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中风后遗症

小续命汤对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

小续命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小续命汤的组成为: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心、甘草、芍药、川芎、杏仁各一两,附子一枚,防风一两半,生姜五两。煎服法为: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三沸,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

现代多以中药饮片直接煎药,唐代的两分大两和小两,大两换算成现在的41.3克,小两换算成现在的13.77克。此处可考虑按照小两换算,为方便称量,一两取14克。附子有大有小,一般一枚附子重量大约10-20克,现代也多用中药房里的附子饮片代替整枚的附子,此方中附子可用15g。

《备急千金要方》的作者为被中国民间誉为药王,全国各地建庙供奉的唐代医生孙思邈。孙思邈曾经自用过小续命汤治疗自己,所以他对这个方子的疗效很认可。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对小续命汤的适应症有如下说明:“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忽忽,神情闷乱,诸风服之皆验”他认为本方疗效“甚良,不差,更合三四剂,必佳。”

顾名思义,续命汤为关键时刻救命的方剂。《备急千金要方》中有两张方子用“续命”来命名,其一为小续命汤,另一张是大续命散。大续命散的组成为:麻黄、乌头、防风、桂心、甘草、蜀椒(川椒)、杏仁、石膏、人参、芍药、当归、川芎、黄芩、茯苓、干姜各一两。主治“八风十二痹,偏枯不仁,手足拘急,疼痛不得伸屈,头眩不能自举,起止颠倒,或卧苦惊若堕状,盗汗,临事不起。妇人带下无子。风入五脏,甚者恐怖,夜多异梦,悲愁哭泣,忽忽欲走。”大续命散的服用方法与小续命汤不同,大续命散是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末,每次以酒送服方寸匕,每日服用二次,如果无效,可稍微加大用药量和用药频次。

对比大小续命汤,我们能够发现,二者的组分相似,治疗的适应症也有相似之处,均与神经系统疾病有关,现代医学中的多种神经损伤性疾病(如脑卒中、脑梗死、中风后遗症、阿尔茨海默症、高血压、乙型脑炎后遗症、雷诺病、渐冻症)均可能出现孙思邈所描述的这些症状。

实际上,现代对小续命汤的临床对照研究也显示了小续命汤对上述疾病均有一定的疗效,甚至一些医生还用小续命汤治疗过敏性鼻炎、面神经炎、末梢神经炎、糖尿病足、颈椎病、格林巴利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也有一定的效果。但小续命汤被应用得最广泛的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和中风后遗症。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小续命汤能改善慢性脑缺血引起的神经元数目减少、脑白质病变程度,降低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从而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的脑血管储备功能;能够减轻缺血、缺氧导致的线粒体功能异常及其结构受损,减少线粒体活性氧的产生和凋亡。在对脑出血的研究中发现,小续命汤可减轻脑水肿,加速脑内血肿的吸收。此外,小续命汤还可显著降低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含量,调解血脂。

小续命汤这个组方较有意思,历史上有许多医家对其组方的评价基本相同,大致认为本方是由半张麻黄汤(麻黄、杏仁)、半张桂枝汤(桂心、芍药)、半张四物汤(芍药、川芎)、半张四君子汤(人参、甘草),再加祛风的防风,祛湿的防己,温阳的附子和生姜,清热的黄芩组成。按照其组成来理解,本方气血双补、寒热并用,表里并治,所以按照传统中医理论,小续命汤有活血补血,健脾补气,祛风散寒、清热去火、驱风去湿的功效。有的人批评这张方剂杂乱,但从古至今,以此方治疗中风和中风后遗症者不计其数,文献记载多有显效者,现代临床对照研究也显示了它有较好的疗效。

麻黄、桂心等均被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有升高血压的作用,但使用小续命汤后,患者的血压降低至正常血压水平,而且从此后不再复发的临床报道不少。传统中医认为小续命汤这样的方剂可以通过祛风散寒、温阳通络、活血通经来让人体气血周流不息,现代临床研究也显示本方可以明显的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对外周血管疾病有较好的疗效,这可能是小续命汤降低血压的原因。

