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淋巴水肿(淋巴液回流受阻所致)的中医辨证论治

下肢淋巴水肿是一种由淋巴液回流障碍导致淋巴液在皮下组织持续积聚,甚至会引起纤维组织增生的慢性进行性疾病。现代患者的淋巴水肿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淋巴回流受阻病因多不明确,继发性淋巴水肿多由手术切除了淋巴组织所致,是许多肿瘤患者常见的手术后遗症。另外,妇女分娩、外伤等也可能会导致继发性下肢淋巴水肿。患者休息或抬腿,可减轻症状,穿紧身裤亦可,但均不能根治。

中医因下肢淋巴水肿的症状而称之为大脚风、象皮腿,《潜斋医案》记载:“凡水乡农人,多患脚肿,俗名大脚风。”“此因伤络瘀凝,气血阻痹,风湿热杂合之邪袭入而不能出也。”《潜斋医案》中所记载的这种淋巴水肿,多因丝虫病感染引起。在水田较多之地,仍有不少农民患有此病。

该病初期,患者下肢皮肤紧崩,按之有压痕,继而皮厚、粗糙,下肢增粗变硬、状如象皮。传统中医认为该病多因寒湿之邪入侵,流连不去,日久化热,流注下肢,阻塞经络;或脾虚水停,痰湿内生,阻遏气机,经络阻塞不通,气血瘀滞不行所致。故常按阳虚水泛证、脾虚湿阻证、湿热下注证或痰瘀互结证论治。

下肢淋巴水肿应与腹水和盆腔积液引起的下肢水肿相鉴别,因为二者的症状有时很相似,但前者不存在腹水或盆腔积液问题,故亦不存在腹水或盆腔积液常会出现的腹胀、腹痛、二便不通的问题。癌症患者手术所致的淋巴回流受阻多较难治疗,但亦可用药减轻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肾病和心衰也会引起下肢水肿,症状与下肢淋巴水肿相似。但肾病患者出现下肢水肿时,血液中蛋白会显著下降;心衰患者会存在气促、乏力、心悸等症状,心电图检查也会出现异常。故二者易于被诊断出来。

临床医师给患者治疗下肢淋巴水肿时,应仔细排除以上几种严重的情况,不要耽误了病情。诊断准确后,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按不同证型分别论治。

1.阳虚水泛证

此类患者多存在面色黧黑、水滑舌、四肢沉重、小便不利等兼见证,治疗应以真武汤为主,亦可用济生肾气丸治疗。

真武汤方:附子15g,白术12g,茯苓9g,白芍(血瘀者用赤芍)9g,人参6g。

济生肾气丸有成药出售,其名即为济生肾气丸,线下或线上药店均有出售。另外,同仁堂等中成药厂所制的含有车前子和牛膝的金匮肾气丸亦是按照济生肾气丸的配方所做。

2.脾虚湿阻证

此类患者下肢水肿明显,肿痛,压之凹陷难起,舌质淡胖,多存在齿痕舌,苔白腻,脉濡软无力,治宜健脾利湿为主,活血通络为辅。组方以归脾汤合参苓白术散为主,亦可用中成药归脾丸与参苓白术颗粒合用代替汤药。

参考方:生黄芪30g,人参6g(或党参15-30g),白术10g,茯苓10g,木香10g,厚朴10g,当归10g,龙眼肉6g,茯苓12g,酸枣仁10g,白扁豆10g,莲子肉15g,薏苡仁30g。腹泻便溏者加白头翁15g,秦皮6g;下肢水肿明显,血管曲张者,酌加牛膝10g,地龙15g,木瓜30g。

3.湿热下注证

此类患者下肢皮肤常伴随红肿热痛的症状,甚至会出现寒战、发热、骨节酸痛等兼见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可考虑以四妙丸合萆薢渗湿汤加味治疗。

参考方:苍术10g,黄柏10g,怀牛膝15g,薏苡仁30g,萆薢15g,牡丹皮10g,车前草10g,益母草15g,泽兰10g,通草6g,蒲公英15g,地丁10g。

4.痰瘀互结证

痰瘀互结证多属水肿日久,致患侧肢体肿胀,增粗变硬,皮肤粗糙,状如象皮,部分患者还伴随慢性溃疡,溃疡久不愈合。严格说来,此类患者属痰、瘀、热互结证,且虚实夹杂,故治疗应考虑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气补血、利湿消痰等治则并用。

