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边缘型人格障碍

电动车后座上那个哭泣的小姑娘

我身上全是两极分化,绝望与希望,爱与恨,冷漠与热情,安静与动感,自卑与自信,太多了。就像蹦极一样的落差感,任意模式随意切换。我是和平主义者,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与人发生)冲突,碰到底线时,我连自己都害怕,毁灭会成为一件有正义感的事情,(我会)让对方付出侵犯的代价。

——某心理疾病患者在知乎上的自述

人在青春期要与别人建立感情,而我青春期的大部分精力放在怎样与身心疾病和疼痛作斗争上,(错过了与人建立感情的最佳时机)。

——某长期罹患身心疾病的女性医务人员和我说的一句话

周日我去菜地干活儿回来,在路上,遇到一对母女。母亲骑着电动车,载着她的女儿去上英语课。小姑娘大概十来岁,母亲一路上在考女儿英语单词。女儿背错了一个,母亲咆哮如雷,指责她不用心,辜负了父母对她的期望。小姑娘可怜巴巴的,一声也不敢吭。

母亲的情绪实在太炸裂,小姑娘可能已经忍受过很多次,不敢反抗。因为反抗的话,母亲的咆哮一定会不断升级。即便她如此战战兢兢,她的母亲的情绪仍然不断升级,最后骂得小姑娘哭泣起来。

我骑着自行车,离他们不远,听到母亲咆哮一顿后,又是无休无止的唠叨和指责,指责小姑娘不努力,告诉她如果再不努力,未来多么可怕。母亲大概觉得这样做,能激发小姑娘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一起在四海桥附近等红灯的时候,我真的很想和这个母亲交流几句,劝说她不要如此对待自己的女儿。但我知道这个母亲在当下是无法听从他人的劝说的,而且一次劝说也无济于事,改变不了她对待女儿的方式,所以我选择了闭嘴。

但从周日到现在过去了三天,我的心依然不能完全平静,总觉得对这个小姑娘很愧疚,当时应该去劝说她母亲,即便明知这劝说效果不大。因为接触到太多的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和人格障碍患者,熟悉他们的成长经历,所以我非常同情这个小姑娘。如果她继续遭受她母亲这样的精神虐待的话,她过了青春期后,很可能会为双相情感障碍或边缘型人格障碍之类的非常痛苦的心理或精神疾病折磨,了无生趣,甚至自杀。

她的学习应该也很吃力,因为她的母亲不知道,这孩子坐在教室里,内心经常会处于难以遏制的痛苦与绝望的状态,无法平静和集中注意力。

我们姑且管这个小姑娘叫苏苏。我可以想象到,苏苏在许多时候,一想起母亲对她的种种不堪入耳的辱骂之词时,都会发自心底里地感到羞愧、自卑、愤怒和痛苦。她感受不到母亲对她的爱,或者说她能感受到的是本来最应该爱她的那个人对她的爱的方式就像刀子扎在她身上一样,令她痛苦。

这会让苏苏对所有人失去信心,她不敢信任任何人,因为就连她最亲近的妈妈都会肆无忌惮地伤害她,所以她非常担心其他人会变本加厉地伤害她。苏苏也会非常敏感,别人和她在一起会觉得苏苏太过小心眼儿,随便一句根本不是指责或批评苏苏的话,都会引起苏苏强烈的反弹。有时苏苏会蜷缩在一个角落,郁郁寡欢;有时她又会非常愤怒,抨击其他对他并无恶意的人,令人莫名其妙,一头雾水,不知道怎么得罪了这位姑娘。

在知乎上,许多双相和边缘患者对自己的父母充满了恨意,非常希望他们的父母遭受意外死亡,部分这类患者甚至真的会做出弑父弑母的行为来。比如弑母的北大学生吴谢宇,他就像极了边缘型人格共病双相情感障碍的精神疾病患者。但令我感到遗憾的是根据我国的法律他最终还是被判了死刑,其实他可能更应该得到的是同情和宽恕。

