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生活随笔

祝各位读者和亲友中秋快乐

今天是中秋节,祝各位读者中秋快乐,万事如意!

非常感谢大家多年来的支持和陪伴,在我自己生病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的支持。从礼节上说,我应该逐一感谢您们才对。但是实际上因为问候的数量实在太多,而我的工作量又很大,我真的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和大家客套,还望大家海涵。

我这几年因为学习任务重,学习占用的时间较多,可能阶段性的写出的文章的质量和长度不如以前,因为实在无法各方面均兼顾到。这个时间也许会持续五六年。

经常有读者希望见我,和我深入结交。我不是不识抬举,实在是精力不济,无法在应酬上付出太多的时间,请各位海涵。

也经常有读者问我自己和我孩子现在的学业状况,我也很感谢这种关心,但是却希望大家保持应有的边界感。人际交往最忌交浅言深,有许多个人事务,我们只能与亲近之人沟通,请普通读者和普通朋友不要过多的探听我和我家人的隐私。当你我没那么深的交情时,保持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状态是最好的,那样我们的友谊会更长久。

中秋是个花好月圆的好日子,我在这里祝福每个读者和亲友都能与自己的亲人们共度这美好时光。希望你们的一生都能顺顺利利,健健康康,快乐如意。

在独处中奔向万丈光芒

INFP型人格的人最好的疗伤方式是独处,即便他遍体鳞伤,但只要经过1-2个月的独处,他便能完全疗愈自我,将内心中的抑郁、焦虑、悲伤、冲动等负面情绪一扫而光。

在疗愈自我的过程中,他会大量地阅读,打开一扇又一扇的知识之窗。每打开一扇知识之窗时,他的心中便会敞亮很多。到最后,当他终于打开了需要打开的所有的知识之窗,理解了众生,也理解了自我之时,他的内心便光芒万丈。

这万丈光芒是幸福之光,在它的照耀下,INFP展现了他温和平静的本色,知足而幸福。他的赤子之心经过一番洗涤之后,也比以前更纯粹、更简单了。我始终坚信,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最轻松自在的的生活方式是对一切人坦诚,不做丝毫隐瞒,哪怕为此要我们付出一定代价亦在所不惜。

坦诚或许会引起一场又一场的风暴,但风暴过后,仍然存留在我们的世界之中,并再次欣欣向荣地生长的东西,才是我们生命中最不可或缺的东西。

我有一些非常坚定的信念,这些信念包括对理想的追求、对诺言的遵守、对真实的坚持、对爱的信赖、感恩并积极给予回报、宽恕他人、经常反思并忏悔自己的过失、勇敢前行、努力付出、平等并公正地对待一切众生等,这些都是我生命中最内核的东西,无法被任何人撼动。

我也在坚持过最俭朴的生活,以此来消除过高的欲望。古人云,嚼得菜根香,百事皆可为。当一个人把对生活的欲望降低到最低程度时,生活便不容易打倒他。

我们这种性格类型的人,习惯向自己内心深处去寻求安宁和自在,不向外求。因为我们内心深处的安宁和自在,是永远都无法被任何人以及任何厄运剥夺走的。在独处已能足够快乐的情况下,适度维护好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以及与几个至交好友的关系,不给任何人添麻烦,也不过度承担不应由自己承担的责任,我们就可以活得既不寂寞,亦不烦恼。

人要学会慢下来。快速反应固然好,但大多数反应太敏锐者,均免不了要遭受心理或精神疾病的折磨。急于求成的心态是幸福最大的窒碍,那些从小就习惯了延迟满足的人,长大后是有福的,他们更容易过上内心平和、岁月静好的生活。

而那些总是在追求即时满足和及时行乐的人,一旦陷入困境,便会像热锅上的蚂蚁,没有片刻安宁。他们就像空心人一样,没有稳定的自我,难有真正的平静,总是依靠噪音式的生活来麻醉自我。

独处能把我们从烦嚣的外界中拯救出来,并能使一切慢下来。在独处的过程中,我们不必有匆忙的计划,也不必受其他人的操控,我们可以从容思考和处理自己的一切事务,并按照自己的意愿而非他人的意志去安排自己的时间。我们也可以在独处的过程中释放自己的情感,该悲伤时就悲伤,想痛哭时就痛哭。所有不良情绪,统统发泄出来,发泄出来后,我们便离痊愈不远了。

