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腹水

利水消肿的赤小豆汤

《圣济总录》中有一张名为赤小豆汤的方剂,该方组成为:赤小豆500g,桑白皮30g,泽漆茎叶22.5g。以上药将后2味用棉布袋包裹,用水5L,与赤小豆一起煮熟后,去掉棉布袋中的桑白皮和泽漆药渣,只留赤小豆。饿了就以赤小豆为食,渴了则喝煮赤小豆的汤,用到小便通畅即可停止。

本方有利水消肿的功效,主治遍身水肿,腹部胀满,小便短涩。上述症状与现代的腹水和肾炎水肿相似,而本方中的赤小豆、桑白皮和泽漆等也均有利尿消肿的作用。本方是一种药食相结合的利尿剂,赤小豆在利尿的同时,还能补充人体必需的蛋白质。即便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治疗方法也不失为一种非常妥当的方法。

腹水或肾炎水肿都是由一些重大疾病(如癌症、肝硬化、肾衰竭等)引起,本方只是一种对症支持治疗的方法,对重大疾病引起的水肿的疗效很难维持太久,所以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患者在使用本方时,还要有针对原发疾病的治疗方案。

治疗呕吐和水肿的吴茱萸丸

《医方类聚》中收录了原载于《经验良方》的一张名为“吴茱萸丸”的方剂,该方组成为:吴茱萸4两(120g),甜葶苈子2两(60g,炒),甘遂1两(水煮)。制法为将以上药焙干,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10丸,早晨、中午和临睡前用米汤送服。

本方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利水消肿的功效,主治水肿腹胀、呕吐的“膨症”。此病即我们今天所说的腹水,多见于肝硬化或癌症晚期。患者腹部膨胀,按之硬结,小便不利或大小便皆不利,口干不欲饮。伴肝功能不正常者,尚可能会有口苦、巩膜黄染、皮肤发黄、大便发灰等症状。对此类患者,应合并使用茵栀黄颗粒。

本方重用吴茱萸,是因为吴茱萸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之功,腹水有时会与梗阻或不完全梗阻并存,导致患者不但腹胀,而且呕吐不止。吴茱萸是止呕功效较强的一味药,以之降逆止呕,能缓解梗阻的症状。

葶苈子和甘遂均为峻下利水药,二者皆有毒性,所以葶苈子要炒去油,甘遂要经水煮,这样的处理都是为了降低其毒性,避免患者中毒太深。虽然如此炮制后,葶苈子和甘遂的毒性有所下降,但还是有毒,所以用药时要注意安全。中病即止,患者腹胀和水肿减轻,即可改为猪苓汤、五苓散、黄芪防己汤、防己茯苓汤等缓缓治疗,以避免出现医疗事故。

赵心波老大夫治疗肝硬化的经验

已故老中医赵心波教授治疗肝硬化有自己的一套成熟的经验方,兹转载如下。

赵老将肝硬化患者分成早期、腹水期和肝脾肿大期三种类型,各有治法。

早期肝硬化患者见肋下坠痛,肝胀肿硬,口苦,尿黄,少量腹水或无腹水者,用丹栀逍遥散加味治疗。方如下:当归10g,白芍6g,柴胡6g,茯苓12g,白术10g,炙甘草6g,牡丹皮6g,桃仁6g,广郁金10g,制鳖甲12g,香附10g,栀子3g。如有胁痛,加三棱、莪术、延胡索、姜黄;若有黄疸,加茵陈、木通、干姜。

注:赵老的这个方子是在丹栀逍遥散(由柴胡、当归、白术、白芍、茯苓、甘草、牡丹皮、栀子等组成)的基础上加味制鳖甲、香附、桃仁和郁金组成,丹栀逍遥散有疏肝健脾的功效,主治胁肋胀痛、口苦咽干、尿黄尿少,其适应症与肝硬化的临床症状很相似。鳖甲可软肝,香附子疏肝理气,郁金活血化瘀且有疏肝解郁的作用,桃仁破血逐瘀,合而用之,既治标又治本。如患者不能耐受汤药,可遵循此思路,选用中成药加味逍遥丸、鳖甲软肝片代替,效果相当。

肝硬化进展至腹水明显,肝胀硬变,面色晦暗,唇淡,可改用济生肾气丸加味治疗。方如下:茯苓12g,熟地15g,淮山药10g,山萸肉10g,红花6g,车前子10g,牛膝10g,附子10g,肉桂3g,延胡索6g,干姜3g。

赵老治疗腹水时,还常用葱熨法,有一定的疗效。该法用大干葱500g(竖切),白酒120g共炒(不要炒焦),装于纱布袋内,热敷肚脐上,左升右降30分钟。如布袋内的葱凉了就再炒,每日2次。