根据我对这类患者的了解,我甚至可以预料到苏苏这一生坎坷的情感经历。她也像其他女孩一样渴望爱情,她非常容易因为某个同性或异性对她的一点好意而感动不已,希望与他或她建立起最深挚的感情。一旦他们建立起了某种友谊或恋爱关系,苏苏就特别有占有欲,希望对方的眼里只有自己一个人,排斥他(她)与任何其他人交往,同时饱受患得患失心理摧残。

通常,头一两个月,苏苏与人的感情极为甜蜜,苏苏会费尽心思去研究如何让他人感到开心和幸福,同时也会在心底里认为这个人就是自己的救星。但这个理想化期不会持续太久,过了这个理想化期,苏苏便极容易从对方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中感受到自己有被嫌弃的危险。

这会让苏苏极为恐惧,母亲严厉的指责和辱骂已经让她产生条件反射,不断地在潜意识中闪回。苏苏甚至能感受到躯体上的不适,因为紧张和恐慌,她的某处肌肉经常僵硬、疼痛,她也可能头痛欲裂。她陷入到极度恐惧之中,她感受到自己即将被严厉伤害,为了避免被伤害,她或哭泣或大喊大叫,她愤怒莫名,她推开自己的朋友或恋人,指责他们,辱骂他们,就像她母亲骂她一样令人不堪入耳。

一段关系可能就此破裂了,朋友或恋人远离苏苏而去的时候,苏苏意识到了自己的反应过度,无论知道或不知道自己误解了对方,她可能都会拼命地向对方道歉,希望挽留对方。也可能会自残或自杀,或一个人嚎啕大哭。这个过程在她的一生中反复发生,她开启一段关系,然后在痛苦中结束这段关系。她内心深处积压的痛苦的体验越来越多,每当她回首往事时,她泣不成声。

有时苏苏会想,我就是个祸害,我拖累了所有人,我什么都不是,我不值得任何人爱我,我妈妈对我的批评都是对的,我平庸无能,容貌丑陋,性格可憎,我真该死;有时苏苏又会想,你们都误解我,伤害我,你们都该死,你们发现不了我的优点,你们不配和我交往。

苏苏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各种缺点,总能挑出别人的毛病来,并觉得这些毛病令她难以忍受。苏苏的情绪很难像正常人一样,快速地恢复到基线水平。时间长了,苏苏也知道自己的情绪、情感和认知都存在问题,她恐惧与人接触。但苏苏和其他人一样,也是社会化动物,如果长期不与人接触,她又感觉空虚和体验到另一种恐惧。最后,只有麻木不仁才能让苏苏的脑子不那么沉重。

有时苏苏会通过自残来缓解自己心中那些挥之不去的难受,当她用小刀划破自己的手腕,看着鲜血从中流出时,她内心的痛苦得到舒缓,她的手腕上因此而留下道道疤痕。夏天的时候她都不敢穿短袖,生怕被人看见这些自残的痕迹。

苏苏是那么渴望有一个人来解救她,渴望有个不用她说一句话,便知道她的全部感受的人。但苏苏的感受瞬息万变,就连她自己也无法捕捉。她总是希望通过讨好别人来与人建立起深厚的情感,所以有时她会说自己是讨好型人格。她不吝于付出,她和刚认识不久的异性发生性关系,因为她渴望与人建立情感,她愿意满足那些对她有好感的人,她觉得他可能就是自己生命中的那道光,可以照亮她。

为了那个人,苏苏可以不要自我,完全根据那个人的需要来定义自己。刚开始时,苏苏的恋人会觉得自己找到了灵魂伴侣,自己所思所想完全被苏苏捕捉到,苏苏体贴入微,完全满足了恋人的情感需求。但当感情往深水区发展时,苏苏的另一面露出来了,她敏感多疑,经常暴躁如雷或很冷漠。

苏苏的每一任男友都对苏苏有同样的感受,她既温柔又暴躁,既宽容又挑剔,既体贴又绝情,她是如此的阴晴不定,难以捉摸。随着与苏苏交往的时间越来越长,她的男友越来越不敢触怒她,在她面前说话小心翼翼。但即便如此,敏锐的苏苏还是能从对方的眼神和动作中捕捉到不友好的信息。