参考方:生黄芪50-120g,白芨10-30g,金银花60-120g,桃仁10g,红花6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6g,丹参10g,党参10-30g,黄精10-30g,地龙6-15g,地鳖虫10-15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6g。

淋巴水肿通常疗程较长,长期服用汤药不现实,以上方剂如有效,均可粉碎后加赋形剂,制成丸剂服用。

一例纤维瘤患者长达23年的中西医治疗纪录

患者张某,女,1986年生,陕西省汉中市人,2001年,患者15岁时,无意间发现右腿肿胀,去当地镇医院检查,被当地基层医生怀疑缺钙。服用了一个暑假的钙片无好转,于是去县医院检查,通过CT检查发现右腹股沟及右侧臀部有无名肿块,当时对右侧臀部做了病理,诊断为纤维瘤。

由于手术时间长,当时只做了腹股沟肿块切除手术,术后伤口感染一年多才好。2002年发现右足食趾又长了一个小肿块,但是后来慢慢自己消失了。

2008年患者发现右足中趾附近又长了一个肿块,并在秋季发现长大了些,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做了全面检查,病理诊断(病理号:200826141)为右髂窝、右臀部、右足时趾纤维瘤病。经过专家会诊,只给予右足中趾肿块切除手术,其他部位临床观察。为了把肿瘤切除干净,手术医生把右足中趾截肢,并对切下来的组织做了病理检测,仍为纤维瘤。

2010年患者右足手术处再度复发,肿瘤沿着刀口,脚底脚背到处长,患者感觉在不经意间肿瘤组织已经浸润整个脚部,找到当年的主治医生,医生建议截肢,但表示截肢也不一定保证不复发。

患者在复发前期身体已经有明显症状,畏寒,进行性消瘦,体重从约90斤迅速下降至70斤。后背有阶段性难受,后背一难受,胃也难受,米水不进。此时患者对继续用西医治疗已经不抱希望了,于是找中医寻求救治。

2010年底患者机缘巧合接触到阳和汤和西黄丸,在服用阳和汤和西黄丸一个星期后就看见疗效,被肿瘤撑的很薄的脚部皮肤看着没那么亮了,有些初起的小红肿块颜色也变淡了,于是坚持服用阳和汤和西黄丸。大概有一年三个月,脚部的肿块变小了很多。

但是由于患者需要回学校考试,住亲戚家熬药不太方便,将近一个月没有服药,且后续服药时所用药材质量存在问题,又出现家庭变故,情绪波动较大,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病情再次反复,出现多发转移,腘窝、脚踝部分都有新长出的小肿块。继续服用阳和汤和西黄丸,不再有效,后续也找过两三个大夫看,但是都没有突破。

2014年接触营养医学,通过饮食调理和服用营养素,大概有四年的时间,身体有好转,不再畏寒,后背难受有很大缓解,但是肿瘤几乎没大的变化,感觉没变大也没变小。

2019年患者病情进展,开始向笔者求助,笔者按照中医大复方多靶点广谱抗癌的思路,先后用药一百多味,后来甚至用药二百多味,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治疗,扶正固本、以毒攻毒、活血化瘀、消痰利水、清热解毒、软坚散结诸多治则并用。患者服药到2022年5月,发现右侧髂窝肿瘤缩小明显。

但是2022年9月份患者右脚难受,笔者加大清热解毒药物的力度,组方中,大多数药物为清热解毒和凉血消肿的中药。服用中药至2024年8月份,患者体重由70多斤,回升至90斤左右,脚部肿块缩小了许多,既往需要穿42码的拖鞋,现可穿38码的。

经历了23年的治疗,此患者最有效的方案最后被证实为中医扶正固本、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以毒攻毒相结合的综合性方案,亦即笔者在《我用中药复方多靶点广谱抗癌的实践经验介绍》(详情见链接)一文中所介绍的中药鸡尾酒抗癌法。

