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生活随笔

心无杂念,只剩热爱

昨天的某一时刻,我在图书馆门口,抬头望向辽阔的天空,那一刻的天空是一望无际的蓝天白云。在那一刻,我感到一种来自生命深处的愉悦感油然而生。也就是在那一刻,我意识到我与内在的自我建立起了最真实也最深切的链接。

眼下我所拥有的一切正是我曾梦寐以求的,是多年来我心心念念地想要得到的。虽然在旁人看来,也许我的一切是如此的微不足道,甚至枯燥无味,但对我自己来说,这就是我想要的全部,一分不多,一毫不少,不再需要任何增减。

简单、专注、平静、淡淡的喜悦,物我两忘,每天都在有条不紊的学习着,每天都有新收获。时间被高效的利用起来了,没有劳累,只有无穷无尽的充实感。人们常说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如果我们还能回到从前,那该多好。对我来说,眼下的生活无异于时光在倒流,我又回到了青春岁月,只是少了那些少年维特之烦恼,多了一份阅尽世间沧桑之后的波澜不惊,我清晰地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的最后填了一首《沁园春》:“记得当时,我爱秦淮,偶离故乡。向梅根冶后,几番啸傲;杏花村里,几度徜徉。风止高梧,虫吟小檄,也共时人较短长。今已矣!把衣冠蝉蜕,濯足沧浪。无聊且酌霞觞,唤几个新知醉一场。共百年易过,底须愁闷?千秋事大,也费商量。江左烟霞,淮南耆旧,写入残编总断肠!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词,它是如此地写实,道尽了一个百战归来的中年人返璞归真后的人生况味,但凡人生经历缺少了任何一环,都很难深切地体会到这首词的好。年少轻狂时,我也曾不可一世过,也曾豪气干云过,也曾“几番啸傲”和“共时人较短长”,如今却非常享受“把衣冠蝉蜕,濯足沧浪”的轻松和自在。百年易过,在抬头看向“江左烟霞”的那一瞬间,人间的纷纷扰扰都被抛向了遥远的从前。

我不再觉得终日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情,相反的是,我觉得人生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此。古往今来,竟然有那么多有趣而又聪明的人,发明创造了这么多美好的知识和学问,这些知识和学问足以启迪我们无穷无尽的思考,让我们的漫漫长生不再枯燥无味,而是充满了乐趣。把余生投入到这样的生活之中,实在是我能作出的最好且最适合我自己的选择。

我也不再为争取任何结果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卖命地去学习。人生的一切,终究都会如过眼云烟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不值得以健康和愉悦的心情为代价去获得。我爱泡在图书馆里读书,那只不过是因为这恰好就是我的热爱而已。如果我不是热爱读书,而是热爱玩泥巴,我也就去玩泥巴了。万物静观皆自得,不必分成三六九等。

因为沉浸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古井不波的状态,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那些令许多人烦恼的事情,不再会在我心中泛起一丝涟漪,更遑论掀起波澜。我在天地间,又不在天地间;天地间似乎有我,又似乎没有我;我可以像空气一样,似存在,又似不存在;你可以看见我,也可以无视我;我并不在乎任何人对我的看法,我对任何人和任何事也没有看法。我只专注于曼妙无穷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之外的一切都是可有可无的。

以考促学,效率很高,感觉很好

这段日子,我终于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当下的我自己的学习方法来了。因为开启了正式的教育计划,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参加一场又一场的考试,这种学习和以前自己随心所欲地阅读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已经二十多年没有为了考试而学习了,年过45岁,竟又回到了为了考试而学习的状态之中。最初,我对这样的一种转变有抵触心理,我的一位叔父对我说,考试不是目的,要调整好心态,以考促学,把关注点放在自我提升上就不会再觉得这是一种应试教育,你会认识到这样学习的好处的。

说实话,一开始的时候,我是不能深刻理解他的这种说法的。但是经过了这段的调整,渐渐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之中后,如今我接受了他的这种说法。刚开始从一种生活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生活状态时,确实不大适应,多少有点慌乱和急躁,担心自己知识链断得太厉害,跟不上学习进度。但这样的日子持续的时间不是太久,掌握了新的学习方法,形成了新的学习习惯后,我的心也安静下来了。