苏苏有时知道这些所谓的不友好是自己放大了的感受,与事实不相符,有时不知道。童年的记忆太痛苦了,她对人世间的恶意恐惧至极,她习惯了以恶度人,她在潜意识中告诉自己,一定要把自己保护好。任何一段关系一旦让苏苏嗅出了危险,苏苏便会率先斩断它,逃离它,避免被伤害。

这种反复发生的经历让苏苏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孤苦伶仃,无人会真正爱她,人们总会指责、批评、错误的评价她,家人或亲密对象迟早会抛弃她。苏苏也知道自己病了,但是她同样排斥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她觉得医生和心理咨询师也对她充满了恶意的评判。

苏苏是一个没有情绪皮肤的人,她的情绪强烈,说来就来,八匹马都拉不住。她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冲动行为——她可能会暴饮暴食、危险驾驶、吸毒、冲动性性行为、无节制消费,并在事后懊悔不已。但下一次当她的内心再度惊恐不安时,她仍然无法控制自己的上述行为。

只有少数像苏苏一样的人能遇到一个很温暖、稳定和平和的人,他们真的就像苏苏期待的那样,成了这类患者生命中的一道光,把像苏苏一样的人疗愈。他们善解人意,包容大度,富有同情心,能够感知到像苏苏这样的人内心深处的痛楚,在她们情绪波动时安抚她们,让她们安心。

伴侣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着这种抱持的态度,可以最终融化苏苏冰封已久的心,让她逐渐正常起来。但这样的人极为罕见,而像苏苏这样的人则多如牛毛,所以苏苏们很难在茫茫人海中遇到自己的理想伴侣。即便遇到了那样的人,也不会是在对的时候。

但不断破裂的关系终究还是会让苏苏的心智逐渐成长起来,她开始认识到自己过度敏感多疑,并且反应过度,她试图慢慢的控制自己,或尽量减少与人的来往。苏苏很容易陷入各种困顿之中:贫病交加,孤立无援,能帮助自己的亲友很少。在遭遇重大挫折时,苏苏很容易自杀。

我渴望我见到的这个女孩和我描述的苏苏不一样,我期望她的人生比苏苏顺利多了,我更渴望社会各界重视精神健康问题。我所看到的这个妈妈显然也是一个心理不太健康的妈妈,她在艰难的带大她的女儿,她并不是故意想伤害自己的女儿,只是她的父母就是这样来教育和伤害她的,或者她遭遇了一些不幸让她变成这样,她无力改变自己,她需要长程的心理治疗。

过了中年后我开始意识到,向社会做科普工作,避免更多的人罹患难以治愈的身心之疾似乎比做临床一个个的去治疗病人更有社会意义。因为我在现实中接触到太多的像我妈妈这样的癌症患者和像苏苏这样的心理疾病患者,他们的身心之痛本可以避免。但遗憾的是,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教育方式中有太多愚昧的惯性化因素在制造大量的身心疾病。

如果你身边有个家长像苏苏妈妈一样,我希望你能比我有勇气一点,在日常中多与他们沟通一下,安抚一下他们炸裂的情绪,救救他们的孩子。我是个懦弱的人,不值得你们学习。如果你就是这样的家长,我希望你能去精神卫生中心看看心理医生,纠正自己的一些行为,不要再在自己后代身上制造悲剧。相信我,你生病了,需要治疗,不是你孩子有问题。

我们一起努力,让人间少些痛苦吧!

喜怒无常的边缘型人格

在各种人格障碍患者中,边缘型人格障碍是目前学界研究最多的一种,这是因为这种人格障碍对人的生命的影响最大。边缘型人格的自杀率是正常人的400倍,在所有的精神类疾病中,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自杀率排名第一,约10%的成年边缘型人格者有自杀行为,约33%的自杀的年轻人是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约20%的精神病入院者有边缘型人格障碍(高于重型抑郁症)。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具有以下几大特征:1.对被抛弃有强烈恐惧,这种恐惧既包含真实情况下被抛弃,也包括想象中的被抛弃;2.有不堪回首的感情史,往往包括极端的行为与态度;3.缺乏自我;4.包含两种及以上的冲动行为和自毁行为(如物质滥用、自残、饮食紊乱、性滥交、危险驾驶等);5.自杀倾向大;6.情绪不稳定,易怒烦躁,情绪化过于强烈、频繁;7.持续的空虚感;8.强烈的、不可控制的怒气;9.持续的疏离感。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病因既有遗传因素,也有后天的环境因素。60%的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家族中存在其他的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或者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边缘型人格者通常天生的比一般人更敏感,他们对外界的反应很敏锐——但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反应都远超正常强度,他们对威胁到他们的事实的认知脱离实际,把危险夸大了许多,这导致他们经常处于惊恐不安状态。