其最后稳定之组方含如下中药:黄芪、西洋参、黄精、薏苡仁、生地、赤芍、牡丹皮、地骨皮、生槐花、连翘、苦参、北豆根、山豆根、黄芩、玄参、浙贝母、川贝母、煅牡蛎、蒲公英根、侧柏炭、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铁树叶、老君须、生山楂、海藻、昆布、栀子、皂角刺、野菊花、天葵子、紫花地丁、金银花、丹参、重楼、乳香、没药、血竭、儿茶、藤黄、三棱、莪术、元胡、花蕊石、全瓜蒌、鹿角霜、太子参、玉竹、绞股蓝、荆芥穗、炒枳壳、夏枯草、大青叶、青黛、板蓝根、三尖杉、喜树果、蜈蚣、全蝎、壁虎、金荞麦、长春花、红豆杉根、茯苓、猪苓、姜黄、炒僵蚕、鳖甲、龟板、墨旱莲、女贞子、天花粉、石上柏、三七、马尾连、白头翁、地榆、虎杖、郁金、五味子、补骨脂、麦门冬、红根草、仙鹤草、小蓟、凤尾草、石见穿、山蛩虫、蟾酥、黑蚂蚁、地龙、白芨、麝香、牛黄、冰片等一百余味中药。药味虽多,但每味药用量不过零点零几克,所以患者服药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肝肾功能正常,生活和工作一切如常。

同期,笔者采取同样方案治疗的一例淋巴瘤患者和一例黑色素瘤多发转移患者,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肿瘤明显缩小,身体状况改善。

从这一患者的治疗经过来看,其前期用阳和汤和西黄丸曾有效果,最近几年用清热解毒类的中药效果最好,可见对她而言,发挥作用的也许不是中医的阴阳寒热辩证思路,而是药物中所含有的抗肿瘤成分所引起的人体生化反应。我们学习中医抗癌,或许可以另外摸索新的出路,不一定要将思维禁锢在传统中医的八纲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的思路上,也可以尝试与现代药理学和现代医学思想相结合,探索新的组方思路。

中成药散结灵胶囊的适应症

中成药散结灵胶囊是小金丸的变方,散结灵胶囊由乳香(醋炙)、没药(醋炙)、五灵脂(醋炙)、地龙、木鳖子、当归、石菖蒲、草乌(甘草银花炙)、枫香脂、香墨等组成,与清代王洪绪的祖传名方小金丸只差一味药,散结灵将小金丸中的麝香替代为石菖蒲了。

为什么要用石菖蒲代替麝香呢?一来麝香太贵,二来麝现在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仅有少量养殖的麝所产的麝香仍然可以合法药用,这远远满足不了临床用药需要,所以以前用麝香的许多方子就有了变方。石菖蒲和麝香一样具有开窍豁痰的功效,所以现代制药企业以石菖蒲代替麝香。

散结灵胶囊的其他组分和小金丸完全一致,石菖蒲的功效又与麝香接近,所以散结灵胶囊的适应症与小金丸基本一致。散结灵胶囊具有散结消肿,化瘀止痛的功效,主治阴疽初起(与现代医学中的骨结核接近)、乳岩(与现代医学中的乳腺癌接近)、乳癖(乳腺良性肿瘤、纤维瘤等)、瘰疬(淋巴结核、淋巴瘤等)、瘿瘤(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等疾病,症见局部隆起,不易移动,皮色不变。此类疾病在中医都属于阴证,与局部红肿热痛的阳痈证大不一样。中医的阳痈多属现代医学中的感染性疾病,散结灵胶囊治疗此类疾病可能有适得其反的副作用,故局部红肿热痛者慎用。

需要注意的是,散结灵胶囊中的木鳖子、草乌等毒性较大,有临床报道显示小金丸和散结灵胶囊会导致患者肝肾功能异常,故肝肾功能不正常患者慎用。肝肾功能正常者在服用散结灵胶囊期间,也应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观察肝肾功能的变化。散结灵胶囊所主治的各种疾病疗程一般较长,尤其要注意有毒药物长期使用会产生的蓄积性中毒。

散结灵胶囊中的乳香、没药、草乌等对孕妇有较大的副作用,孕期妇女禁用散结灵胶囊。

治疗胃咳(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咳嗽)的验方6则

在各种各样的慢性咳嗽中,有一种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该病是由胃内容物反流引起的慢性咳嗽。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易被误诊为慢性咽炎性咳嗽、慢性变异性哮喘、鼻后滴流综合征、慢性支气管炎(尤其是其中的嗜酸性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肺气肿等慢性疾病。

