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癌症百科

辅助化疗用的强效止吐方

我之前写过化疗引起的呕吐的中医治疗方面的文章,多数情况下,我是主张先用中成药来解决化疗的呕吐问题的,如果中成药解决不了,再考虑汤药。

大多数化疗呕吐的患者在服用中成药二陈丸后,呕吐能显著减轻。部分患者在单用二陈丸效果不强后,加用平胃丸(或香砂平胃丸)后,呕吐也能显著减轻。化疗后有呕吐兼反酸现象者,用二陈丸加左金丸,呕吐也能显著减轻。呕吐、腹泻兼发烧者,用藿香正气丸加二陈丸。以上中成药全国各地的药店里基本上均有售。

但也有极少数患者在用以上的方案后,仍然无效,此时应考虑服用中药汤剂。笔者有一张经验方,缓解化疗后出现的严重呕吐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方如下:陈皮10g,法半夏10g,霍香6g,佩兰10g,紫苏梗6g,砂仁3g,旋复花10g(包煎),代赭石10g(包煎),竹茹10g,茯苓10g,人参6g,柿蒂10g,丁香6g,苍术6g,厚朴10g,炙枇杷叶10g,草果3g,肉豆蔻6g。反酸烧心者,酌加吴茱萸3g,黄连6g,白及10g,乌贼骨10g。以上为成人量,儿童可根据情况酌减。体重50公斤以上的儿童可用成人量,其余儿童可根据体重与50公斤的比例来用药。当然,也有一些患者呕吐不算特别严重,可以不必用这么多药,医者可酌情减用。

上方是糅合了中医化痰止呕的多张方剂组合而成,并另外加用了一些强效止呕药。本方中糅合了旋复花代赭石汤、二陈汤、橘皮竹茹汤、丁香柿蒂散、平胃丸、藿香正气散等多张治呕方剂,又加用枇杷叶、草果、肉豆蔻等止呕药,故其止呕效果很强大。笔者多次应用此方缓解其他中西药物无法缓解的剧烈呕吐患者,皆能收到立竿见影的疗效。

反酸烧心者,一般是因为化疗药刺激过大,出现了胃溃疡,不能单独用止呕药。所以对反酸烧心的患者,在本方的基础上再加左金丸(由吴茱萸和黄连组成)以及乌及散(由乌贼骨和白及组成),则不但能减轻呕吐,并能缓解患者的胃溃疡。

如果患者另外还有其他的严重的化疗副作用,则应请医生根据情况具体开方。此方为针对呕吐的对症治疗方剂,在呕吐症状消除之后,即可停用。如患者症状显著减轻,胃口基本恢复,可以不再服用本方,此时患者可不服药或改用平胃丸(或香砂平胃丸)善后。

治烦热、口干、失眠的“地骨皮散”

《太平圣惠方》中有一张名为“地骨皮散”的处方,由地骨皮2两(60g),天花粉1两(30g),石膏1两(30g),黄连1两(30g),炙甘草1两(30g)组成,制法为将以上药共同制成粗末。每次取4钱(12g),以水一盏(约200ml),煮成六分(约120ml),去滓,趁热服用。

现代多用中药饮片直接煎药,如用饮片煎药,成人每日常用量为:地骨皮12g,天花粉6g,生石膏6g(先煎10分钟),黄连6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用一次。本方中的黄连很苦,如果长期服用,则应考虑制成丸剂,每次服用3-6克的丸剂,每日2-3次。

本方的功效为清胃生津,主治“三消”中的“中消”,症见身体虚羸,烦热口干,眠卧不安。“中消”是一种中医病名,又叫“消中”,是指以善饥多食,形体消瘦为主要表现的消渴。 《证治要诀·大小腑门》曰:“消脾,缘脾经燥热,食物易化,皆为小便,转食转饥。”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曰:“夫三痟者,一名痟渴,二名痟中,三名痟肾。……一则饮水多而小便少者,痟渴也。二则吃食多而饮水少,小便少而黄赤者,痟中也。三则饮水随饮便下,小便味甘而白浊,腰腿消瘦者,痟肾也。”

在中医看来,“中消”多由胃火引起,所以治疗应以清热止渴类药物为主,本方所用的地骨皮、天花粉、石膏、黄连均属此类药。根据这些药物的作用,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出,“地骨皮散”主要治疗慢性胃病、甲亢或糖尿病等引起的烦热、口干、失眠等疾病。本方也可用于治疗癌症患者因放疗引起的口干舌燥、多汗不眠,以及晚期癌症患者因癌热出现烦热、口干、失眠等症状者。

本方重用地骨皮,地骨皮是枸杞的根,有解热镇痛、升高白细胞、降压、降血脂、降胆固醇、抗菌等作用。中医认为地骨皮有退虚热,凉血止血的功效,善清肺胃之火,生津止渴。常用之治疗阴虚发热,有汗骨蒸,虚火牙痛,小儿疳热,血热吐血、衄血、尿血,肺热咳嗽,内热消渴等。地骨皮可引起患者腹泻,脾虚便溏慎用。