许多边缘型人格者在儿时都有被虐待、被遗弃或被疏离的抚养史,他们或者有被送养的历史,或者有被亲近人士虐待的历史,或有被性侵的历史,或有被疏离或溺爱的历史。他们的父母通常情绪也不稳定,家庭环境不好,父母离异或经常吵架或父母双方中有某一方经常暴怒,在家里大喊大叫。

边缘型人格者的基本模型是一个曾经遭受过虐待的婴儿,被置于一个充满恶意的世界中。患者心智发育受滞,性格分裂成多面,在发病状态下,他们的心智就像一个2-4岁的婴儿。大多数时候,边缘型人格者都像一个无人照料的2-4岁的婴儿一样,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激烈的情绪,但却无人安抚他们。

所以他们经常处于焦虑、抑郁、恐惧状态,他们也会像2-4岁的婴儿一样,通过愤怒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诉求。有的边缘型人格者会对自己亲近的人百般挑剔,经常勃然大怒。有的则把矛头指向自己,通过自残、暴饮暴食、危险驾驶、成瘾行为、性滥交或自杀来缓解自己难受的情绪。但通常这种缓解只能带来短暂的舒缓,他们很快便又进入到空虚、无价值感之中。

与此同时,边缘型人格者在正常状态下,又对身边的人极好,他们能敏锐地觉察到身边人的需求,他们乐于满足其他人的需求,这会让边缘型人格者短暂的体会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所以在边缘型人格者的家人、朋友或者伴侣眼中,这些患者正常情况下就像天使一样可爱。只是这种好通常不具有可持续性,一旦某个细节触发了边缘型人格者的扳机,他们立即就会切换到另一种模式,对那些与自己亲近的人憎恶至极,甚至会用最刻薄的话去贬低和讽刺他们。

如果仔细去分析,通常,这些扣动边缘型人格者的扳机事件往往都是那些让边缘型人格者感知到了自己有被否定、被抛弃、被指责、被评判的危险的事情。因为边缘型人格者在最需要抚养者肯定他们并用爱滋养他们的年龄(2-4岁)缺乏合适的照料,甚至遭受身体、精神上的虐待,这导致他们终生都很难认可和接纳自己。

因此,他们也很难真正的接纳和认可其他人,他们很难处理好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他们经常对爱他们的人大吼大叫,指责他们,贬低他们。这看起来就像是他们在驱赶这些亲近的人离开他们,但实际上,他们是因为恐惧亲近之人离开他们,才做出这些反应。如果亲近之人因为他们的这些行为真的离开了他们,他们可能就会把威胁行为升级到自残和自杀。

如果亲近之人懂得他们的心理,在这种时候,明确表明自己认同他们的情绪,并表示自己不会离开他们,边缘型人格者会自己慢慢地从这种情绪中平静下来。反之,如果他们身边的人也处于激动的状态,与边缘型人格者争辩是非,那么边缘型人格者就很容易情绪越来越激烈。

实际上这些行为都是边缘型人格者自己极力想避免的行为,他们比任何人都恐惧自己出现这些行为,但是他们的大脑完全不受他们的控制,一旦他们的大脑被婴儿期的自己劫持了,他们就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边缘型人格者对他人的认知是分裂的,他们如何看待他人,全取决于他们当下的情绪。如果当下他们的情绪是愉悦的,他们就会觉得身边的那个人是最好的。如果他们当下的情绪是痛苦的,他们就会觉得身边的那个人很糟糕。

他们对人的看法非黑即白,他们对恋人和治疗师的期待不切实际,他们理想的恋人或治疗师要达到的标准极高,在现实中几乎找不到那样的人。边缘型人格者又被称为咨询师杀手,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在觉察到身边的恋人、亲人、朋友或治疗他们的治疗师身上存在某个他们不能接受的缺点后,对他们的印象就会大为改观,不再把他们当做自己理想中的拯救者,而是憎恶他们,并且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愤怒和厌恶之情,用尖酸刻薄的话伤害他们。