我如今很喜欢眼前的这种生活,每天我都能学到一些知识,感觉很充实。我知道知识与技能的提升,无法一蹴而就,所以做好了长期的打算。这个年龄去学习,没有经济压力,也不必为未来的就业问题操心,内心竟比青年时期安静了许多。

我在青年时期是很吃了些苦的,我第一次上大学的时候,经常饿肚子。那时的我一天能吃两顿饭就算不错了,经常每顿只吃一个馒头,加上一碗食堂提供的免费的汤,这对一个青春期的男生来说,实在有点糟糕。经济上的困顿让我很难安心学习,我从十八岁开始,就不得不想尽办法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人在饿肚子的时候,学习是不如活下去那么重要的,所以我不得不辍学谋生。

我至今仍然非常感谢我大学时期同宿舍的三个同学,因为他们经常把他们在食堂打的饭分给我,或者带我一起去外面小摊吃饭,但是却从不肯让我掏钱,每次都是他们抢着付款。他们和我的感情很好,眼见我连饭都吃不饱,都发自内心地想帮助我。只是那时的我自尊心很强,更希望自力更生,但我与他们结下的这份兄弟情谊是终生都难忘的了。

往事不堪回首,每每念及,总是难免黯然神伤。幸好天无绝人之路,奋斗了二十多年后,我终于换回了后半生的自由。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我还能够重读一次大学,年轻时的未遂之志还可再续,只是我慈爱的母亲已经因病医治无效,长眠地底十二载了。

她的离去让我学医的志向比18岁时更坚定了,世上至贵者莫过于生命,医学不但能够延长他人的寿命,也能让我们更好地照顾自己和家人,所以能沉下来学医的人是有福气的。我希望年轻一辈的医学生们珍惜自己的这种福气,不要觉得学习累,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我也在渐渐地做好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相信再过一个月左右,我就能够将这一切都理顺,既能保证自己的学习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又能把工作处理得很妥当,照顾好患者朋友们。

是我喜欢解难题,还是难题喜欢来找我?

孩儿妈和我是初中和高中时的同学,我们互相见证过对方的成长,用中国人的俗话说,我们算是青梅竹马,她可能是这个世界上对我了解得最多的人,她见过我的过去、现在,也还会见证我的未来。她多次对我说,在她看来,我总是在选择最难的路去走,总是去做最难的题,活得很不轻松!

这似乎是我的宿命,我回顾自己的前半生,从学生时代到走出社会,一直都摆脱不了这种宿命。学生时代,我总容易卷入各种纷争,承担着最难的息纷止争的责任。也总是被各科老师寄予很高的期望,解他们出的最难的压轴题。从学校出来后,原生家庭、结婚后的大家庭和自己的小家庭,也总有各种各样的难题要我去解决。工作上,碰到最棘手的问题时,身旁的人也总喜欢把眼光投向我。

我记得高一秋季农忙假(这个假期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是一种古老的传说)结束,我们返校时,教我们语文的杨老师收走了放假前布置给我们的作业——他让我们每个人在农忙假期间写一篇描述自己内心感受的文章。我洋洋洒洒的写了八千多字,其他同学没有写超过三千字的。我本以为老师会对我写的文章很满意,谁知他不假辞色的把我们全班同学都训斥了一顿。

他说你们写的东西都没法看,周志远写的虽然有那么点意思,但是文章像兔子尾巴那么短,感觉刚刚吃到萝卜的味道,萝卜就没了似的,总之也是一坨屎。十五六岁时的我多少也有点虚荣心,被老师这么一顿训,感觉很丢脸。

这就是那年代的湖北黄冈地区的教师的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对自己的学生的要求之高,不是现在的年轻老师们理解得了的。所以我们那个时代,我们老家黄冈的教育独步中国,出了很多怪咖式的学生。全国的中学生一听黄冈试卷,也都充满了敬畏心理,那些试题,好多人做到小腿肚子抽筋都做不出来。

我可能也算得上这批怪咖中的一个,虽然在我上学的时候,我被其他的比我水平高许多的怪咖们碾压得嗷嗷叫唤过。但在恒心、毅力、脸皮和胆略等方面,我也碾压过他们——他们好多人早已功成名就,成为行业翘楚,提前退休,颐养天年去了。我还有勇气厚着脸皮,苦哈哈地一次又一次地重头再来,继续在他们屁股后头追赶他们,单就这股子蛮劲,也足以位列怪咖仙班。

