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经典名方

治疗痛经和经血量多的“清热调血汤”

清热调血汤出自《古今医鉴》,由牡丹皮、生地黄、香附、当归、桃仁、延胡索、白芍各3钱(9g),黄连、川芎、红花各2钱(6g),莪术1钱(3g)组成。

清热调血汤有清热凉血,祛瘀止痛的功效,主治“妇人经水将来,腹中阵阵作痛,乍作乍止,气血俱实”,症见经前经期小腹灼热胀痛,拒按,经色暗红,质稠有块。或伴腰骶部胀痛,或平时小腹时痛,经来疼痛加重。多数病人有低热起伏,小便短黄,平时带下色黄,味臭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等兼见症。现代常用清热调血汤治疗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盆腔炎等引起的痛经证属湿热瘀阻者。

清热调血汤实际上是由桃红四物汤(生地、川芎、当归、白芍、桃仁、红花)加味牡丹皮、香附、延胡索、黄连、莪术组成。桃红四物汤主要功效为祛瘀止痛,活血消肿。加牡丹皮和黄连,则又有清热凉血之效;加香附、延胡索则其理气止痛之功更著;加莪术则又有破血除积之功。所以本方的适应症为既有瘀阻,又有湿热,且有癥瘕的瘀热互结证。

如果热甚,导致经血量多,经期过长者,本方中的白芍要换成赤芍,而且还应加地榆、槐花、马齿苋、小蓟、益母草、旱莲草等祛瘀清热、凉血止血;阴虚内热较甚者,可将本方与二至丸合方,在本方中加墨旱莲、女贞子,严重者,再加生栀子、玄参、大黄、小蓟等以清热凉血;湿热重,带下色黄而腥臭者,在本方基础上加黄柏、土茯苓、车前草、椿根皮等以清热除湿止带;腰酸痛者,加续断、杜仲、狗脊、秦艽、菟丝子、沙苑子补肾;子宫腺肌症见上述症状者,可在本方中加棉花根。

活血止痛方“通瘀煎”

“通瘀煎”出自《景岳全书》,是明代名医张景岳的一张经验方。该方由当归尾2-5钱(6-15g),山楂、香附、红花各2钱(6g),乌药1-2钱(3-6g),青皮1钱半(4.5g),木香7分(2g),泽泻1钱半(4.5g)组成,服用方法为水煎服。

本方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的功效,《景岳全书》注明本方主治妇人气滞血积,经脉不利,痛极拒按,及产后瘀血实痛,并男妇血逆、血厥等证。现多以此方治疗功能性月经不调、经期紊乱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心绞痛、脂肪肝以及各种肿瘤证属气滞血瘀疼痛者。

通瘀煎有一定的止痛作用,可以缓解多种疾病引起的气滞血瘀型疼痛,包括癌痛。方中的乌药、香附和木香为中医常用的理气止痛药;青皮破积止痛;当归尾、山楂和红花活血止痛;泽泻利水泻热,引药下行,辅助以上的活血和理气药,给病邪开一条出路。这张方子活血的力度较大,孕妇及有出血风险者应慎用。

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顾名思义,张景岳的“通瘀煎”就是用来疏通瘀血堵塞,缓解瘀血和死血停滞在人体经络中导致的各种疼痛。所以本方并不只是妇科的专用方,凡属于瘀血堵塞者,本方均适用。

以通瘀煎为基础方,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加减化裁,可以治疗多种疼痛症。如寒瘀互结引起的疼痛,症见四肢不温者,可在此方基础上加肉桂、吴茱萸、艾叶、附子、干姜以温经散寒止痛;火热内盛,口干口渴者,可在本方基础上加栀子、牡丹皮、玄参、生地黄、天花粉以凉血泻热;血瘀严重,心腹疼痛较剧者,可加桃仁、苏木、延胡索等活血化瘀;肝郁气滞者,可加柴胡、郁金、炒枳壳、生麦芽、玫瑰花、川楝子、延胡索以疏肝止痛;兼见大便秘结者,可加生大黄、熟大黄、芒硝泻热通瘀;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或肿瘤引起的疼痛,还可加三棱、莪术、乳香、没药、水蛭、地龙、夏天无等以加强止痛效果;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可加薤白、瓜蒌、丹参、枳壳、桔梗等。

