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中年危机

中年人的脱困之路:整理自我,返璞归真

黑暗会发光,寂静会说话,沉默胜过千言万语。

——题记

人到中年,我们会越来越强烈的意识到,时间会让我们的一切都归于尘土。我们的长辈一个接着一个的走了,我们同辈中也开始有人在陆陆续续地谢幕人生,我们的人生像一场宴会正在走向散场的阶段,离席的人越来越多。

我们不但一再经历丧亡之痛,我们也还在同时遭遇家庭危机、情感危机和事业危机,自己也开始出现一些神经性症状,我们会阶段性地变得比以前脆弱了许多。尤其是在某一个重要的亲人去世,或与伴侣分手,或自己身染重疾,或家庭矛盾大爆发,或事业遭遇挫折,或感到自己的事业不是自己想做的事业时,我们开始灰心丧气,甚至一蹶不振。

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承担着这个社会上最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但他们能得到的情感支持却越来越少。年轻时对伴侣的期待正在现实生活中去泡沫化,年轻时的梦想也正在变得日渐遥远,很多人在为五斗米折腰。过去支撑自己的长辈和同辈陆续辞世,也导致我们有苦无处诉。

所以,中年危机也就不期而至。但失去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意味着得到。那个内在的自己,也在中年日渐觉醒。我们会在每个疲惫不堪的时刻叩问自己的内心:我是谁?我在追求什么?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我想要什么样的陪伴?我的快乐去了哪里?

这些问题我们以前可能从来都没有想过。我们从小到大,想到的是长辈们期待我们做什么,这个社会期待我们做什么。我们被一个个的理想模型束缚住了,我们曾经为让自己达到这样理想的状态而奋斗不已。

我们内心中其实还有一些另外的东西,那些东西是我们曾经的幻想,但是它们却感召着我们去追逐自己的人生之路。同时我们还有一些在现有的道德规范下见不得光的东西,比如对理想伴侣的渴求,对性的渴求,对放纵生活的渴求,乃至对自残与死亡的渴求,它们从另一面在吸引着我们,让我们蠢蠢欲动,跃跃欲试。

这时候我们开始感觉到,我们当下的生活不是我们最理想的生活,甚至可以说有点儿糟糕。我们开始怀疑生活本身,也开始怀疑社会规范的合理性,怀疑道德对人性的扭曲作用,但是却又畏惧失去现有的一切。于是有的人开始焦虑,有的人抑郁,有的人借酒浇愁,有的人有了外遇,脆弱的甚至自杀。

中年人的生活不只是一地鸡毛,还有一脸疑惑和满心的伤痛。生活中有太多的负累和失望,我们被拖进生活的泥潭之中难以自拔。情绪化的家人让家庭不再是我们的避风港,我们希望躲到一个角落里安静一会儿,也渴望人生能重来一次。

回首来时路,我们觉得自己做过太多错误的决策,但我们也知道,许多决策已经无法更改。我们不情愿的背负着本不应该属于我们的包袱,步履维艰地前行,感觉自己随时都会因为无法承受而崩溃。从生理上来说,我们的性激素也正在下降,我们发现自己从性中也得不到过去能得到的欣悦感。

这时候我们便开始意识到,哦,我的生活是该进行一些整理了,我要放下一些没有必要背负的包袱,我要在这充满挑战性的人生中寻找一些可以让我好受一些的东西。我要抓住一些救命稻草,让我不至于那么失望。

绝大多数人的人生都难以避免这样的一个阶段。其本质其实是,人的一生无法倒着过,所有人都是从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在不成熟的年龄,我们要做许多重大决定,这些决定会影响我们一生,我们所选择的伴侣和事业是我们很难更改的,我们不得已放弃的爱好让我们失去了许多快乐。

如何走出中年困境?心理学大师荣格在遭遇中年困境时,选择去了一个安静的地方,玩起了儿时的游戏。玩着玩着,他释然了,走出了自己的中年困境。他进一步提出,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自足圆满的,我们内心深处藏着足以支撑我们一生的力量。但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因为要适应社会的需求,要满足父母、配偶和后代的期待,我们把相当一大块儿的自我丢失了。那些自我就藏在童年之中,如果我们按照自己童年时代完整的需求去发展自我,我们便不会在中年遭遇困境。

在所有的人中,我们首先得陪伴好自己,我们自己也是自己终极的伴侣。我们要重生,就要把自己缺失的部分补回来,补回来了我们就完整了。我们过去一直要求陪伴我们的人为我们弥补自己的缺失,其实那既不现实,也对我们的伴侣不公平,那意味着我们要他们牺牲自己,成全我们。

只有当我们重生,并完整的发展自我了的时候,我们在遭遇至亲丧亡、伴侣背叛、失恋、失业,乃至遭遇疾病等重大打击下,才不至于一击即溃。人首先要在孤单和独处的情况下也能非常快乐,然后才能从容地应对生活和社会。在我们已经很平静和快乐的前提下,有个良伴佳偶是锦上添花。再有三五知交好友,生活的乐趣会更多。这样我们的伴侣和好友也不至于因为我们对他们索取太多而疲劳,我们和他们的爱会更持久。