孩儿妈还说,我这种人在国内,大概也只适合呆在北京这样的地方,因为呆在其他地方都会显得太“各色”了,很难生存。“各色”是北京地区的土话,用来形容一个人太过独特。孩儿妈和我认识已经32年了,结婚也满了20年,我们的娃儿都成年了。在一起这么久,她还是认为我“各色”得太过显眼,以至于在她认识的所有的人中至今仍然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可见我确实很“各色”。

北京是座万人如海一身藏的大都市,包容性极好——大家都无视你的存在,把你当空气,包容性当然好。所以北京这座城市的确适合另类人士生存,但可能也只适合早年来北京打拼过的另类人士生存。毕竟我刚来北京那会儿,在上地那一带租赁的小平房月租只用50-80元,漂在北京成本不算太高。

所以那会儿上地、树村和梅园一带经常可见各种各样奇装异扮的文艺青年,以及我这样的头脑发热、神经错乱、满腔热血,总想拯救世界的“精神小伙”。我记得二十年前国家图书馆门口,甚至经常有人在地上摆张写满了文字的布告——布告内容大多为自己写了多么“惊世骇俗”的著作或做出了多么伟大的发明,他们就这样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和他们比起来,我这种怪咖还算比较接近正常人。我的汹涌澎湃全部藏在自己的内心,外面表现出来的是一个面容和善,甚至略显腼腆的乡下来的土包子。

现在京城房价昂贵,北京已成了名副其实的“居不易”之地。众所周知,我们这类行为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的人大多缺乏谋生能力,所以在北京很难生存下来——在这方面,我自己算个另类中的另类,我居然有很强的生存能力,所以可以把另类坚持到底。这要感谢造物主,它对我的厚爱令我感激涕零。

现在的青年们似乎比我们那时候的青年们少了点躁动,也不像我们那会儿的青年们那么蠢萌和不可一世——我们那年代,很多人感染了一种不可救药、终身难愈的病,我们有种很难评判其是非对错的认知,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有能力改变这个世界,而且也总有一股舍我其谁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哪怕我们落魄到要铺张报纸,睡在桥洞底下,我们依然认为自己总有一天能够影响这个世界。

我在我的同龄人中,遇到过不少这样的人。我自己也曾在火车站候车厅、公园长椅、桥洞底下度过一个又一个的漫漫长夜,一边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喂蚊子,一边依然充满了幻想,相信自己有一天会具备影响和改变世界的能力。这一信念直到现在仍然在支撑着我前行,让我在做人生选择时,如孩儿妈所说的那样,总是选择最难走的路和最棘手的难题。

也许现在的青年中也有不少人像我年轻时一样身上冒着这股傻气,只是我没有机会接触到他们,毕竟精神小伙们永远只愿与同样的精神小伙或精神小妹们打交道,他们耻于与我这样的老卒为伍。

像我这种从内到外都在冒着傻气的人,在人群中辨识度极高,我们头角峥嵘,总是不自量力,撞到南墙也不见得会回头,而是继续去找新的南墙撞。我中学时代的恩师经常在我拍案而起时,给我打电话,苦口婆心地劝说我冷静点,不要太冒险,他怕我掉进坑里了。

他作为旁观者,能看到问题的另一面,那一面就是也许不是我选择了最棘手的难题,而是那些最棘手的难题选择了我。我身上也许有某种特质,导致我很容易成为被难题选择的人。而每个棘手的难题的背后都充满了风险,他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去冒太大的风险。

人世间确实有一些人继承了某些特殊的基因,这些基因让他们一辈子注定了要与难题共生。到最后,其实已经分不清是他们喜欢解难题,还是难题总喜欢找上他们。我如今与那些棘手的疾病打交道,总是感觉自己的水平实在是太差,无法做出令我自己满意的成绩来,时时有挫败感,但却又始终无法摆脱它们,一直和它们缠斗不休。

我似乎没有对自己满意的时候,从来不觉得自己水平高,即便有些病人自己已经很满意了,我依然不满意。我总在试图寻找更好的办法去解决问题,也总在寻找能把问题解决得更好的办法。这种感觉就像我高一时写文章被老师认为水平太低后的反应一样,我的心中既有沮丧,又有不甘,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击,又一次又一次地爬起来,继续往前行。这样的轮回何时是终点?只怕要至死方休!

