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医患关系

理解是平静与宽容的根基

有个患者,加了我微信,我按照惯例给他发了我的《咨询须知》的链接,患者看到咨询需要收费(尽管里面也注明了对贫困者免费),破口大骂:“满嘴的医者仁心,满肚子的男盗女娼。”

一句话都没有交流,直接就这样被辱骂一通,生气不生气呢?应该生气。不过我没有,我原谅了他,也放过了自己。嗔怒之心人皆有之,要说遇到这样的事情不生气,那不太符合生物学规律。但多年的历练已经让我能够接纳这一切,世人皆苦,不管三七二十一,用恶毒言语攻击他人的人,内心深处必有人所不知的苦楚。他们或因先天基因,或因后天的成长环境,形成了某种人格缺陷,这种人格缺陷对他们的生活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我再去责怪他们,没有必要,也不厚道。

佛经中说,“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佛陀是贤者,他有那个资格让骂他的人和害他的人在冥冥之中承受上苍回报的代价。我只是个凡夫,没有那个资格。但是我是凡夫中的一个学医人,懂得各种精神疾患和人格障碍患者的许多行为是身不由己的,所以我选择了宽容。因为我们理解别人行为背后的逻辑,只是我们能力有限,不能帮他们拔除心中那些身不由己,不断涌出的恶毒。

对他人行为的深度理解,可以让我们宽容一切,也能让我们获得平静。理解了就不会与人计较了,不会去记恨一个人,不会去盼着他们不好,而是悲悯他们遭遇过不幸,盼望他们早遇良医,将身心之苦一并解除。当然,对这样的病人,我们会设立边界线,不让他们迈过来,避免受到人身伤害。

我也曾一度想过医护人员应受到善待,不应被人粗鲁的对待。但在实践中,我发现这想法很天真。据统计,棘手的病人所占的比例约为15%,任何医生与这样的病人沟通都会存在困难。因为医生所接触的病人中,什么样的人都会有。医生要适应自己的工作,就只能自己心灵不断地成长,多读书,多了解人性。只有我们的学识渊博了,理解了所有人行为背后的逻辑,我们的胸怀才能够宽广起来,在实际工作中不易受到伤害。

在肿瘤医学之外,我也经常阅读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方面的著作,每读一本书,都会有一定的收获。我们日常接触的病人,大多数存在身心共病的问题,他们可能有生理上的疾病,也可能有心理上的疾病,而且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互相影响,更加重了他们的痛苦。

他们的苦痛,需要医生去解除。如果我们学的东西多了,对人性了解得更通透了,我们便会知道,有些人焦躁不安,有些人暴跳如雷,实际上都是因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遭遇过不幸,不会平和冷静地处理事情。所以理解是终极的慈悲,有理想的医护人员是在从事仁爱的事业,我们要真正的将仁爱落实到位,就必须理解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一切不合理的行为。

要理解人们的一切行为,就要阅读大量的文献,了解人的心理,了解人性,了解各种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绝大多数健康人是不会存在过激行为的,存在过激行为的人,他们一定遭遇过不幸,形成了某种病态的人格。如果我们能够疗愈他们,我们应该疗愈他们,而不是和他们计较。

这种理想状态对医生的要求太高了,但是没有办法,既然入了医疗行业,当了医生,吃了这碗饭,就注定了要与芸芸众生打交道。而芸芸众生又各有各的特色,我们得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能够辨识各种被忽视的疾病,从专业角度去终极地理解人家和帮助人家,而不是记恨人家和与人家争辩。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就会容易闹医疗纠纷。

理解他人的行为了,我们就不容易产生嗔恨心。不是不恨,而是恨不起来。这些年,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成长的我,发现自己不知不觉间还是发生了很多变化。以前是努力克制自己的嗔恨之心,再到后来是嗔恨之心渐渐地淡了,再到现在是基本上没有了嗔恨之心。

而且到了四十岁后,我越来越感受到了理想主义的感召,不自觉地开始追求“止于至善”。因为我们见过太多的痛,生离死别每天都在眼前发生,各种身心之痛让病人涕泪滂沱,我们站在旁边安抚他们,内心很难不受触动。我知道我们的能力很有限,但总希望多阅读一些文献,对疾病多一些了解,多思考一些解决病人苦痛的办法,早日帮助他们拔除他们的身心之苦。

所以我到了现在这个年龄,愈发觉得时间很宝贵,能不浪费还是不要浪费的好,早睡早起,每天大量阅读。我活得有点苦行僧的味道,若非家人需要花销,我自己对物质几近无欲无求,而且非常勤奋和自律。我父亲给我塑造了一个理想主义人格,我母亲给我塑造了一个慈爱的人格,这两种人格合在一起,让我总能不断地鞭策自己前行,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有内驱力吧。

人要怎样多些快乐,少些痛苦呢?年轻人对这个问题有年轻人的答案,我这样的中年人对这个问题也有我自己的答案,我的答案是尽量无私些。

这个答案有假装清高之嫌疑,但是我说的却是内心话。人还是无私一些,内心更容易宽容平和。如果我们有自私的心,我们便会想着占有,想着别人善待我们,想着想着,我们便会深陷欲海之中。欲海就是苦海呀!陷进去了就难以自拔。如果我们无私些,我们便不会有贪嗔痴慢疑之心,没有贪嗔痴慢疑之心,我们内心自然而然就生起了戒定慧。

在《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中,我最欣赏的是虞博士(虞育德)这个人。他不像杜少卿这样的世家子弟,硬要打肿脸充胖子,充当“孟尝君”这样的豪爽之人,把家败光了。虞博士知道保护自己和家人,但他不小气,人家需要他的帮助,他也帮助。他看透了人情世故,但自己却不一点也不世故。他襟怀冲淡,吟风啸月,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不容易被一地鸡毛的生活纠缠不清,活得洒脱得很。

他虽然不是个医生,但是我却从他身上学到了为医之道。我们帮助病人的时候,也是既要有边界线,以防被不理智的患者所伤,也要有人文关怀精神,善待所有患者,绝不和人恶语相向。离开工作,回到生活中,还是应该秉承这样的原则去生活,这样生活,才能轻松自如一生。要不然身心负荷太重,就很容易把自己压垮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