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玉竹的降血糖、降血脂和抗肿瘤、抗突变作用

中药玉竹为百合科黄精属植物玉竹的根茎,在古代本草类著作中又常被称作葳蕤,因其有一定的补益作用,也有本草类著作称之为葳参。玉竹,顾名思义,它的形状像玉制的竹子,颜色多为黄白色,呈管状,一节一节的,所以它又有别名“笔管子”、“竹节黄”、“竹七根”等。我国华中和华南地区许多地方有玉竹分布,浙江、湖南、广东等地所产的玉竹质量最佳。

传统中医认为玉竹味甘,性平,归肺、胃经,将其列入补阴药,认为玉竹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功效,主治燥咳、劳嗽,热病伤阴,咽干口渴,消渴,阴虚外感,头昏眩晕,筋脉挛痛等。

《神农本草经》谓其“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久服去面黑䵟,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日华子本草》谓其“除烦热,止渴,润心肺,补五劳七损,虚损,腰脚疼痛,天行热狂”,《冯氏锦囊》用歌诀说明其功效“润肺而止嗽痰,补脾而祛湿热,养肝而理目伤泪出,益肾而除腰痛茎寒”,这些记载说明古人认为玉竹是一种抗衰老且有美颜作用的补益剂,有治疗“中风暴热”、“虚损”、“腰脚疼痛”的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玉竹有降血糖、降血脂的作用,这说明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玉竹有滋阴润燥和治疗“筋脉挛痛”的作用有科学依据。血糖高者多有咽干口燥的临床症状,中医认为这是阴虚所致,应“滋阴润燥”;血脂高者会影响神经系统,导致四肢筋脉痉挛疼痛,玉竹能降血脂,故能治疗筋脉挛痛。玉竹治疗腰痛的作用屡被各类本草类著作提及,这与玉竹降血脂的功效有很大的关系,此应引起重视。有研究表明,玉竹、白术和黄芪同用,还能治疗小儿麻痹症,增强患者四肢肌力。亦有研究表明玉竹与生脉散合用可治疗心阴虚型心动过速。

现代药理研究还发现玉竹有抗肿瘤和抗突变作用,玉竹提取物能抑制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CEM增殖,促进CEM表面分子HLA-1分子、CD2和CD3的表达,提高CEM的分化程度。玉竹提取物也能抑制腹腔移植的荷瘤小鼠的存活期,能诱导人结肠癌CL187细胞凋亡。这些都说明玉竹有一定的抗肿瘤和抗突变作用,玉竹也能改善白血病患者咽干口燥的临床症状,玉竹与其他清热解毒药同用,还可降低白血病患者的体温。

玉竹入药,多为煎汤内服,入汤剂常用剂量为6-12g,治疗糖尿病和癌症时,可大剂量用至30-60g。亦可熬膏、泡酒或入丸散剂,鲜品甚至可以捣碎外敷,治疗瘙痒性或渗出性皮肤病。

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宜服用玉竹,作为一种滋阴药,玉竹不可避免的会有滋腻碍膈等副作用,影响消化,也会导致便溏腹泻,所以中医认为痰湿气滞者和脾虚便溏者不宜服用玉竹。

治心脑疾病的天王补心丹

天王补心丹是中医的一张治疗神志病的名方,中医的神志病与现代医学中的精神科疾病和心脏疾病等有关,实际上这二者往往也存在共病现象。

历史上以天王补心丹为方名的方剂有多个,其中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的“天王补心丹”和明代繆希雍的《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的“天王补心丹”最为著名,二者组成区别不大。现代中成药厂所制天王补心丹基本上沿袭了古方,仅略作改动。

《世医得效方》中的天王补心丹的组成为:熟地黄(洗、焙)4两(120g),白茯苓、茯神(去木)、当归(洗,焙)、远志(去心)、石菖蒲、黑玄参、人参、麦门冬(去心)、天门冬(去心)、桔梗(去芦头)、百部、柏子仁、杜仲(姜汁炒)、甘草(炙)、丹参(洗)、酸枣仁(炒)、五味子各1两(30g)。

以上各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1两做10丸,用金箔包裹。世医得效方将此方的功效定为:宁心安神、益血固精,壮力强志,主治心神亏虚,怔忡不宁,失眠、惊悸、咽干口燥,以上症状与现代医学中的抑郁症颇为相似。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的天王补心丹的组成为:人参、淮山药、麦门冬(去心)、当归身(酒洗)各1两(30g),怀生地黄、天门冬(去心)各一两三钱(40g),丹参8钱(24g),百部、白茯神(去粗皮,坚白者良)、石菖蒲(去毛)、柏子仁(去油者佳,另研)、甘草(长流水润,炙)、北五味子、杜仲各7钱(20g),远志3钱(10g),白茯苓1两6钱(47g)。

制法为将以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丸重3g,用朱砂30g研极细为衣。饭后或临卧前含化,含化后再饮用适量灯心草煮的汤。该书记载本方的功效为宁心安神、益气固精、壮力强志、清热化痰,主治素体虚弱,思虑过度,心血不足,怔忡健忘,这些症状与《世医得效方》中记载的大致相似。

当代制药厂生产的天王补心丹的组成成分为:党参、丹参、当归、石菖蒲、茯苓、五味子、天冬、麦冬、地黄、玄参、远志、酸枣仁、柏子仁、桔梗、甘草、朱砂。其功效为滋阴养血,补心安神,主治心阴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大便干燥。