本病病程长,早期患者多表现为进食咳嗽或食后咳嗽、咽中有异物感,本病迁延难愈,随着病情发展,逐渐会出现泛酸、烧心、嗳气、胸骨后灼痛等症状,患者也容易产生精神紧张等兼见症状。本病主要靠24小时PH值监测、排除法,以及与患者症状描述相结合的综合性诊断方法进行诊断,基层医院往往不具备这样的诊断条件,所以本病很容易被漏诊或误诊。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在传统中医中有专门的病名——胃咳或脾咳,此外,烧心、胃反、呃逆等中医病名也与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有关。中医认为此病是胃气上逆所致的咳嗽,《素问·咳论》记载:“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此处“长虫出”应灵活理解,中医常将黏稠的涎痰形容为长虫,这是严重的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常见的症状之一。另外,在古代本病也易与蛔虫病并病,所以严重者有时会与中医的“吐蛔病”(呕吐物中有蛔虫)并见。

早期中医多以异功散、乌梅丸等治疗此类疾病,效果因人而异。后逐渐发展出一些治疗胃咳的专用方,兹从各种文献中选六则验方,并略作说明。

验方一:胃咳方(出处:清代《吴鞠通医案》)

组成:半夏三钱(9g),小枳实一钱(3g),陈皮一钱(3g),杏仁二钱(6g),苏梗二钱(6g),生薏苡仁三钱(9g),生姜二钱(6g),茯苓三钱(9g),水煎服,一贴分二次,早晚各一次。

加减法:苦葶苈子一钱半(4.5g),半夏二钱(6g),苏子二钱(6g),去苏梗再服二贴。

功效:行气和胃,去谈止咳。主治胃咳,痰涎壅塞,喘满气短。

本方是清代名医吴鞠通的经验方,本方是在二陈汤的基础上衍生而来,二陈汤为中医燥湿化痰名方。方中陈皮、半夏化痰止咳;杏仁、苏梗降气止咳;茯苓、生薏苡仁健脾利湿,治痰之根源;小枳实消痞散结,去除积滞;生姜温化寒痰,兼健胃止呕。诸药合用,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有标本兼治之效。

验方二:四逆散加味(出处:《中医药导报》2011年17(10))

组成:柴胡10g,瓜蒌10g,法半夏10g,枳实10g,陈皮10g,白芍15g,川贝母10g,甘草5g,枇杷叶15g,五味子10g,砂仁6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次服,早晚各服1次,7天为1个疗程,连服4个疗程。

加减法:食后饱胀加麦芽、神曲;嗳气加郁金、香附;胸骨后灼痛、泛酸加海螵鞘、生地,重用白芍;咳黄脓痰加黄芩、鱼腥草;咽干口燥加麦冬、沙参。

功效:疏肝理气,泄热和胃。主治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本方是在张仲景四逆散的基础上加味而成,四逆散由柴胡、芍药、枳实、甘草等四味药组成,属治疗少阳证的柴胡系列方剂之一,现代方剂学教材将之归类为和解剂,其组方体现的是中医八法中的和法。

四逆散有透解郁热,疏肝理脾的作用,主治阳郁厥逆证,症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亦治肝脾气郁证,症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临床常用于治疗现代医学中的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食道炎等属肝胆气郁,肝胃不和者。

以四逆散为基本方,可以说是在对反流性胃食管疾病进行治本。加瓜蒌、半夏、陈皮化痰止咳,川贝母润肺止咳,枇杷叶清肺降逆止咳,五味子敛阴止咳,砂仁辅助消化。诸药合用,符合标本兼治的原则,所以这种处方思路也很好。

验方三:旋复代赭汤加味(出处《中外医疗》2008年第27(36))

旋复花9g(包煎),党参10g,代赭石15g(布包先煎),炙甘草6g,姜半夏9g,生姜2片,大枣8枚,麻黄9g。

加减法:寒哮症见咳痰清稀色白,呈泡沫状,形寒肢冷,苔薄白或白滑者,酌加细辛、紫菀、款冬花;热哮症见咳嗽痰黄黏稠,排痰不利,舌红,苔黄腻者,酌加黄芩、桑白皮。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

功效:除痰下气,消痞除噫气。主治胃食管反流相关性哮喘。

旋复代赭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由旋复花、代赭石、人参(党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等组成,治胃虚痰阻、气逆不降之证,现代多以此方治疗急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神经性呕吐、幽门梗阻等消化道疾病。本方巧妙的在该方的基础上加了一味止咳平喘的麻黄,使得本方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同时,又兼具止咳平喘的作用。这种精巧的组方思路,可圈可点,值得学习。