傅青主的易黄汤

易黄汤出自《傅青主女科》,由山药(炒)、芡实(炒)各1两( 30g),黄柏(盐水炒)2钱(6g),车前子(酒炒)1钱(3g)白果(碎,十枚)(12g)组成。

傅青主以之治疗“黄带”,黄带的症状,按照《傅青主女科》卷上的记载是:“妇人有带下而色黄者,宛如黄茶浓汁,其气腥秽,所谓黄带是也。”也就是妇女阴道有黄色粘稠状分泌物,味道腥臭。可能还兼见腰膝酸软,食欲欠佳,舌红,苔黄腻,脉濡滑等症状。

现代中医多以易黄汤治疗宫颈炎、宫颈糜烂、阴道炎、慢性盆腔炎、尿道炎等证属下焦湿热者。本方亦可用于治疗乳糜尿、慢性肾炎蛋白尿、前列腺炎、阴痒等证属肾虚湿热下注者。

傅青主认为黄带是任脉湿热所致,《傅青主女科》说:“夫黄带乃任脉之湿热也。……惟有热邪存于下焦之间,则津液不能化精,而反化湿也。……法宜补任脉之虚,而清肾火之炎,则庶几矣!……此不特治黄带方也,凡有带病者,均可治之,而治带黄者,功更奇也。盖山药、芡实专补任脉之虚,又能利水,加白果引入任脉之宫,更为便捷,所以奏功之速也。至于用黄柏,清肾中之火也。肾与任脉相通以相济,解肾中之火,即解任脉之热矣。”

易黄汤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减,如患者湿热重而且身体并不虚弱,可以减去山药、芡实,重用黄柏、车前子以增强清热祛湿的力度;如湿重于热,带下浓稠者,可以加土茯苓、薏苡仁以增强祛湿的力度;热毒盛,舌红苔黄,带下腥臭味较浓者,可以加大清热解毒的力度,加苦参、败酱草、蒲公英、益母草、栀子等;有气滞疼痛症状者,加香附、枳壳、白芍、郁金、柴胡等以疏肝解郁、行气止痛;腰痛明显者,可加菟丝子、续断、杜仲、巴戟天、威灵仙以补肾壮腰止痛。

利尿良方生茶散

“生茶散”这个方子出自《鸡峰普济方》,是南宋名医张锐收录的一张治疗小便不通的经验方。“生茶散”的组成为蓬莪术、茴香、生茶各等份,以上各药共研成细末,每次用2钱(6g),以水一盏(约150ml),盐2钱(6g),葱白一根,煎至六分(约100ml)。连药渣一起,空腹服用,每日二次。

此方有破血行气,温肾利尿的功效,善治肾阳不足,血瘀气滞,突发小便不通之病。此方中的盐是南宋的粗盐,不是我们今天的细盐。如果用现在的精制盐,不能用这么大的量,适度用1-3g即可。

《圣济总录》中也记载了这个方子,“蓬莪术(锉,炒),怀香子(即茴香)、茶叶各半两。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盐二钱匕,葱白二寸,煎至六分,和滓空心服”,《圣济总录》也以此方治疗小便不通。

蓬莪术即莪术,为姜科姜黄属植物莪术、广西莪术和温郁金的根茎。中医认为莪术有行气破血,消积止痛的作用。以之主治血气心痛,饮食积滞,脘腹胀痛,血滞经闭,痛经,症瘕痞块,跌打损伤等。《会约医镜》记载了莪术可“治气滞膨胀,气肿,水肿”,《医学入门》谓莪术:“能逐水,治心脾病,破气痞”,可见古人已经认识到莪术也有利尿的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莪术有抗肿瘤、抗早孕、抗菌、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保肝和保肾等作用。动物实验显示,莪术对急性肾衰竭有缓解作用,家兔用甘油盐水致急性肾功能衰竭,静脉给予莪术注射液后病理改变明显减轻,并且无死亡。