独处也能让我们调整我们的生活,审视我们的人生,重建我们的心灵。独处是最好且最高效的精神修炼方法,我们在独处的过程中,能够和自己的内心对话,倾听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并为自己的困惑寻找出路。

任何人其实都需要经常修炼自己的内心,因为内心实在太重要了。当我们遭遇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等苦楚时,如果我们的内心足够坚强,我们便不至于一击即溃。

我见过很多病人,在生病后迅速崩溃。每天都被自己所患的疾病吓得够呛,时时刻刻关注自己的病灶,悲伤、焦虑、抑郁、冲动,这些情绪与疾病交织在一起,很快便会摧毁一个人。如果这样的病人在平时能够多给自己一些独处时间,多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他们或许就不至于如此脆弱。

适度独处可以锻炼一个人独立生活的能力,如果我们已经能够独立的照顾好自己,那我们便不会再软弱,不会再把自己得救的希望寄托于其他人身上。在我们能照顾好自己的情况下,他人的陪伴和照顾是锦上添花,但我们不会因为这陪伴和照顾而受人奴役。两个独立和自由的灵魂陪伴在一起,彼此才会更轻松,更能滋养对方并从对方那里获得爱的滋养。

我并不太认可他人即地狱的说法,这说法只在我们没有完整的自我的前提下才能成立。如果我们已经获得完整的自我,获得了不被他人操控和奴役的能力,他人便永远都不可能成为我们的地狱,反而可能是我们的天堂。人的命运首先要由自己来主宰,然后才可以与其他人同欢喜、共忧愁。一个人在精神上过度依赖另一个人,时日一久,势必会把另一个人压垮,而且很容易滋生彼此心中的怨气。

所以我们要学会在独处中成长,学会在独处中处理自己一切的不良情绪,也要学会在独处中复苏自我。当我们复苏过来后,我们便可以自信地走向人群。作为群体性动物,独处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我们终究要走向人群。在独处与走向人群之间寻求平衡,是我们毕生都要修炼的课题。

生命存在于我们能够支配的时间里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日本医生日野原重明先生晚年一直在宣扬的一种观点,相同的职业使我对他的这种观点非常认可。医生们最主要的使命其实只有两个:一是尽量延长患者的寿命;二是尽可能改善患者余生的生活质量。我们想让患者拥有更多的可支配时间,并在这段时间里活得更有意义些。

考虑到每个人都不过是黄泉路上的预约客,死亡是谁都无法避免的这一事实,我认为适用于我们的患者身上的这些原则,也适用于所有人,包括我自己。

我到现在仍然不敢好为人师,自作聪明地去指导别人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只敢不断地探索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的方法——这也是我为什么在写文章时只愿意剖析我自己,而不愿意过多的议论他人的原因。而且我并不认为自己探索的结果一定对,所以我经常还要请教于我身边的长者和比我智慧的人,获得他们的指点。我也经常在实践中去检验自己的认知,矫正自己的偏见。

但总有一些理念,确实已经深入到我的骨髓之中,不太容易被改变。人总要有一些类似于信仰一样坚定的东西,才能成就自我的特色。

我的祖母和姑姑都是虔诚的佛教信徒,前不久我和我姑姑家的表哥打电话,表哥对我说,我姑姑在文革期间,冒着很大的风险,仍然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在万籁俱寂的时刻,烧香拜佛。家人们对她信仰的坚定无可奈何,知道无法动摇她,于是再也不尝试着去说服她放弃自己的信仰。

我姑姑的这种性格是继承我祖母的。我祖母是个小脚的老太太,年过八旬,仍然经常去庙里朝拜。即便在山路上摔过跤,导致重伤也不改变自己的信仰,烧香拜佛让她的内心安宁踏实。过去我不大认可我祖母和姑姑的做法,但在目睹了这个世上很多人一辈子因为缺乏自己的信仰或没有类似于信仰的坚定的信念,而始终处在迷茫和不安的状态之中后,我认可了我祖母和姑姑的做法。