天王补心丹现多被用于治疗顽固性失眠、抑郁症、心绞痛、心动过速、顽固性窒性早搏等疾病,以笔者观察,以上症状常见于焦虑症、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或精神分裂症患者,这些患者同时可能还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头痛、呕吐、敏感多疑、易激惹等症状。我们从天王补心丹的症状描述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医生已经观察到部分神经衰弱者的临床症状,并且尝试组方治疗。天王补心丹作为一张名方被历代医生所用,说明在临床中确实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

但本方无论是以朱砂还是以金箔为衣,都有一定的副作用,朱砂为硫化汞,即便微量,长期服用也会产生蓄积性汞中毒,导致患者神经系统受损,故此方实际上很有改良的必要。天麻、墨旱莲、女贞子等亦有安神作用,其副作用较硫化汞小很多,当代中医师无论是从患者的安全还是从自身的职业安全考虑,都有必要寻找此类药物代替金箔和朱砂,摸索出新的更有效也更安全的组方来。

退热止痛的秦艽鳖甲散

“秦艽鳖甲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为荆芥(去梗)、贝母(去心)、天仙藤、前胡、青皮(去白)、柴胡、炙甘草、陈皮(去白)、秦艽、鳖甲(醋炙)各1两(30g),葛根2两(60g,焙),白芷、肉桂、羌活各5钱(15g)。

以上药共为细末,每次取2钱(6g),用水150ml左右,生姜3片,同煎至100ml左右,温服,也可用黄酒调服,不分饭前饭后。现亦可用饮片直接煎服,如果用饮片煎汤剂,可用如下量:荆芥6g,川贝母6g(也可用浙贝母),天仙藤6g,前胡6g,炙甘草6g,陈皮6g,秦艽6g,鳖甲6g,葛根12g,白芷3g,肉桂3g,羌活3g。

本方有滋阴疏风的功效,主治素体阴虚的患者,外感风邪后,迁延不愈,四肢倦怠,肌体消瘦,骨节烦痛,头昏颊赤,肢体枯槁,面色萎黄,唇焦口干,五心烦热,咳吐痰涎,腰背隐痛,乍起乍卧,梦迷不宁,神情恍惚,时有盗汗,口苦无味,不思饮食。过去本方主要用来治疗感冒后遗症,亦可用于治疗骨伤科患者内伤发热后出现的各种症状,现可将本方用于癌症骨转移的患者出现癌热和癌痛时服用,以缓解患者的痛苦。

但若用于癌症患者,汤方剂量亦加大2-3倍。若患者身体虚弱,尚可在本方基础上加味扶正药人参、西洋参、黄芪、党参之类;内热重者,可加味知母、天花粉、生石膏、黄芩、黄连、黄柏;便秘者,加味大黄、芒硝、肉苁蓉、火麻仁等;血瘀严重者,可加味水蛭、地鳖虫、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元胡、血竭、儿茶等。

晚期癌症患者发热和身痛等症状可能会反复出现,应随时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两张治疗偏头痛的散剂方

方一:偏风散(出自《良方集腋》)

组成:当归4两(120g,酒洗,晒干,炒),白芍4两(120g,炒黄),石膏4两(120g,煨),牛蒡子4两(炒)。

以上各药,共为粉末。每次取3钱(9g),加红糖1钱(3g),临睡前用黄酒冲服,量饮取汗。

本方功效为养血通络,清热祛风,主治半偏头痛。

方二:偏痛饮(出自《仙拈集》)

组成:白芷、天南星、半夏、川乌、甘草各等份。

以上各药,共为粉末。每次取2钱(6g),水调服。

本方功效为祛风止痛,主治半边头痛,及年久头风。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头痛疾病,发病率极高,该病目前为全球疾病负担排名第三的疾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偏头痛以一侧或两侧的搏动性剧烈头痛为主要特征,部分患者尚存在恶心、呕吐、对声光刺激过敏、焦虑、抑郁等症状。

本病好发于女性患者,女性的患病率是男性的2-3倍,部分女性患者在例假或排卵期定期发作。该病病因复杂,可能与遗传、内分泌、环境因素、精神因素等有关,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以上两方亦仅为对症治疗的方案,只能缓解患者的症状,很难根治偏头痛。

治泻痢不止的“三黄熟艾汤”

“三黄熟艾汤”出自《类证活人书》,该方组成为:黄连、黄芩、黄柏各7钱5分(22.5g),熟艾叶5钱(15g)。以上药,共为粗末,如麻豆大,用水500ml,煎至350ml,去滓,温服,每日2次。现可直接从药店购买黄连、黄芩、黄柏、艾叶的饮片,如法煎服。

本方的功效为除热化湿止痢,主治湿热痢疾。本方与黄连解毒汤(由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四味药组成)非常相似,二者仅有一味药不同,但二者的功效却颇为相似,黄连解毒汤的功效亦为泻热止痢,也可以治疗湿热痢疾。

但黄连解毒汤中四味药均为苦寒之品,故素有胃寒之证者,感染痢疾后,服用黄连解毒汤可诱发胃痛的副作用,此时将方中的栀子更换为温性的艾叶,就可以避免黄连解毒汤的副作用,所以本方与黄连解毒汤的适应症稍有差异。

中药止泻速度很快,急性腹泻用黄连解毒汤或三黄熟艾汤,一剂不能见效者,基本都是用错了方剂,不宜再服用。使用此类方剂,亦应遵循“中病即止”的原则,止泻之后,亦不宜再用,因为再用就可能会导致病人出现便秘的现象。

以笔者之经验,此方不但可用来治疗湿热痢疾,也可以用来治疗食物中毒引起的急性腹泻和化疗后的出现的急性腹泻和里急后重的癌症患者。但肠道肿瘤所致的腹泻,用此类方剂效果欠佳,此类患者宜以抗肿瘤方剂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