天花粉是瓜蒌的根茎,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热病伤津口渴,内热消渴,肺热咳嗽、燥咳痰粘或痰中带血。天花粉有降血糖、抗菌、抗病毒、抗早孕和抗肿瘤的作用,但此药可引起患者腹泻,所以脾虚便溏者慎用。

石膏生用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功效,常用于温病气分高热,肺热咳喘,胃火头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煅石膏有收敛生肌的作用。根据本方的治疗目的,此处石膏应为生石膏。生石膏有解热、解痉消炎的作用,还能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但生石膏属大寒之品,脾虚者慎用。

黄连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热病高热、烦躁神昏、内热心烦不眠、胃火牙痛、口舌生疮、肝火犯胃、呕吐吞酸、血热吐衄、痈疽肿毒、目赤肿痛、耳道疔肿、湿热疮疡等症。黄连中提炼出的有效成分小檗碱(黄连素)是广谱的抗病毒和抗菌消炎药,现常用之治疗急性肠胃炎。黄连对许多致病菌和病毒均有抑制作用,还能抗心律失常、降压、保护缺血心肌、降血糖、保护脑损伤、解热,镇痛、震惊、抗肿瘤等作用,其用途非常广泛。

以上四种药,均属苦寒药,容易伤脾胃,所以需要配伍炙甘草这样的甘味药减缓副作用,且炙甘草也能生津止渴。所以综合来看,本方就是一张清泻胃火,滋阴润燥的处方,故能治疗中消引起的烦热、口干、失眠。

陈国圣医生用健脾化痰法治脑瘤的经验介绍

《江西中医药》1998年第4期刊登了福建省龙海市白水中心卫生院陈国圣医生撰写的《健脾化痰法治脑瘤体会》(见该期杂志的P24)一文,介绍了陈国圣医生治疗的12例脑肿瘤患者的经验,其中有4例是脑室管膜瘤,3例为神经鞘瘤,3例为颅咽管瘤,2例为脑转移瘤。12例患者均有头晕头痛的症状,有恶心呕吐症状者8例,有视力或听力障碍者9例,肢体功能(偏瘫)障碍7例。

陈国圣医生的经验方为益气化痰散,其基础方为黄芪20g,白术20g,僵蚕10g,制半夏10g,白附子10g,胆南星6g,全蝎6g,石菖蒲6g,蜈蚣3g。气阴两虚者,加生晒参10g,麦冬10g,五味子6g;血瘀内停者,加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痰湿痹阻者,加白芥子10g,海藻20g,昆布20g;热毒火盛者,加夏枯草20g,黄芩10g,栀子10g,龙胆草6g。日1剂,分2次煎服。患者症状缓解后,可将以上药研成细末,日2次,每次9g,温开水冲服。脑水肿、颅内高压者,配合静脉点滴甘露醇、地塞米松,症状缓解后可延长甘露醇和地塞米松的给药间歇,直至停药,但必须继用中药。

据陈国圣医生报告,他治疗的12例患者,基本治愈(CT复查肿瘤消失,身体恢复正常)2例,显效(CT复查肿瘤缩小,全身症状基本消失,能正常工作,生存期3年以上)3例,有效(CT复查,肿瘤无继续增大,全身症状好转,生存期1年以上)4例,无效(CT复查,肿瘤继续增大或无变化,症状无改善)3例。总有效率占75%。

笔者注:脑瘤,无论是原发性的还是继发性的,均不好治疗。因为颅腔环境很特殊,存在血脑屏障,许多药物无法达到。中医治疗颅内肿瘤,主要也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对症治疗。脑瘤患者多会出现脑内循环障碍、脑水肿、颅内高压等问题,多见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复视或视物不清、耳鸣、耳聋等症状。以上问题在中医属于痰蒙清窍证,中医的头痛、眩晕、青盲、中风等病有以上症状。

痰蒙清窍则需要开窍化痰,中医认为痰湿之根源在于脾虚,脾虚则不能运化水湿。所以治痰之本在于健脾益气,故陈国圣医生的经验方中就用黄芪和白术健脾益气;僵蚕、制半夏、白附子、胆南星和石菖蒲则属于化痰药,其中白附子和石菖蒲又专攻头面诸病;再加全蝎、蜈蚣平肝熄风,以毒攻毒,抗癌消肿。综合来看,陈医生的这个经验方组方既简单,又全面。

对气阴两虚型的患者,陈医生是采用了本方与生脉散的合方,所加的生晒参、麦冬和五味子刚好就是生脉散;对血瘀内停的患者,陈医生在用益气化痰散的同时,也借鉴了桃红四物汤的组方思路,加了桃仁、红花和川芎;对痰湿痹阻者,陈医生用了温化寒痰的白芥子和软坚化痰的海藻和昆布;对热毒火盛者,陈医生在采用本方的同时,还借鉴了龙胆泻肝汤的组方思路。