注:赵老的这个方子是在济生肾气丸(由茯苓、熟地、山药、山茱萸、车前子、牛膝、附子、肉桂、泽泻等组成)的基础上,去泽泻,加红花、延胡索和干姜组成。济生肾气丸主治肾虚不能化气,小便不利,红花、延胡索化瘀散结,干姜温阳利尿,所以本方对肝硬化引起的气滞血瘀、小便不利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肝脾肿大明显者,可采用下瘀血丸(该丸对小型良性肿瘤也有效)。下瘀血丸方如下:京三棱15g,莪术15g,藏红花12g,穿山甲30g(注:穿山甲现已禁用,可用等量的水红花子代替),陈皮12g,大黄15g,广木香10g。以上药共研成细粉,以炼蜜为丸,每丸重6g,空腹早晚白开水送服1-2丸,以大便下利为度。服用下瘀血丸一定时期后,用十全大补丸调理一段时间,再重复此轮回。

注:肝硬化为一种难治性疾病,多由肝炎迁延不愈,加上患者生活习惯不好,熬夜或饮酒过度引起,中西医治疗都不易。有肝炎(尤其是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应以预防为主,日常作息规律,禁酒,不熬夜,不过度疲劳,定期体检查肝炎病毒载量和肝功能,若有异常,应早做抗病毒治疗。

常用的辅助治疗肝炎的西药有谷胱甘肽片、辅酶Q10、整肠生,中成药有逍遥丸、加味逍遥丸、舒肝和胃丸、茵栀黄颗粒等,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只要调理得当,大多数患者不会发展至肝硬化或肝癌。

一旦发展为肝硬化则应早做治疗,不可拖延。赵心波老大夫治疗肝硬化的这些思路,可以与西医的抗病毒药结合使用。对腹水患者,在选用中药的同时,也可以考虑与西药螺内酯片等结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消滞利水的陈橘皮散

《太平圣惠方》中有一张名为“陈橘皮散”的方子,该方组成为:陈橘皮30g(即陈皮),诃子皮15g,赤茯苓15g,肉桂心15g,大腹皮15g,川芎15g,枳壳15g,赤芍15g,炙甘草7.5g。(以上用量,均按照1钱=3g换算)。将上药共研为散,每次取4钱(12g),以水一大碗,加生姜2-3片,煎至六分碗,去滓,饭前温服。

本方有行气消滞,温阳利水的功效,主治消渴,饮水过多,心腹胀满,或胁肋间痛,腰腿沉重。这是一张治疗水肿和腹水的方子,本方所主治的消渴不是糖尿病,而是中医所说的阳虚不能化气所致的水液潴留证。本方的组方思路借鉴了五苓散,但是比五苓散更进一步,本方可用于治疗下肢水肿、肝硬化或肝癌等导致的腹水。

本方所用的各药,有理气、化瘀、温阳、利水的功效,对下肢水肿、肝硬化和肝癌等导致的肝腹水患者有一定的针对性。晚期腹水患者因为水液代谢不正常的原因,会出现既腹胀,又很口渴的症状。

本方中的陈皮、枳壳理气,川芎、赤芍活血化瘀,肉桂温阳,茯苓、大腹皮利水,诃子皮止泻,炙甘草调和诸药,这些药合而用之,就能缓解患者因为气滞血瘀所引起的腹胀、小便不利、口渴、大便溏泄等症状。

现可将本方各药减半,组成汤方,直接煎汤服用。

治疗水肿腹胀的“吴茱萸丸”

《医方类聚》中有一张名为“吴茱萸丸”的处方,该方引自于《经验良方》。其组成为:吴茱萸4两(120g),甜葶苈子2两(60g,炒),甘遂1两(30g,水煮)。制药时,将甜葶苈子炒焦,甘遂水煮后,一起焙干,再共研为细末,以炼蜜为赋形剂和黏合剂,制作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药。服用方法为:每次服用10丸,每日三次,可于晨、午、临卧前用米汤送服。

本方有降逆止呕和利水消肿的作用,主治水肿腹胀。此病多由胸腔积液(胸水)或腹腔积液(胸水)引起,严重者尚伴有梗阻。

本方重用吴茱萸,是因为吴茱萸有强效制酸止呕的作用。中医认为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气、温中燥湿的作用,主治脘腹冷痛、厥阴头痛、疝气痛、痛经、脚气肿痛、呕吐吞酸、寒湿泄泻等。本方中吴茱萸的用量最重,是因为水肿腹胀患者,多存在梗阻问题,呕吐是常见的症状。而且吴茱萸还可以减轻甘遂和葶苈子的致泻作用,降低本方的副作用。

葶苈子和甘遂都属于中医的泻下药,其中葶苈子主要是利小便,但同时葶苈子也有轻微致泻的副作用。甘遂则属于峻下药,毒性很大,会致泻,致死量也低,因此需要先水煮一番后,减轻其毒性。葶苈子也有一定的毒性,不过它的毒性比甘遂小,为减轻其毒副作用,也需要将葶苈子炒焦后入药。

这个方子虽然这样组合,但是还是有一定的致泻作用,肠胃虚弱的患者服药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便溏或腹泻的不良反应。但其逐水消肿的效果很好,对大小便均艰难的胸腔积液(胸水)或腹腔积液(腹水)患者,有一定的对症治疗作用。此类患者多为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患者或肝硬化、癌症晚期患者,治疗这类患者时,除了需要采取对症治疗的措施外,还需要对其采取其他的治疗,比如抗感染、抗肿瘤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