所以边缘型人格者的恋爱和婚姻最后基本上都是以失败告终,他们也是依从度很低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他们很难相信治疗者,经常脱落(心理咨询行业的专业术语,形容患者不再找正在给他们治疗的咨询师),这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精神受创的感受,让他们想象的被抛弃一再变成事实。

约一半以上的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无法正常工作,只能靠家人或伴侣支撑他们,但这些边缘型患者往往给人的感受是忘恩负义的。他们肆无忌惮的攻击他们的家人或伴侣,最后导致家人和伴侣也会离他们而去,虽然这正是他们最担心的事情,但他们却无法控制自己去促成这些事情的发生。

如果我们家中有一个这样的患者,就需要我们以极大的耐心去爱、宽容并接纳他们。一个情绪稳定、安全感高、理解他人的能力很强的人,可以帮助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亲友稳定自己。但要把边缘型人格者拯救出来,还需要疗程很长的专业治疗。通常这种治疗需要1年以上,大多数患者需要治疗4-6年,有一些甚至需要终生治疗。

目前对边缘型人格患者确有疗效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辩证行为疗法(DBT)、接纳承诺行动疗法(ACT)以及图式治疗,三者结合,治疗效果最好。图式治疗是脱落率最低的治疗,容易被患者接受和坚持。但目前能诊断并对患者开展治疗的精神科医师并不多,大多数的医生都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缺乏基本的了解,所以患者和患者家属需要积极自学相关知识,帮助患者摆脱疾病。

同时,患者家属应充分地理解和同情患者,患者的所有伤害性很大的行为都是他们自己极力想控制,但是却控制不住的行为。在他们病情发作的时候,他们实际上是被儿时的自我劫持着,所以有人形容这些患者为“成人的躯壳包裹着的婴儿”。一再在人际关系上受创会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但也有可能会激发患者的自我拯救意愿。

亲密关系既是边缘型人格患者的毒药,又是他们的解药。当患者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关系遭到威胁时,有些患者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下定决心纠正自己的问题。从此他们开始走上了自我疗愈之路,尽管由于他们的疾病,他们在自我疗愈的路上走得可能会很缓慢,但他们却很有希望得救。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一般在成年早期症状初现端倪——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友情和恋情往往无法持久,但这时的他们还不至于特别痛苦。在生活压力增大、人际关系破坏的事情一再发生后,他们的痛苦会逐渐加深。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需要治疗和康复,所以部分接受治疗的四十岁后的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症状会大幅度缓解。

以下书籍可供边缘型人格患者及其家人参考:

《边缘型人格障碍》(作者Randi Kreger)、《与内心的恐惧对话》(作者PAUL T.MASON)、《边缘型人格障碍生存指南——如何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相处》(作者Alexander L.Chapman,Ph.D & Kim L. Gratz Ph.D)、《辩证行为疗法》(作者Mashew McKay等)、《亲密的陌生人:我们如何与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相处》(作者莎莉.曼宁)、《边缘型人格障碍:针对情绪失调的接纳承诺疗法》(作者帕特丽夏.E.苏里塔.奥纳)、《图式治疗实践指南》(作者杰弗里.E.杨等)、《人格障碍的行为认知疗法》(作者Aaron T.Beck等)。

痊愈是一场与基因和环境相对抗的战争

有一种疾病叫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以情绪失调,认知失调,行为失调,自我与认同失调为主要临床特征。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容易陷入情绪的深坑之中,常常与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综合症等疾病共病,患者处理不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和个人感情,时常与周边的人发生冲突。

患者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一日之内,其情绪变化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忽而在高峰,忽而在低谷。一旦患者陷入不良情绪中,他们需要比常人多得多的时间来恢复自我。患者经常活在恐惧之中,最让他们恐惧的是自己会被人抛弃,他们极度缺乏安全感,也不知自己真正的自我是什么。