难题已经成为我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一定要把它们从我的人生中切割出去,我的人生会怎样呢?真的会像孩妈想的那样轻松许多吗?还是我会因此而陷入“Who am I? Where am I? Where am I come from? Where am I going?”这样的无休无止地思考之中,内耗不已,不知所措呢?我不知道,也无暇去想这些问题,因为我的眼前总有很多棘手的难题尚未解决完,我还停不下来。

难题未必会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但却能让我们的人生具有某种凝聚力,不至于涣散成一堆散沙,也不至于百无聊赖。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很感谢此生遇到的各种难题,它们战胜了过去的我,成就了现在的我,与此同时,又在不断地塑造未来的我。

写在2024学年开学季:学无止境,砥砺前行

开学季,神兽们归笼了,我也开始了自己的新学年。这一年对我很重要,也很关键,这是我未来六年中最辛苦的一年。要想实现我的心愿——在我有生之年,真正全面的深入到广义的生命科学之中,以最宽阔的视野去研究疾病,我需要在这一年完成许多知识衔接的工作。而由于身份特殊,我又无法完全放弃自己的工作,毕竟那关系着数以千计的人的生命和他们家庭的幸福。所以我只能尽一切努力,高效利用自己的时间。

离开学校太久了,我连小学数学中的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定义是什么都忘记了,碰到这些概念时,我不得不去寻找小学课程重新学习。虽然靠着猜测也大致知道这些概念指的是什么,但是不得不承认,由于岁月的关系,我的知识链断得实在太厉害了。为了尽快把断掉的知识链重新连接起来,我从暑期便开始了全面的复习。语言和基础科学是深入学习生命科学的根基,如果没有决心把这个根基捡回来,贯通中西医就是一句此生不可能实现的空谈。

前不久有人问我怎么看待现在中医类专业招生要求考生必须选考生物与化学这一热门话题。我回复他,我非常支持这一改革,在当前这个时代,一个人从医,如果不懂自然科学——尤其是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的生物与化学,那他一生可能会闹出许多医疗事故而不自知,无论是对病人还是对医师,这都是灾难 。社会在进步,我们每个人要么与时俱进,要么被时代淘汰,这没什么好抱怨的。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不会因为任何人不愿意接受新事物而停滞不前。我们要有“发皇古义,融汇新知”的自觉,我们的传统医学才不至于那么容易灭亡。儒家经典《礼记》极为提倡的是“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革新精神,而不是守旧。

继承精华,抛弃糟粕,推陈出新,这是我们对先辈们表达敬意的最好的方式。我相信每一个呕心沥血地治过病的医者都希望医学不断进步,希望后人能够超越自己,找到自己解决不了的疾病的解决方案,弥补自己在一些病人撒手人寰前夕那束手无策的遗憾。那些真正热爱医学的人投身到医学事业之中,殚精竭虑,穷一生之心血,所为何事?不正是为了促进医学的进步,为了我们的亲人们和后人们能少受点疾病的折磨吗?

从古至今,许多名医学医的初衷是为了缓解自己或自己的亲人们的痛苦,只是学着学着,便渐渐地发现,掌握了这门技术后,终我们一生,我们都要过“此身非我有”的生活了。无论一个医者思想多么独立,灵魂多么自由,他们都无法摆脱这种“此身非我有”的命运。医疗技术是一种公共资源,医生们作为这种技术的载体,自身也成了一种公共资源,注定了要终生性地为社会服务。

我们只有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这一身份所承载的社会期待,我们才有动力和耐心把我们的工作做到最好,也才有动力去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去推动医学的进步,并享受这个过程带来的乐趣,而非抱怨我们的工作给我们带来了多少劳累和痛苦。

我这一年的学习任务很重,要学完的课本和要做完的习题集加起来有一百多本,所以时间上非常紧张。我只能把工作时间统一安排在下午5点到7点半,与此同时,还要尽可能地控制新增工作量,才能保证学习计划不至于半途而废。把我的时间碎片化,会大幅降低我的学习效率。我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我的这一安排,逐渐适应这一转变。

我正处于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既然已经选择好了未来的路,便不会再回头,也不会半途而废。我相信上天不会辜负一个勤奋的人,未来的六年,它必会在学业上给我一些回报,六年后,我会上一个很大的台阶。