我自己继承了我祖母和姑姑的这一特点,只不过我和她们不一样,我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我有类似于宗教信仰的东西,但自己不信仰任何宗教——虽然我经常从宗教教义中借鉴一些智慧。我一生都在坚持真实、坦率、勤奋、自律,也在努力使自己做到公平、公正、客观、理性、与人为善和宽容大度,尽可能的多奉献、少索取。并有我自己的人生理想,从上初中开始就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直到现在仍然没有放弃。我总是坚持不懈地前行,不肯虚度光阴。

在对这些原则的坚持上,我与我的祖母和姑姑并没有什么不同,我可能继承了她们身上的某些基因,但没有继承他们的宗教信仰。她们每天都会拜佛,而我则每天都在磨砺自我。人要成就自我,是不能有间断的,持之以恒的匀速前行很重要。朝三暮四,一曝十寒,都只能收获志大才疏的结局。日拱一卒,厚积薄发,坚持一生,即便我们只有中等的天赋,也能有不小的收获。

这种思维和行为习惯让我受益匪浅,我很少长久地陷入悲伤、焦虑、抑郁、痛苦、迷茫与混乱之中。在经历一段痛苦之后,甚至在被这段痛苦折磨的过程中,我都不会放弃每日努力磨砺自我的习惯。这让正向的力量很容易战胜负面的情绪,把我重新带到积极乐观的生活中来。

我喜欢整理自己的空间,也喜欢整理自己的人生。整理的原则是让一切变得有秩序,不再混乱不堪。也许这略有强迫倾向,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风波不息的世界里生存,简单而有秩序的人生,更容易让人内心安宁。

要想内心安宁自在,不可寄望于外界,只能寄望于自我的意志力。我们一生要面临的诱惑和干扰实在太多,如果我们没有坚定的意志力,受到诱惑就陷落,受到干扰就放弃,我们的人生将会失去主线,一生都只能活在一种浅表的状态,无法深入到内核中去。我们要面临的困难和考验也很多,如果这些困难和考验能够轻易击垮我们,我们也将成为失败者。意志力是帮助我们抵御诱惑、干扰、困难和考验的内在力量,我们要靠意志力从挫折中恢复自我。

我一直心怀感恩,我认为自己具备这些素质,是命运之神在眷顾我。我知道一个人的天赋和人格特质是由先天的基因和后天的环境共同造就的,只有幸运儿才能继承较好的基因,并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成长。我父母给了我很好的基因,而我身边的绝大多数人都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给予了我充足的关爱——他们甚至在我一生的许多困难时刻,仍然继续用他们的关爱来支撑我前行。

我不得不谦卑地承认,我如今所取得的一切所谓的成就都不值得骄傲和炫耀。如果其他人也拥有我的基因和我成长过程中所享有的一切优渥的条件,他们可能会比我成长得更好。人要有承认自己的成就只是运气好的勇气,也要有敬佩那些运气不如我们好,但比我们更有精神力量的人的度量。

我们将如何来支配自己所拥有的时间?对医生来说,生命最大的意义就是帮助病人解除痛苦——这个病人并不限于那些付费找我们看过病的人,而应是众生中所有存在身心之痛的人。所以很多医生也是科普作家,他们在向社会传播身心康复的知识和经验。日野原重明先生特别强调,人一生都要不停的奉献,只有在奉献的过程中,我们才能不断地认识未知的自我,收获更多的智慧。对他的这个观点,我深表认同,因为我在实践中体会到了这一点。

季羡林的儿子季承先生在他父亲的一本书的序言中说,他所体会到的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是这个人对他人的价值。人生本无所谓价值,但当我们对他人具有价值的时候,我们的人生便有了价值。

无论是集体主义者还是个人主义者,其人生价值其实都只能是如此来体现。所谓的个人主义者,只不过是另一种集体主义者,他们在个人主义的生活中,摸索出了对其他同类有益的生存经验,也做出了许多了不起的贡献。这些经验会被其他人借鉴,这些贡献会造福其他人,他们的价值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实现。当一个读者阅读一个崇尚个人自由的作者的文章时,内心得到了抚慰,这个作者对集体的价值就得到了体现。