边缘性人格障碍是各种精神疾患中,自杀率最高的一种病,约有10%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会死于自杀,还有许多患者有自伤和自我精神攻击等行为。实际上,绝大多数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心地善良,温柔细腻,在他们好的时候,他们是世界上最体贴的人,对待亲友和配偶是极好的。所以一旦他们做出自毁的举动,会让他们整个家庭陷入极度痛苦之中。而他们的恋人们也经常因为无法理解他们的反复无常而离开他们。

这类患者的先天基因和后天经历对他们的疾病都有重大影响,一般来说,他们都生而脆弱,又经历坎坷,所以很容易深陷在痛苦情绪之中,难以自拔。但令人惊奇的是,许多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到了四十岁后,能够不药而愈。

原因可能是这些患者长期深陷在痛苦之中,这痛苦让他们不断地寻求自救的方法,不断地反思自我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到了一定的时候,他们就痊愈了。痊愈后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通情达理,和蔼可亲,虽然心中还是有不少悲苦(这是因为他们的人生底色就是悲苦的,他们的一生经历过许多重大创伤),但却善良温和,不再具有挑衅性,与之前判若两人。

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存在生理病变的基础,他们的脑部结构异于常人,他们的杏仁核和海马体比较小,所以他们很容易受不良情绪控制,记忆力也不好。他们很难像正常人一样,对世界有建立在完整信息基础上的整体性判断。他们的前额叶也受损,这让他们总是处在情绪风暴之中。他们的丘脑-肾上腺情绪反应轴比一般人灵敏许多。

我们很容易理解视神经受损的盲人,但却不能理解同样神经受损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因为他们看起来总是喜怒无常,对身边的人有一定的攻击性(大多只是语言上的),他们的行为让人觉得他们是疯狂的。边缘性这个词是形容这些患者是一种处在神经质与精神病中间地带的一种状态。实际上绝大多数人都会有一定程度的边缘性人格倾向,只是大多数人的临床表现轻微得很,对生活不构成影响,只有约1.6%的人才会被诊断为边缘性人格障碍。

对普通人来说,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精神世界就像一个谜,专业医生们也对这类患者感到困惑,他们对人(包括对医生)缺乏信任,他们号称咨询师杀手,总是会因为对咨询师不信任而放弃治疗——实际上,如果有一个人让他们长期信任,他们就接近痊愈了。因为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与人建立起长期的信任关系,他们解决不了自己深层次的依恋关系的冲突问题,一旦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所以如果一个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一旦有一个可以100%长期信任的人,不管这个人在他们的生活中充当的是什么角色,他们就康复了。

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总在不断地探索,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寻找让他们可以信任的人,以此来医治自己的无所适从。他们敏感的心让他们一旦从他人的行为中,感受到了丝毫冷淡,他们便会迅速逃离。所以他们的婚恋关系和朋友关系很不稳定,他们渴求理解,不过理解他们的人很罕见,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如此的神秘,以至于许多人在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痛苦不堪,包括咨询师。

他们不断尝试新的人际关系环境,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激素水平的下降和阅历的增加,他们开始变得越来越有包容性,可以实现部分接纳。如果这时候他们再遇到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理解他们的人,他们就渐渐康复了。他们常常被误诊为抑郁症或躁郁症,也有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的。

医学界识别这种疾病,只不过是晚近二三十年的事情,直到现在,许多一二线城市都没有能确诊此病的医院。但是一些前沿的研究却一直在进行,临床医生们也找到了许多可以改善这类患者的临床症状的药物和方法,比如稳定心境和抗癫痫药物会有一定的作用,辩证行为疗法也会有一定作用。

从这种疾病的发展历程,我看到了疾病痊愈的希望。任何一种疾病的病因,无外乎先天基因缺陷和后天环境影响两大因素。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自己通过不断地更换生活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环境来改变自我,加上激素水平的自然消退,他们能够痊愈。当然,如果能够尽早被诊断出来,对患者和患者家庭进行治疗,这些患者能够痊愈得更快,他们不用等到40岁后才自愈,可以在20多岁就痊愈。这会极大的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也不会让他们遭遇重大的经济损失。