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较为难治,有许多患者服用小续命汤也无效。本方可尝试使用,但不可过度迷信其疗效,一般来说,服药7剂而无丝毫改善者,不宜再服用。

《辨证录》中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生血起废汤”

清代名医陈士铎的《辨证录》中有一张“生血起废汤”,该方组成为:玉竹2两(60g),熟地1两(30g),山茱萸4钱(12g),当归1两(30g),茯苓5钱(15g),白芥子5钱(15g)。用法为将以上药一起水煎,去药渣,温服,每日2次。

生血起废汤的功效为滋阴养血,化痰通络,主治血虚不能养筋,痰阻于络,左手半边不仁,语言蹇涩,口角流涎。从其适应症的描述来看,生血起废汤主治的主要是现代医学中的中风后遗症,多由脑溢血或脑梗塞引起,本方尤其适合缺血性脑卒中及其后遗症。

本方重用玉竹,是因为玉竹对神经系统损伤有一定的疗效。《神农本草经》记载玉竹“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可见古代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即已发现玉竹对中风引起的半身不遂、偏瘫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当代药理研究显示玉竹还能治疗小儿麻痹症,《中药大辞典》中收录的一项临床研究显示,以黄芪、白术、玉竹等水煎服,治疗小儿麻痹症34例,痊愈25例,显效7例,有效2例。由此可见,无论古代文献还是现代临床研究,都显示玉竹对神经系统损伤有一定的疗效。

熟地和当归为中医常用的补血药,中医认为熟地“大补血虚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当归既能补血,又能活血,对血虚不足,同时又有血瘀的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山茱萸能治肝肾两亏所致的阴血虚少、头晕耳鸣、咽干潮热等,也属于滋阴养血之品。茯苓健脾利湿,白芥子豁痰利气、散结通络,二者合用,有利湿化痰通络作用,中医认为半身不遂多由痰阻于络所致,故应采用利湿豁痰通络之品。

如此组方,达到了标本兼治的效果,对既有阴血亏虚,又有痰阻于络的半身不遂、语言蹇涩(语言障碍)、口角流涎的中风后遗症理应有一定的疗效。

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乌龙丸

乌龙丸一方出自《普济方》(引《经验方》),该方组成为:“乌梢蛇1条(全者,去首尾,切成每段约6cm左右,轻轻捶动,浸酒一宿,去皮、骨,焙干),荆芥穗、薄荷汁、威灵仙(只削取根上细茸,温水急洗过,令净,不得见火,晒干)各4两(120g)。”

制法为将以上药做成细末,另外用大皂荚500g,削去黑皮捶动,以长流水2L浸1宿,洗净,揉取汁,生绢滤过,银石器中慢火上熬取1L,在加白蜜120g,再熬作稠膏,与以上药末搅拌均匀,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药。

服药方法为每次服用15-20丸,用薄荷煎汤送服,每日3次,不分饭前饭后。服用5-7日后,患者会觉得手足疼痛,不必惊慌,这是服药后的反应,可继续服药至患者基本康复后,再每日服用一二次维持治疗一段3-6个月后,可停药。

本方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的功效,主治中风后手足不遂,痰涎语涩。根据这个描述,本方可治疗脑溢血或脑梗引起的手足偏瘫、口流痰涎、语言障碍等。

本方用药简单,方中的药乌梢蛇、荆芥穗、薄荷汁、威灵仙等均有祛风活血的作用,皂荚的活血作用最强,但是皂荚这个药需要注意安全,因为它可能会引起溶血反应,带来较为严重的后果。所以患者在服用本方时,也应注意观察。

从现代药理学的角度来看,本方组合而成的是一种功效较强的溶栓药,有较强的抗凝血作用。此类药物在使用时应密切关注是否有出血反应,患者如果大便颜色变黑,就不宜继续服用,因为可能胃出血了。

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复寿延春丹”

“复寿延春丹”出自《普济方》,主治左瘫右痪,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也就是我们现代医学中的中风后遗症,是脑卒中(脑出血或脑梗塞)患者最常见的后遗症。