人无法改变自己是群体性动物这一基本的事实,利己和利他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不知不觉地在做的事情。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个人的能力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创造的财富和他收获的智慧,都不可能为他自己独占,他必定会以各种形式分享给他人——要么是家人,要么是其他人。

古往今来,从来都不乏贪婪之辈,但即便这些人,他们创造的财富最终也会在他们死后回归社会。人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死,所以也无法永久地占有自己的财富和地位。可怜的是,就连秦皇汉武这样的枭雄,也不能窥破这一点,竟起了子孙后代万万世都能掌控天下的妄念,最终落得不好的下场。

纪伯伦先生说,占有超过生存需求的财富是一种病态。不止对财富的占有如此,对名望和地位的占有也如此。越早看明白这一点,我们越能在生活中过得坦然、轻松、自在一些。

也许我们智力尚可,精力也充沛,我们创造人生价值的效率比一般人高,但我们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精神财富,都要尽可能早地回归到社会中去,为造福其他人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人生才更有意义。

纵容自己贪婪和纵容自己的家人贪婪,最终都只会造成罪恶和不堪承受的负担。因为欲望是无底深渊,人很容易得寸进尺,贪婪和索求总是无止境的。所以我们不但要克制自己,也要为我们身边所有的人设置不可逾越的边界,任何不合理的要求都要拒绝,否则他人便能在精神上操纵我们。我们只有将自己的爱与欲都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度上,才不至于成为爱和欲的奴隶。

有些幸运儿掌握了高效支配时间的办法,所以他们的一生过得很有积极意义。有些人天生不幸,继承了不好的基因,从环境中习得了不良的习惯,他们的一生无法高效支配自己的时间,过得比较消极。甚至有些人更加不幸,各种疾病缠身,不但不能高效支配自己的时间,还需要其他人的照顾。这些都是命运的安排,人无法左右。但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其实并不大,每个人只要努力过好了自己的一生,就足以问心无愧,也值得他人去尊重。

我始终坚定不移地支持人人在尊严上生而平等的理念,并一辈子信奉平等主义——根本原因可能是因为我是平民出身。但却也不得不承认,在天赋和机遇上,人间不存在平等可言。不过不管天赋和机遇如何,每个努力活着的个体,都是值得其他人尊重的。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用外在的虚荣来将人分成三六九等,是一种病态的做法。等级观念只会造成一个人在强者面前自卑,在弱者面前高傲,无法让人获得不卑不亢的坦然。

宋代程颐写过一首《秋日偶成》,其中有一句颇得我心:“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也许有一天,当我们能始终以轻松自在的心态来做我们想做的事情,与此同时,又能欣赏世间一切的美好,乐于看到其他人也能以轻松自在的心态,去享受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时,我们也就近乎圆满了。

我希望,在我能够支配的时间里,我能达到这种状态。

内省者寡过,兼论分裂型人格

我走在街上/人行道上有个深坑/我掉了进去/我迷失了…….我很无助/这不是我的错/我不知道花了多久才爬出来。

我走在同一条街上/人行道上有个深坑/我假装没看见/我又掉了进去/我不敢相信还在同样的地方/但这不是我的错/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爬出来

我走在同一条街上/人行道上有个深坑/我看到它在那儿/但我仍然掉了进去…….这是一种习性/我的眼睛睁着/我知道我在哪儿/这是我的错/我立刻爬了出来

我走在同一条街上/人行道上有个深坑/我绕道而行

我走在另一条街上。

——无名氏《人生的五个篇章》

每个人都会存在自己的盲区,佛家管人的盲区叫三障(烦恼障、所知障和业障),现代心理学称之为人格障碍。存在人格障碍的人,总是会在同样的地方一再摔跤,直到摔得鼻青眼肿,才会意识到原来自己是有问题的。佛家也认为存在各种障的人,一辈子要不断地在同样的问题上犯错。只有扫除了各种“障”,人才能进入“无明”的状态。

孔子评价颜回,说他“不迁怒,不贰过”。这是很了不起的境界,也就是说颜回同样的错误只犯一次,不犯第二次。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得有强大的内省功能,凡事不责之于人,而是寻找自己的问题,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只有这样做的人,才能做到“不贰过”。