我现在做回顾性总结的时候,发现自己曾经遇到过大概四五例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他们的行为通常极为令人费解,他们表现出来的一些症状往往是容易暴怒,厌食或暴饮暴食,嗜睡或失眠,经常哭泣,自残或自杀,酒精成瘾甚至吸毒,有些甚至有性成瘾或性冷淡现象。他们内心极为痛苦但是外人却不知道,他们通过各种出格的行为来缓解自己的痛苦。因为国内缺乏诊断此病的医生,他们的家人们通常极为苦恼,不知如何是好,有一些会带着他们寻求中医的帮助。

实际上这些患者最需要的是理解和陪伴,适度的药物对他们有一定的帮助,辩证行为疗法也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远不如理解和陪伴重要。不过大多数陪伴他们的亲友,最后都被折磨得痛苦不堪。这又会加重患者的内疚和自责情绪,他们无法摆脱疾病,总会觉得自己是家人们的负担,最后会选择自杀来结束这一切。

但我这里要说的是,如果你是一个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且正在自我折磨,请你相信我,你的自杀对家人来说是最难接受的一个结果,这会让他们陷入痛苦的深渊而不是解脱。你一定要心怀希望,相信自己可以康复,熬到40岁后,你将会发现自己有很大的改观。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在正常情况下对自己的家人是非常好的,比一般人好多了。所以一旦他们离开人世,最痛苦的就是他们的家人。

对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来说,认知到自己的疾病非常有意义。一旦他们识别了自己的疾病,知道病因和预后,他们的痛苦就会减轻许多。那些痊愈者的故事会让他们心怀希望。

边缘性人格障碍让我想起了许多其他的疾病,实际上包括癌症在内的大多数难以治愈的疾病,如果脱离了致病环境,同时切断基因引起的细胞过度增殖的信号,理论上说这些患者也是可以痊愈的。世界上从癌症中痊愈的患者也是屡见不鲜的,尤其像儿童神经母细胞瘤这样的患儿,他们中就有不药而愈的个案。

医生在这类疾病上能够发挥的作用很有限,但如果我们能够为患者寻找到有效的促进他们自愈的方法,缩短他们自我探索的周期,将会大大的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比如说,一个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如果在20多岁的时候遇到一个好医生,在医生的帮助下,他们可能只需要五六年时间就走出了困境,将来甚至有希望将这个时间进一步地缩短。那么他们就不用苦苦煎熬到40多岁后,等性激素水平下降才会逐渐痊愈。

我甚至怀疑用于治疗乳腺癌患者的他莫昔芬之类的内分泌药对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会有很好的疗效,因为一些女性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痊愈通常与停经同步发生或相隔不远,他们疾病的发作也通常是在经期和排卵期。不过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种大胆的猜测,目前还没有任何使用内分泌治疗的方法来治疗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临床报告。我个人可能会在今后遇到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时,做一些这方面的尝试——新思路总是需要探索出来的。

部分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患者经内分泌治疗后,无病生存期大大延长,有些甚至可以终生不复发,通常这类患者在性激素水平自然下降后,也会有比较好的预后。我很难不将乳腺癌和前列腺癌与边缘性人格障碍相关联,这二者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它们似乎都与生殖有密切的关系。

通常,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在亲子关系上表现出来的焦虑远远高于正常人,而我的部分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患者也是如此,他们对自己的后代既有很强的保护欲又极苛刻。所以这类疾病可能都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因生殖问题而导致的基因变异引起的。雌孕激素和雄性激素水平的下降,会让这些患者受益。

而且,60%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是遗传的,我不知道他们的BRCA基因是否存在变异,但我知道的是乳腺癌和前列腺癌也普遍的存在遗传现象,部分乳腺癌患者的BRCA基因存在变异,而且乳腺癌患者的情绪化现象也很严重,中医甚至在很早以前就认为乳腺癌患者是与丈夫和公婆关系不睦导致的。

我认为我们将来可以在这两类疾病上做更多的关联性研究,或许会有一些突破。我们也许可以将乳腺癌也当作一种身心疾病来治疗,对乳腺癌患者使用稳定情绪类药物,对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使用抑制内分泌药物。同样,这种思路也可以在卵巢癌和前列腺癌患者身上进行临床试验。这种尝试可能可以同时提高这几种疾病的治疗效果,但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测,这一推测有待临床实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