“复寿延春丹”的组成为:人参、白茯苓各2两(60g),远志(去心)、牛膝(酒浸)、杜仲(炒去丝)、黄芪、菖蒲、当归、苍术(泔水浸,去皮)、甘菊花、地骨皮各1两(30g),天麻、半夏(制)、生地黄、熟地黄、益智仁、萆薢(酒浸)各5钱(15g)组成。

制法为将以上各药共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用30-50丸,空腹用温酒送服。根据中医理论,本方有补气血,祛风湿,壮筋骨的功效,故可治疗中风后遗症。

从现代药理学来看,本方中的人参、茯苓、菖蒲、天麻、远志、益智仁、半夏、地黄等对脑神经系统损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牛膝、杜仲、黄芪、当归、苍术对改善血液流变量有一定的作用,甘菊花、地骨皮、萆薢有抗炎利水作用。所以这些药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改变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

复寿延春丹没有现成的成药,患者如果想使用本方,可根据本方的组成,自己配制丸药,或以本方制作成膏滋服用。在配制丸药或做膏滋前,可先试用本方的汤方治疗,观察疗效。如患者服用汤剂后有一定的改善,则可继续按照本配方配制丸药或膏滋服用。中风后遗症疗程较长,基本都需要三个月以上,用丸药或膏滋长期治疗更为适宜。

汤方用量如下:人参(或党参)12g,茯苓12g,远志6g,牛膝6g,杜仲6g,黄芪6g,菖蒲6g,当归6g,苍术6g,甘菊花6g,地骨皮6g,天麻3g,法半夏3g,生地黄3g,熟地黄3g,益智仁3g,萆薢3g。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各一次。

治疗脑血管疾病和脑瘤的“脑得生丸”

“脑得生丸”这个方剂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05年版,该方组成为:三七78g,川芎78g,红花91g,葛根251g,山楂(去核)157g。

制法为将以上5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40-150g制成大蜜丸,每丸重9g,即得。每日三次,每次口服一丸。如果患者对大蜜丸不耐受,也可以做成梧桐子大小的水蜜丸,用量也是每次9g,每日三次。也有许多厂家生产脑得生丸,患者如果不想自制丸药,可以购买中成药直接服用。

本方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醒脑开窍的作用,主治脑动脉硬化、缺血性脑中风及脑出血后遗症等。脑得生丸的组方简单,方中的五味中药都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三七既能化瘀止血,又能活血定痛,主治各种出血、跌打损伤、瘀滞肿痛、胸痹绞痛等。此外,三七又被称为参三七,因为它含有和人参一样的成分人参皂苷,所以它也有补虚的作用。

川芎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月经不调、痛经、必经、难产、胸痹心痛、胁肋作痛,肢体麻木、跌打损伤、疮痈肿痛、头痛、风湿痹痛、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等。川芎被称为“血中之气药”,中医认为它有“上行头面,下行血海”之功效,它是治疗头痛的一味重要的中药。

红花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阻、癥瘕积聚、胸痹心痛、跌打损伤等。红花常常与川芎配伍使用,二者搭配,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更强,善治血瘀胸痹心痛或肢体麻木。

葛根和山楂虽然并未被划入活血化瘀药,但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二者均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中医将葛根列为发汗解表药,认为葛根有发汗解肌、解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功效,常将之用于外感表证引起的项背强痛,麻疹透发不畅,热病烦渴,消渴,湿热泻痢等。《伤寒论》中治疗“项背强几几”就要用到葛根为主的葛根汤或桂枝加葛根汤。葛根能活血化瘀,可缓解颈动脉及其上的脑血管的瘀堵。

山楂属于健胃消食药,但山楂同时也有强心、降压、增强冠脉流量、扩张血管、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和坏死、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是一味重要的降压和活血化瘀药。所以本方用山楂,既能活血,又能降压,还能促进消化。

综合来看,这张方子组方精巧,功效明确。除能治疗脑血管疾病外,本方也可用于缓解脑瘤患者的一些症状,如头痛、头晕、偏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