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在谈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时也强调这一点,他说他遇到事情,首先找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待人接物的方式,改进工作流程,那么,下一次同样的错误就不会再犯。他也是这样来管理他的企业的,结果他成功的创办了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

遗憾的是,这个道理很多人懂,但是人群中真正能够做到内省的人,大概只有3%。也就是说,像贤回这样的人,只有3%左右。据统计,那些购买成功学教程和心理学教程的学员中97%的人交完学费后都会一无所获。因为促进一个人真正的内省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绝大多数存在心理问题的人,康复起来都很艰难。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很难承认自己的不足,不愿意内省。

当然,不构成人格障碍的人格特征是不需要修改的,因为它们不会影响我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分裂型人格者是最典型的内省者。我自己有点分裂型人格倾向(总分100分,我的评分49分,其他的人格特征都没有这个特征明显),这个评分远达不到分裂型人格障碍的程度,但是已有明显的分裂型人格倾向,这种倾向塑造了我的性格特征。

具有分裂型人格倾向的人,一般比较孤独、沉默、退让、不喜欢人际交往,很少参加社会活动,过着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这类人在情绪正常时学习能力很强,因为他们比一般人更专注。分裂型人格多半有家族史,他们看起来与现实世界呈现一种分裂和脱节的状态,故名分裂型人格。

这样的人遗世独立,想象力很丰富,在一般人看来他们就像是一群幻想家。他们的言行都有些与众不同,这让人感觉他们不像是尘世中的人。不过科学发展正是一个个幻想成真的过程,所以这一类型的人具有很多独特的见解与创新性思维。通常他们中的佼佼者最后都会成为富有创造力的学者或科学家,做出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牛顿——牛顿晚年得了精神分裂症。

分裂型人格者经常在沉思状态,一旦他们陷入沉思之中,他们就会与外界脱离。旁边的人和他们说话,他们经常会答非所问,有时还会因为被人侵扰而受到惊吓。我甚至在走路时,都会陷入沉思状态。所以我过马路时,经常闯红灯。

严重的分裂型人格者,通常在青少年时期就发展为精神分裂症。像我这种不算严重的分裂型人格倾向者,是非常适合做学术研究的。因为我们即便是在闹市之中,也能安静下来。我们坐得了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很享受孤单的生活。

通常我们没有很强的生活能力,需要依靠伴侣的帮助来打理我们的生活。我们很需要一个安全的伴侣,这是我们与现实连结的桥梁,有这样一个伴侣帮助我们处理一些人际关系,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就会比较顺利。一般来说,我们对伴侣的忠诚度也是极高的,一旦认定一个人是我们最佳的伴侣,终生都很难改变,除非伴侣实在令我们忍无可忍。

分裂型人格者最难忍受的就是自己的安宁被一再打扰,因为沉思已经成了他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噪音,他们就会倍感沮丧,严重时会抑郁成疾,学习效率明显下降。

我谈不上不爱与人交际,我在年轻时很善于交际,至今仍然有二三十个关系不错的朋友,不过大家很少聚会。社会活动则是十年都不参加几次,如果聚会上的人太多太乱,我会本能地沉默。有时一场宴席从开始到结束,我能不发一言。但我在工作中需要接触大量的患者,这些我都能顺利应对,所以不存在社交障碍,只是不愿意在社交上浪费宝贵的光阴而已。

善于内省是分裂型人格最大的优势之一,分裂型人格者经常沉浸在深度思考中,他们通常能把一个问题想得深入透彻。阅读一个分裂型人格作者的文章,常常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但有时读者又很容易觉得这种作者像不食人间烟火似的。的确,他们从内到外,都散发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气息。

借助现代心理学的一些测评,我对自己的这一人格特征现在有了清晰的认识,也接纳自己的这一性格特点。因为恰好我热爱的事业正是学术研究,这种人格特质直接让我远离了浮躁。

不过我也深知自己的这一人格特质存在一些致命的弱点,我们很难像其他人一样长袖善舞,任何需要虚与委蛇的工作,我们都是不擅长的。我们也很难与喜欢浪漫的人谈恋爱,因为我们的人格特质决定了我们一辈子过的就是极简生活,伴侣只能是接纳我们这一人格特质或与我们类似的人。所以,我们一生只能扬长避短,避免进入需要复杂的社会关系的工作场景,那样只会让我们不断栽跟头。