陈医生治疗脑瘤的这些思路很清晰,基本上都是对中医的经典方剂进行加减化裁。中医的经典方剂历经无数人的临床实践,大多疗效可靠,可发挥较好的对症治疗作用。按照陈医生的思路进行治疗,可以改善脑瘤患者的临床症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给患者带来实际的帮助。陈医生也不排斥中西医结合,在脑水肿和颅内高压严重时,会用地塞米松和甘露醇配合中药治疗,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我个人认为陈国圣医生的这种治疗思路值得借鉴,而且其对临床疗效的描述也客观理性,值得信赖。陈医生组方中没有用到治疗脑瘤常用的牛黄、麝香、羚羊角等,或许与这些药材很名贵,而陈医生的患者中大多家庭经济条件有限,无力负担这类名贵药材有关。

止咳良方“人参款花丸”

“人参款花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由款冬花、人参、五味子(炒)、紫苑、桑白皮各等份组成,制法为将以上各药共研为细末,以炼蜜为赋形剂,做成鸡头米(芡实)大小的丸剂。每次服用1丸,饭后细嚼后,用淡姜汤送服。或将每丸分成四小丸,慢慢含化,每日服用2次。

人参款花丸有益气清肺、化痰止咳之功效,主治脾胃虚弱,久咳不止,咽喉满闷,咳嗽痰涎,呕逆恶心,腹胁胀满,腰背倦痛。现亦可改作汤剂煎服,汤药的剂量可用:人参3-6g,款冬花10g,紫苑10g,五味子10g,桑白皮10g。

本方中的人参大补元气,用量不宜过大,过大容易出现人参滥用综合症,若气虚兼口干舌燥者,可将人参改为西洋参,用量与人参相同。五味子益气生津、敛肺止咳;紫苑温肺散寒,化痰止咳;款冬花润肺下气,化痰止咳;桑白皮利水消肿,泻肺平喘;用生姜汤送服,是因为生姜也有化痰止咳的功效。所以综合来看,本方适合体质羸弱的久咳之人。

人参款花丸可用来缓解现代医学中的肺气肿、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癌等疾病引起的咳嗽。如患者咳痰带血,尚可在本方基础上加白芨10-30g;有胸腔积液者,可在本方基础上加葶苈子10-30g;肺癌患者,可在本方基础上加金荞麦30g,云芝30g,鱼腥草10g,石上柏30g,地龙10g。

若患者是因为风寒或风热导致的感冒咳嗽,不宜用本方。发热患者、肺气壅实的患者均不适宜用本方。因为此类患者属实证,需要用解表祛邪(如麻黄汤、桂枝汤、麻杏石甘汤等)的方剂治疗。

能缓解食道癌或贲门癌引起的幽门梗阻的“五噎散”

五噎散出自《济生方》(在《景岳全书》中该方又名“五膈散”),是一张治疗“五噎,食不下,呕逆痰多,咽喉噎塞,胸背满痛”的方剂,此病与现在的幽门梗阻相似,多由食管炎、贲门癌或食管癌引起。

五噎散组成为:人参、半夏(汤泡七次)、桔梗(去芦,锉,炒)、白豆蔻仁、木香(不见火)、米皮糠、白术、荜澄茄、沉香(不见火)、枇杷叶(拭去毛)、干姜各一两(30g),甘草(炙)五钱(15g)。制法为:将以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次服用2钱(6g),以水一盏(约300ml),煮取六分(180ml),饭后温服,每日两次。

五噎散之所以得名“五噎散”或“五膈散”,是因为其能治疗中医的“噎膈”病。此病的主要症状为食物吞咽受阻,或食入即吐,或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噎与膈有轻重之分,噎是吞咽之时,梗噎不顺,食物哽噎而下;膈是胸膈阻塞,食物下咽即吐。噎比膈轻微,在病情早期,常只有噎,没有膈。膈由噎发展而成,临床常将噎膈并称。现代医学中的食管炎、食管狭窄、食管溃疡、食管癌、贲门癌及贲门痉挛等均属本病范畴。

五噎散有温中化痰,降逆和胃的作用。中医认为噎膈多属气滞血瘀、寒痰胶结所致,所以本方多用中医的温中药(荜澄茄、干姜等)、理气药(桔梗、白豆蔻仁、木香、沉香、枇杷叶等)和健脾化痰药(半夏、白术、米皮糠等),这些药组合起来使用,就能发挥到温中、化痰、降逆的作用。

本方能缓解噎膈的症状,若是贲门癌或食管癌,使用本方虽然能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这种疗效只能维持较短的一段时间,且本方对病情严重的患者作用不显著。因为本方对大多数贲门癌和食管癌患者来说,都只能起到对症支持治疗作用,难以控制患者肿瘤的进展。所以在使用本方的同时,还需要与其他抗癌治疗手段并用,多学科合作,共同抑制肿瘤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