验方四:降逆和胃止咳汤(出处:《湖北中医杂志》2001年23(9))

法半夏12g,枳壳12g,厚朴12g,槟榔12g,百部12g,陈皮9g,黄连6g,吴茱萸6g,莱菔子15g,煅瓦楞子45g,白芨60g,矮地茶24g。

加减:胃脘部畏冷者去黄连加高良姜;气虚者去黄连加黄芪、白术;血瘀者加丹参、延胡索;烦热重用黄连,去吴茱萸,加延胡索、川楝子。

上药先用冷水浸泡2小时,再煎煮。煎开后用文火煮20分钟,煎煮3次,取汁750ml。分3次于进食前半小时服用。

功效:降逆和胃,行气导滞。主治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本方是在左金丸和半夏厚朴汤的合方的基础上加减而成的,左金丸由黄连与吴茱萸组成,左金丸有泻火、疏肝、和胃、止痛的作用,主治肝火犯胃,脘胁疼痛,口苦嘈杂,呕吐酸水,不喜热饮。半夏厚朴汤由半夏、厚朴、茯苓、苏叶、生姜组成,有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作用,主治梅核气、咽中异物感等中医疾病,此类疾病实则多为反流性疾病。

本方在二方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减,加了修复消化道黏膜的白芨。但据笔者的实践经验,白芨用量60克时,极易诱发血栓类疾病,既往有心脏病、脑血管病、动脉血栓性疾病病史者使用本方时尤其要注意。本方实际上又含有乌芨散的组方思路,只不过乌芨散用的是乌贼骨和白芨,本方则用煅瓦楞子与白芨配伍,煅瓦楞子和乌贼骨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能中和胃酸,白芨修复胃粘膜,对胃酸过多的胃食管疾病有根治之效。

本方中的槟榔、枳壳、莱菔子理气降逆,是对症支持治疗的辅佐用药,其余百部、矮地茶等药,则有针对性的止咳平喘作用。

所以从本方的组方思路来看,本方也是采取了类方类药合用的思路,将多种方剂和药物组合成复方,标本兼治。

验方五:枳桔六君子汤(出处《山西中医》2009年第30期(12))

组成:炒麦芽30g,党参15g,浙贝母15g,乌贼骨15g,枳壳10g,陈皮10g,白术10g,茯苓10g,半夏9g,生甘草6g。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一次,7天为1疗程。治疗期间建议合理膳食结构,多吃蔬菜,主食以谷物类为主,少吃面食。

加减:咽干者加天花粉、草石斛;呕吐者加芦根、姜汁、炙枇杷叶。

功效:健脾理气,兼顾宣肺。主治: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六君子汤由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组成,有益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主治脾虚所致的痰湿证。本方在六君子汤的基础上加味制酸止痛的乌贼骨以中和胃酸,加味浙贝母止咳平喘,加味枳壳理气降逆,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也有标本兼治的作用。

验方六:保和丸合三子养亲汤(出处《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32(4))

组成:焦山楂30g,炒六神曲10g,制半夏10g,茯苓10g,陈皮5g,连翘5g,炒麦芽5g,紫苏子12g,白芥子10g,莱菔子9g。每日1剂,用500ml水,煎至300ml,分3次服。

加减:嗳气、呕逆较甚,加旋复花、代赭石;肺阴虚者加用沙参、天花粉;肺脾气虚者加用黄芪、茯苓、白术;气虚痰瘀者加用桃仁、乌梢蛇;脾肾阳虚正加用山萸肉、淫羊藿。

功效:和胃降逆,肃降止咳。主治: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保和丸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的名方,保和丸由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陈皮、莱菔子等组成,有消食、导滞、和胃的功效,主治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三子养亲汤由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组成,有温肺化痰、降逆止咳的功效。这两张方子合方,可以对症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消化道症状和咳嗽症状。

以上组方思路均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施治精神,部分方剂还兼顾了辨病施治。不同的组方思路,殊途同归,都能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治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验方10则

验方一:蓝根败酱汤(出处《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年第6期第377页)

白花蛇舌草60g,夏枯草15g,生牡蛎30g,鳖甲12g,板蓝根21g,鲜半枝莲125g。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散结消肿。适应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验方二:仙茅龟板汤(出处《中医医癌80例》)