这一人格特质在学者和科学家中出现得最多,通常一些学者或科学家夫妇都是这种人格特质。

任何一种人格,都有它的优势,认识并接纳自我的人格特色,根据我们自身的人格特点,扬长避短,趋吉避凶,我们的人生会过得更好。

人适合做什么工作,主要由自己的人格特征决定,大多数人在七岁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人格特征。所以老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句俗语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中年人的脱困之路:整理自我,返璞归真

黑暗会发光,寂静会说话,沉默胜过千言万语。

——题记

人到中年,我们会越来越强烈的意识到,时间会让我们的一切都归于尘土。我们的长辈一个接着一个的走了,我们同辈中也开始有人在陆陆续续地谢幕人生,我们的人生像一场宴会正在走向散场的阶段,离席的人越来越多。

我们不但一再经历丧亡之痛,我们也还在同时遭遇家庭危机、情感危机和事业危机,自己也开始出现一些神经性症状,我们会阶段性地变得比以前脆弱了许多。尤其是在某一个重要的亲人去世,或与伴侣分手,或自己身染重疾,或家庭矛盾大爆发,或事业遭遇挫折,或感到自己的事业不是自己想做的事业时,我们开始灰心丧气,甚至一蹶不振。

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承担着这个社会上最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但他们能得到的情感支持却越来越少。年轻时对伴侣的期待正在现实生活中去泡沫化,年轻时的梦想也正在变得日渐遥远,很多人在为五斗米折腰。过去支撑自己的长辈和同辈陆续辞世,也导致我们有苦无处诉。

所以,中年危机也就不期而至。但失去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意味着得到。那个内在的自己,也在中年日渐觉醒。我们会在每个疲惫不堪的时刻叩问自己的内心:我是谁?我在追求什么?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我想要什么样的陪伴?我的快乐去了哪里?

这些问题我们以前可能从来都没有想过。我们从小到大,想到的是长辈们期待我们做什么,这个社会期待我们做什么。我们被一个个的理想模型束缚住了,我们曾经为让自己达到这样理想的状态而奋斗不已。

我们内心中其实还有一些另外的东西,那些东西是我们曾经的幻想,但是它们却感召着我们去追逐自己的人生之路。同时我们还有一些在现有的道德规范下见不得光的东西,比如对理想伴侣的渴求,对性的渴求,对放纵生活的渴求,乃至对自残与死亡的渴求,它们从另一面在吸引着我们,让我们蠢蠢欲动,跃跃欲试。

这时候我们开始感觉到,我们当下的生活不是我们最理想的生活,甚至可以说有点儿糟糕。我们开始怀疑生活本身,也开始怀疑社会规范的合理性,怀疑道德对人性的扭曲作用,但是却又畏惧失去现有的一切。于是有的人开始焦虑,有的人抑郁,有的人借酒浇愁,有的人有了外遇,脆弱的甚至自杀。

中年人的生活不只是一地鸡毛,还有一脸疑惑和满心的伤痛。生活中有太多的负累和失望,我们被拖进生活的泥潭之中难以自拔。情绪化的家人让家庭不再是我们的避风港,我们希望躲到一个角落里安静一会儿,也渴望人生能重来一次。

回首来时路,我们觉得自己做过太多错误的决策,但我们也知道,许多决策已经无法更改。我们不情愿的背负着本不应该属于我们的包袱,步履维艰地前行,感觉自己随时都会因为无法承受而崩溃。从生理上来说,我们的性激素也正在下降,我们发现自己从性中也得不到过去能得到的欣悦感。

这时候我们便开始意识到,哦,我的生活是该进行一些整理了,我要放下一些没有必要背负的包袱,我要在这充满挑战性的人生中寻找一些可以让我好受一些的东西。我要抓住一些救命稻草,让我不至于那么失望。