每个人生下来的需求少得可怜,而且实际上,一个人的生活越简单,越朴素,身体状况也会越好,寿命会越长,生活质量会越高。我祖母生了五个孩子,从我姑姑到我最小的叔叔,乃至我们这些孙辈,都在祖母的影响下,过得极为俭朴,我们的生活堪称苦行僧生活。

但从我祖母到我们这一代,我们的身体健康状况都很好,没有谁夭折,基本都高寿得很。我父亲现在快八十了,虽然也有一些老年常见病,记忆力不如以前好,但还能骑着自行车跨县旅行。而且头脑清醒,耳聪目明,逻辑思维发达得很多年轻人跟不上,分析问题鞭辟入里,看问题仍然能一针见血。而且他能进能退,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令我自愧不如。他的现状使我对自己的老年生活很有信心,我想可能我在八九十岁,也还能运笔如飞,写出比现在更有深度的文章来。

我自己已经四十多岁了,身体状况好过大多数三十岁的年轻人,容貌则让很多人怀疑我不到三十岁。这是简单生活最大的好处,我在学习癌症相关知识时知道,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是从小培养的。生活越是俭朴,饮食结构越偏向于素食者,患癌的概率越低。通常,对物质欲望不强者,也会更少焦虑,更能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业。

荣格进一步的研究显示人要从中年困境中走出,须遵循自己的内心,接受使命感和激情的感召,全身心地投入到理想的事业和生活中去。这是中年人走出困境的根本之路,只有当我们在独处的情况下,仍然能从我们从事的事业和我们的生活中感受到快乐,自足圆满了,我们的快乐才是最可靠的。

因为只要我们活得足够久,我们终将发现,那些陪伴我们的人总会比我们先离开这个世界,他们走了,我们还是得学会独处。如果我们比他们先离开世界,那他们也要学会独处。所以依赖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来给我们带来终极的安全感与快乐是不现实的,我们得靠自己。

我们的理想和爱好不但能够让我们快乐起来,同样能够让我们成为一个有价值和魅力的人。我们的价值和魅力能让我们身边的人更加喜欢和我们相处,而且还会以尊重我们个性的方式来和我们相处。因为我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出来的个性是如此的鲜明,大家一眼便能识别出来,知道我们的底线在哪里,这种相处才是令彼此最舒适的。

个体摆脱了集体主义,摆脱了社会理想模型的束缚,摆脱了父母的不符合人性的期待,返璞归真,一心去发展自己的个性,最后不但实现了自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而且也为人类集体创造了真正的价值。这是个人主义最大的闪光点,也是人性解放的标志。

中年人的自我革新

在人生的每一个当下时刻,人既是他未来的形象,也是他过去的样子。

——奥斯卡·王尔德《自深深处》

每一次孩妈单位组织体检,结果出来后,都会有几个同事查出癌症等重大疾病,年龄基本上都在四五十岁,年轻一点的三十多岁也查出来了癌症。还有一些人的体检报告上显示有中高危结节——这些有一部分也将会在后续的体检过程中被确诊为癌症。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同事已离婚或婚姻亮起了红灯。还有一些同事的亲子关系极为紧张,大人和孩子都处于疲惫不堪的状态。

这些问题统统可以称之为中年危机,在我看来,他们的根源都是一致的,是基因缺陷加上后天不良习惯共同造成的后果。这些结果看似突然,实际上却是很早就埋下了祸根。如果一定要追溯,大概可以追溯到生命早期——也就是人的童年。进一步追溯,则可以看到整个家族几代人的影子,因为人的各种习惯首先是从自己的家庭环境中习得的,有遗传性。医生的一项重要问诊内容,便是追问病人的家族遗传病史。

我们的饮食习惯和行为习惯都是在童年时期在原生家庭中养成的,并终生都难改变。有许多习惯很不好,它们会导致我们在中年时期出现严重的身体疾病问题、情感问题和社会关系危机。

青年时期,我们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容貌俊美,许多问题都被掩盖了。但到了中年时期,一些不良习惯日积月累,造成的后果就开始逐渐浮出水面了。这些习惯或会导致我们罹患像癌症、糖尿病、高血压这样的重大疾病,或会导致我们出现严重的人际关系冲突——尤其是和自己的伴侣、孩子和同事之间的冲突。这些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

人到了这种时刻,就是反思自己的整个生命历程的时刻。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中,人类的平均寿命一直只有四十岁左右。只有晚近的二三百年,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人类的人均寿命才大幅度提升。现在,我们的人均寿命可以达到七十多岁。在过去时代不曾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我们当代就普遍存在了。过了四十岁后,我们的人生就会在意外或重大冲突中,或结束,或革新。

王尔德说,在人生的每一个当下时刻,人既是他未来的形象,也是他过去的样子。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人的一生看似不断地在发生变化,实际上只不过是在不断地重复自己的一些固定的习惯而已,所以人一生的行为确实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旁人是可以预测到一个人的未来的。