在这个过程中,我必须得有所牺牲,要全面的调整自己的身心意,也要调整自己的生活和作息习惯。但无论多忙碌,既往有效的患者,我都不会轻易放弃,只要大家需要,我还会为大家的生命保驾护航。只是希望大家也能体谅我眼下学习任务的沉重,尽量节约我的时间,咨询时做好准备工作,提高效率,避免过多的消耗我的精力,让我多点学习和休息时间。

接下来的几年,我也将会尽量保持每天都写作的习惯,但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我可能无法再保障写作质量,有时候会写非常粗糙和简短的文章。这么做纯粹是为了更好的自律,在新增了繁重的学业的情况下,仍能维持这一已坚持了30年的习惯,战胜自己的惰性而已——人类的惰性非常强大,唯有更强的自律精神才能战胜它。

我也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能活得更积极一些,在你们能力范围内,将自己的人生过得更精彩一些。祝福你们,也祝福我自己,希望我们的未来都能比今天更有意义。

曲折的脱产之路

好几年前我就想脱产学习几年,但是总是很难实现这个愿望,因为服务的患者实在太多了。最近终于渐渐地走上了脱产的轨道,严格说来,还不是完全脱产,因为还在维持部分患者,只是把每天的工作时间严格控制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晚上5点到7点半。

人到中年,工作量又不小,脱产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家事和工作上的事情经常会让脱产计划流产,也会让人很难静下心来学习。所以我今日的脱产,实际上经历了一个长达一年多的转型时间。过去一年,我一边逐渐减少工作量,一边让自己的心静下来。

这个暑期,我终于渐渐地走进了近乎真正的脱产状态了。这里特别要感谢国家图书馆,这段时间,除非有意外情况,否则我每天都会早早地去国图门口排队。排队时拿出口袋书学习英语,国图开馆后我进入图书馆,在阅览室找个有电源的位置,将电脑连接上电源之后,听听网课,听完就做题,巩固所学的知识。每天集中精力学习某一科的几个知识点,边学边练,慢慢的,心就彻底静下来了。

到最近,我感觉自己已经与高中二年级时的状态相差无几。早上九点钟到下午五点钟,我已经能强制性断网,在图书馆里非常专注地学习,中午在国图午休半个小时左右。记忆力确实不如青年时期,但是理解能力比那时候强多了,所以学习效率与高中时期应该不相伯仲。除了白天在图书馆之外,还有两个时间段在集中学习,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学习到七点。晚上八点学到九点,九点半左右入睡。

我在高中时期,各科都处于高平衡状态,那时候打下的底子挺扎实,现在脱产学习,倒也没有吃力的感觉。虽然如今中学和大学教材与我青年时期相比,变化都很大,但也不至于把我难倒。每天的学习都还是有一定的收获的,这让人心底特别充实和愉快。

只是有得必有失,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后,就没有办法像过去一样工作了。除了减少工作量,没有更好的选择。本来想尽可能地兼顾一下工作和学习,最后发现鱼和熊掌很难兼得。有限的精力只能用来做有限的工作,九月份后我还要进一步地减少工作量,因为无法专注于工作会耽误病人。

这是我人生的一次重大的转向,孩子上大学后,我和孩妈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过去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孩子高考上,如今孩子成人了,也上大学了,他今后的人生之路靠他自己独立去走了,少了这份责任后,我也在调整我自己的人生方向。

我后半生是无需也不可能再为钱工作的,剩下的人生之旅不长也不短,如果利用得好,是可以做出一番有价值的事业来的。经历脱产学习的阵痛后,我相信自己这一生还会有一段很长的坦途。所以在再度进高校学习后是混学历还是认真学之间,我选择了认真学。要想认真学,就要把遗忘掉的知识都重新捡起来,因为这些知识是深入学习的基础,基础不牢,学什么都会似是而非。

中年人在品尝过生活的酸甜苦辣和体验过生离死别的苦痛后,对学习会有一种不同于年轻人的虔诚。我们有更明确的目标、更坚定的意志力,也有更强的自制力和更稳定的情绪,这可以稍稍弥补一下年龄上的劣势。我不确定自己在现在这个年龄段是否还有青年时期那么好的创造力,但确信即便已经不再青春年少,却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开弓没有回头箭,继续往前走吧!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