茴香即我们常食的蔬菜茴香的种子。茴香有一股浓烈的香气,中医认为茴香性辛、温,归肝、肾、膀胱、胃经,有温肾暖肝,行气止痛,和胃的功效,主治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脘腹冷痛,食少吐泻,胁痛,肾虚腰痛,痛经等。

茴香既可以用来治疗小便不通,也可以用来治疗尿频和遗尿,还可以用来治疗乳糜尿。《普济方》中的“茴香子散”就是以茴香、马蔺花、葶苈子各等份做成的散剂,此方是利尿方。《普济方》中还有一张治疗夜尿多及引饮不止(这些症状与糖尿病患者饮多尿多很像),是单以茴香一味,用少量盐炒熟后研成粉末,以此茴香粉蘸糯米饭吃,食疗。《济生拔萃》中记载了一张治疗小便如膏油(即我们今天所说的乳糜尿)的方子,是以茴香和苦楝各等份,炒后研成细末,每次服用三钱,饭前温酒调服。

有临床报告显示,现代中医用茴香15g,食盐3.6g,共炒焦为末,再加青壳鸭蛋1个,同煎为茴香鸭蛋饼,睡前用酒送服,每服4天停5天,此为一疗程。治疗64例睾丸鞘膜积水和阴囊象皮肿患者,经1-7个疗程,有59例患者痊愈。这也足以证明茴香对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茶叶也有利尿作用,尤其是未经炮制的绿茶,利尿效果更好,我们喝茶的时候应该对此有体会。葱白有温阳散寒的作用,而且力大效快,此方中加葱白,就是为了加大药效。葱白和茴香一样,既能治尿频,也能治小便不通。我的老师治疗小儿遗尿,就单独以葱白切成极细末,睡觉时外敷在小儿肚脐上。她有时也会以葱白和茴香末、益智仁末混合在一起,治疗小儿或成年人尿频和遗尿。

所以生茶散这个方子看起来简单,功效却很不一般。

治脾胃积聚的“化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有一张名为“化气汤”的方子,这张方子在《张氏医通》中也有记载,在《张氏医通》中,它被命名为“化气散”。

该方由沉香、胡椒各1两(30g),木香、缩砂仁(去壳)、桂心(去粗皮)各2两(60g),丁香皮、干姜(炮)、蓬莪术(煨)、茴香(炒)、青皮(去白,麸炒)、陈皮(去瓤、麸炒)、甘草(炙)各4两(120g)组成。

用法为将以上各药研成细末,每次用2钱(6g),加生姜、紫苏适量,用盐汤略煎一会儿,妇女可以用淡醋代替盐汤,煎好后服用。每日按照以上方法服用两次。

化气汤的主要功效为行气化滞、温中祛寒,主治脾胃积滞,气机失调,胸膈噎闷,腹部胀满,心脾疼痛,呕吐酸水,以及小肠气等疾病。这类疾病大致相当于现代的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胆囊炎等消化道疾病。

本方所用的沉香、木香、砂仁、丁香、茴香、青皮、陈皮等均有理气、降气、止痛的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和肠道蠕动,改善人的消化功能;胡椒、桂心、干姜等有温中散寒的作用,是治疗虚寒型脾胃病的常用药;莪术破血逐瘀,除积聚,是治疗心腹积聚的重要用药,本方中莪术的用量大,正因为要用其逐瘀散结;炙甘草调和诸药,缓中止痛;生姜和紫苏既鼓舞胃气,又散寒助消化。诸药合用,共奏理气化滞,温中散寒之功,对中焦虚寒导致的气机不调,脾胃积聚类疾病有良好的效果。

本方亦可用于改善胃癌、食管癌和胆囊癌属中焦虚寒证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消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