我初中的一位老师也曾对我说,一个人如何对待别人,也就会如何对待你。此时此刻你看不到,那只是时间还没到,时间到了,你就会看到了。他的话和王尔德的话非常接近,我们新交的朋友,最后会如何对待我们,我们只要看看他如何对待他身边的故人就知道了。因为人的行为具有惯性。

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父母如何对待他人,那么这个人也会如何对待他人,因为人的各种习惯是从他们父母那里习得的。

倘若一个人一辈子都认识不到自己的一些习惯性思维和习惯性做法存在错误,一辈子都不进行自我革新,那他们只不过是在照抄他们父母的人生,重复自己的过往而已。照抄父母的人生并不一定是坏事,如果他们父母的人生很美好的话,那么照抄他们父母的人生,也就意味着他们的人生也会很美好。但如果他们父母的人生并不美好的话,那么照抄他们父母的人生,也就只能是悲剧了。

中年人有一次自我革新的机会,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霍利斯在他的著作《中年之路——人格的第二次成型》一书中将人的一生分成了两个成年期。第一个成年期是从12-40岁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的人格是对外界的反应的集合,我们并不完全了解这个世界,我们只不过是在学习身边大人的态度和行为。我们被要求成为这样或那样的人,我们也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履行自己的责任。但到了40岁以后,我们有了一点闲暇与空闲,我们的自我有了一些力量,这时候就开始琢磨如何“成为自己”。

这与孔子说的“四十而不惑”很像,在孔子看来,人从四十岁开始,进入不再迷茫的状态,再经历约十年左右的成长,便会达到“知天命”的状态。按照詹姆斯·霍利斯的说法,四十岁之前,我们对人生还处于对童话中的“人生魔法”存在幻想的状态。但四十岁后,我们便开始意识到“人生魔法”只是一种幻想,我们对人生的理想化期待,在这个时期开始去泡沫。到了五十岁的时候,我们便“知天命”了。“知天命”是一种知道理想实现很艰难,做事不再刻意追求结果的状态。到了六十岁则可达到“耳顺”的状态,“耳顺”就是能听进年轻时不能听进去的逆耳之言。

这个过程并非每个人都能完成,也有一些人会提前完成。许多人存在各种问题,但他们活到八九十岁,仍然只不过是在重复自己的童年。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错过了自己人生第二次成长的机会,在四五十岁这个年龄段,不知反思,依然在延续过去的做法。到最后,他们的一生都在悲剧中。

婚姻、恋爱、家庭、事业和健康是我们的五面镜子,它们照出了我们自身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我们在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事业和健康方面遭遇种种困境,而且这些困境在不断重现,那么我们首先要找的是自己的问题,而不是责怪他人。我们要对我们的问题进行追根溯源,我们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有发现问题、革新自我的勇气。只有实现了自我革新,我们才能迎来新生活。

经常有一些肺癌患者在一边接受治疗一边抽烟,他们告诉我,他们戒不了烟。对肺癌来说,第一危险因素就是抽烟,如果不戒烟,再有效的治疗手段也是没有意义的。童年习惯了吃各种腌制食品的人,一辈子也都重口味,他们中年后患高血压、胃癌、食管癌的概率,远远大于其他人,但他们也仍然很难戒掉自己的这些行为。有些患者甚至告诉我,没有咸菜吃不下饭。肥胖是第二大致癌因素,但是在童年期养成的饮食习惯是一个人终生都难以改变的,这种饮食习惯决定了一个人肥胖的程度。

各种类型的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习惯也是童年期从父母那里,或青少年和成年早期从他们的生活环境中习得的。这些人格障碍导致他们的行为明显偏离了正常,而且根深蒂固,不易改变。但是患者完全处于不自知的状态,即便专业医生或其他人反复告诉他们,他们的行为不正常,他们依然会认为自己是正常的,别人才不正常。他们总在人生中不断重复同样的错误,遍体鳞伤后开始怀疑一切,有些无法走出痛苦,只能自杀。

这是我在治疗患者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我们提醒患者改变自己的各种习惯,但遗憾的是,只有约一半的患者能做到。还有一半的患者对医生们的提议嗤之以鼻,他们嘲笑医生们的水平,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错,只不过是医生们太差劲了而已。

一个人如果不能正视自己的问题,不能发现问题,没有革新自我的勇气,疗愈便成为遥不可及的事情。他们的疾病将会毫无改善的可能,他们的悲剧还会一再重复,甚至愈演愈烈,最终只能过早死亡。一些精神疾病患者会选择自杀来终结一切,一些癌症病人则被癌症剥夺走了生命。

大多数慢性疾病都是很难治愈的,但是如果患者能够认知到自己的疾病,能够识别出自己的哪些习惯是错误的,并进行纠正。他们的情况就会大为改观,生活质量会明显改善。如果他们肯持之以恒地去改变,假以时日,日积月累,五年后、十年后,他们就会成为一个新的自我。再回头看过去的自我时,便会有一种恍若隔世之感。这是因为我们在人生的第二个成长期,真的成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