绝大多数人的人生都难以避免这样的一个阶段。其本质其实是,人的一生无法倒着过,所有人都是从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在不成熟的年龄,我们要做许多重大决定,这些决定会影响我们一生,我们所选择的伴侣和事业是我们很难更改的,我们不得已放弃的爱好让我们失去了许多快乐。

如何走出中年困境?心理学大师荣格在遭遇中年困境时,选择去了一个安静的地方,玩起了儿时的游戏。玩着玩着,他释然了,走出了自己的中年困境。他进一步提出,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自足圆满的,我们内心深处藏着足以支撑我们一生的力量。但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因为要适应社会的需求,要满足父母、配偶和后代的期待,我们把相当一大块儿的自我丢失了。那些自我就藏在童年之中,如果我们按照自己童年时代完整的需求去发展自我,我们便不会在中年遭遇困境。

在所有的人中,我们首先得陪伴好自己,我们自己也是自己终极的伴侣。我们要重生,就要把自己缺失的部分补回来,补回来了我们就完整了。我们过去一直要求陪伴我们的人为我们弥补自己的缺失,其实那既不现实,也对我们的伴侣不公平,那意味着我们要他们牺牲自己,成全我们。

只有当我们重生,并完整的发展自我了的时候,我们在遭遇至亲丧亡、伴侣背叛、失恋、失业,乃至遭遇疾病等重大打击下,才不至于一击即溃。人首先要在孤单和独处的情况下也能非常快乐,然后才能从容地应对生活和社会。在我们已经很平静和快乐的前提下,有个良伴佳偶是锦上添花。再有三五知交好友,生活的乐趣会更多。这样我们的伴侣和好友也不至于因为我们对他们索取太多而疲劳,我们和他们的爱会更持久。

每个人生下来的需求少得可怜,而且实际上,一个人的生活越简单,越朴素,身体状况也会越好,寿命会越长,生活质量会越高。我祖母生了五个孩子,从我姑姑到我最小的叔叔,乃至我们这些孙辈,都在祖母的影响下,过得极为俭朴,我们的生活堪称苦行僧生活。

但从我祖母到我们这一代,我们的身体健康状况都很好,没有谁夭折,基本都高寿得很。我父亲现在快八十了,虽然也有一些老年常见病,记忆力不如以前好,但还能骑着自行车跨县旅行。而且头脑清醒,耳聪目明,逻辑思维发达得很多年轻人跟不上,分析问题鞭辟入里,看问题仍然能一针见血。而且他能进能退,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令我自愧不如。他的现状使我对自己的老年生活很有信心,我想可能我在八九十岁,也还能运笔如飞,写出比现在更有深度的文章来。

我自己已经四十多岁了,身体状况好过大多数三十岁的年轻人,容貌则让很多人怀疑我不到三十岁。这是简单生活最大的好处,我在学习癌症相关知识时知道,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是从小培养的。生活越是俭朴,饮食结构越偏向于素食者,患癌的概率越低。通常,对物质欲望不强者,也会更少焦虑,更能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业。

荣格进一步的研究显示人要从中年困境中走出,须遵循自己的内心,接受使命感和激情的感召,全身心地投入到理想的事业和生活中去。这是中年人走出困境的根本之路,只有当我们在独处的情况下,仍然能从我们从事的事业和我们的生活中感受到快乐,自足圆满了,我们的快乐才是最可靠的。

因为只要我们活得足够久,我们终将发现,那些陪伴我们的人总会比我们先离开这个世界,他们走了,我们还是得学会独处。如果我们比他们先离开世界,那他们也要学会独处。所以依赖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来给我们带来终极的安全感与快乐是不现实的,我们得靠自己。

我们的理想和爱好不但能够让我们快乐起来,同样能够让我们成为一个有价值和魅力的人。我们的价值和魅力能让我们身边的人更加喜欢和我们相处,而且还会以尊重我们个性的方式来和我们相处。因为我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出来的个性是如此的鲜明,大家一眼便能识别出来,知道我们的底线在哪里,这种相处才是令彼此最舒适的。

个体摆脱了集体主义,摆脱了社会理想模型的束缚,摆脱了父母的不符合人性的期待,返璞归真,一心去发展自己的个性,最后不但实现了自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而且也为人类集体创造了真正的价值。这是个人主义最大的闪光点,也是人性解放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