甘草有助热之嫌。

用两种强效止呕药对,加上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黄连,就是为了既治标,又治本。所以这个方子组方思路很精巧,非常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