党参15g,制鳖甲9g,仙茅12g,生牡蛎15g,龟板9g,丹参15g,莪术12g,红花9g,赤芍9g,半枝莲30g,白花蛇舌草30g,山慈菇9g。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益气滋阴,活血化瘀。适应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验方三:三鲜汤(出处《中华名医名方薪传:肿瘤》)

鲜生地黄60g,鲜小蓟25g,鲜蒲公英25g。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滋阴清热,凉血消肿。适应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验方四:化瘀消症汤(出处《名医治验良方》)

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5g,赤芍10g,川芎12g,丹参20g,鸡血藤20g,三棱12g,莪术12g,青黛12g(包煎),香附12g,郁金10g,鳖甲20g。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用。

功效:活血化瘀,消症散结。

适应症:各种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理性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等。各种血瘀证,但对非真骨髓增生性疾患的血瘀证不宜。

验方五:生生丹(出处《名医治验良方》)

青黛4份,天花粉3份,牛黄1份(可用人工牛黄),芦荟1份。

以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日服2次,每次1.5克。

功效:清髓热,解毒,开心窍,泻肝火。适应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验方六:二甲黄芪建中汤(出处《千家名老中医妙方秘典》)

黄芪24g,当归尾6g,党参15g,苏木6g,生龟板、生鳖甲、石决明各15g(以上三味一起先煎),地骨皮9g,牡丹皮6g,干地黄12g,阿胶(烊化)12g。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适应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功效:益气补血,通络消瘀。

验方七:清化汤(出处《千家名老中医妙方秘典》)

柴胡、黄芩、半夏各9g,黄连、知母、川贝、橘红各6g,厚朴8g

功效:清热泻火,化痰散结。适应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发作期。

验方七:猫爪苦参方(出处: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医院张之南方)

猫爪草15g,苦参15g,黄芩15g,黄柏15g,雄黄15g,当归15g,诃子肉15g,青黛散15g,土鳖虫7.5g,水蛭7.5g。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将以上药研粉制成每片含主药0.25g的糖衣片,治疗剂量每日服5-7.5g,维持剂量每日服2.5-5g,分3-4次口服。先用马利兰(白消安)治疗使白细胞降到1-2万再换用本方,或白细胞正常后观察至白细胞持续在2万以上再用本方,如此长期交替使用。

张之南以本方与马利兰交替使用治疗30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与单纯马利兰治疗的28例对照观察,结果治疗后本方组中位生存期61个月,对照组中位生存期40个月,差别显著。

验方八:龙葵薏苡仁汤(出处:北京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邓成珊方)

龙葵30g,生薏苡仁30g,黄药子15g,乌梅12g,白花蛇舌草30g,生甘草5g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用本方送服青黄片(青黛、雄黄按照7:3的比例制成)或大神丸,或当归龙荟丸、牛黄解毒片。气血两虚者选加当归补血汤;阴虚内热者选加青蒿鳖甲汤;脾胃不调者选加香砂枳术汤;身疼骨病者加丹参、延胡索、香附;肺热痰嗽者加金银花、黄芩、百部;便血者加生地榆、藕节;尿血者加白茅根、小蓟;恶心呕吐者加竹茹、陈皮、半夏。

邓成珊以本方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病变14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5例,有效率为57.16%,未缓解6例,生存期1年以上者3例。

验方九:青黛鳖甲汤(出处:河南安阳地区医院刘秀文)

鳖甲62g,龟板31g,青黛62g,金银花15g,生牡蛎31g,太子参31g,生地黄32g,鸡内金13g,山药31g,地骨皮31g,当归15g,赤芍12g,红花9g,炮山甲15g(炮山甲现为禁用品,建议用水红花子代替),牡丹皮12g,甘草3g,广木香9g。

功效:破积消瘀,凉血解毒。

用法:上药研末,炼蜜为丸,每丸9g,每日4-6丸。气阴两虚者加黄芪、党参、生地黄、熟地黄、五味子、补骨脂、麦冬、阿胶、生牡蛎、鹿角胶。

刘秀文以本方配伍马利兰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36例(用马利兰每日6mg,分3次口服),治疗后生存10年以上3例,6-9年8例,5-6年14例,3-5年9例,不足3年2例。

验方十:雄黄胶囊(出处《陕西医学杂志》2002年31期152-153)

以雄黄制成口服胶囊剂,每日服用雄黄3.0-3.75g,分次口服。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十个验方中有部分方中所含的药物毒性较大,如雄黄,使用时需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出现不良反应时也应及时联系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