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医案

柴桂解毒丸加以毒攻毒药治疗白血病的经验

柴桂解毒丸是笔者在2022年新冠流行时期拟制的一张缓解新冠感染后的症状的复方,该方笔者已经在公众号和个人网站上公布。这张方剂在新冠流行期间缓解了不少患者的症状,在新冠结束后,有些读者按照我公布的方剂自制丸药治疗家人的感冒,也有较好的效果。一些患者家人新冠后出现湿疹,多种方法治疗无效,最后也用柴桂解毒丸解决了,这令我自己也感到意外。欲了解柴桂解毒丸的组方原理,请阅笔者旧文《我治疗新冠的丸药方“柴桂解毒丸”》

但最令笔者意外的是,这个丸剂误打误撞的治疗一例慢粒性白血病患者,也有效果。此患者为70多岁的老年女性,生病前在某化工研究所从事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其患病或与其长期接触化学品有关。患者2022年11月份感染新冠后,症状严重,当时出现严重的医疗挤兑,她只好按照笔者公布的柴桂解毒丸的方剂治疗,病情迅速控制住,与此同时,因白血病引起的肿大的淋巴结也意外的缩小了。

此患者当时所用的配方如下:桂枝10g,黄芩10g,人参10g,灸甘草6g,白芍10g,柴胡25g,天花粉15g,藿香5g,佩兰5g,砂仁5g,羌活10g,川芎5g,苍术5g,厚朴5g,枳壳5g,白芷5g,蔓荆子15g,防风5g,荆芥5g,枇杷叶10g,桑白皮15g,鸡内金6g,山楂15g,葛根15g,桔梗10g,地龙10g,大枣肉25g,干姜5g。以上各药,粉碎成粉末,制成黄豆大小的丸剂,每次服用20-30丸。

事后笔者与此患者一起分析,觉得这既意外也不意外。因为笔者所拟的柴桂解毒丸是将柴胡桂枝汤、荆防败毒散、泻白散、平胃丸等数个中医经典名方组合在一起,并根据新冠感染的一些临床特征加减药而成的一张方剂,该方有较好的抗感染作用,也有抗肿瘤作用。

各种类型的白血病的一个重要的病理特征就是患者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一旦感染,病情进展迅速。所以柴桂解毒丸这样的抗感染药对白血病有一定的疗效,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再到今年,患者服用柴桂解毒丸,亦不能控制其白细胞的升高,遂又在柴桂解毒丸的基础上加用了蜈蚣、全蝎、壁虎、蟾酥、白花蛇等以毒攻毒之品,用后患者的白细胞稳定住了。白血病患者最可怕的就是白细胞不断上升,如果能稳定白细胞也就意味着可以延长患者的寿命。

所加的这些药都是中药中以毒攻毒的药物,它们为什么能稳定住白细胞呢?笔者之前撰写过一篇文章《并不像字面意义那么简单的“以毒攻毒”》,在那篇文章中,笔者借鉴了当代毒素学家们的研究成果,说明了以毒攻毒的根本原理是通过生物毒素不断地提升人体的免疫力。西方的毒素学家们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中医所用的以毒攻毒药,其作用机制基本都如此。

所以,此次变动给这个患者带来的疗效亦非偶然。这个患者在上周末与笔者见面,我们讨论了她的治疗方案背后的原理。因为患者本人是个科研工作者,所以她对这种治疗思路背后的科学原理并不难理解,所以我们共同探讨,研究如何更好地将抗感染和提升免疫力相结合的这种治疗思路应用于她的身上,以取得进一步的治疗效果。

笔者相信,中医复方抗白血病、抗肿瘤的原理一定是可以用现代科学来诠释的,虽然目前我们仍然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和科学解释,但相信在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朝着这个方向去研究中医药的作用,我相信我们能够寻找到更好地,更符合科学思维的,疗效也更确切的中医治疗癌症类疾病的思路。

一例纤维瘤患者长达23年的中西医治疗纪录

患者张某,女,1986年生,陕西省汉中市人,2001年,患者15岁时,无意间发现右腿肿胀,去当地镇医院检查,被当地基层医生怀疑缺钙。服用了一个暑假的钙片无好转,于是去县医院检查,通过CT检查发现右腹股沟及右侧臀部有无名肿块,当时对右侧臀部做了病理,诊断为纤维瘤。

由于手术时间长,当时只做了腹股沟肿块切除手术,术后伤口感染一年多才好。2002年发现右足食趾又长了一个小肿块,但是后来慢慢自己消失了。

2008年患者发现右足中趾附近又长了一个肿块,并在秋季发现长大了些,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做了全面检查,病理诊断(病理号:200826141)为右髂窝、右臀部、右足时趾纤维瘤病。经过专家会诊,只给予右足中趾肿块切除手术,其他部位临床观察。为了把肿瘤切除干净,手术医生把右足中趾截肢,并对切下来的组织做了病理检测,仍为纤维瘤。

2010年患者右足手术处再度复发,肿瘤沿着刀口,脚底脚背到处长,患者感觉在不经意间肿瘤组织已经浸润整个脚部,找到当年的主治医生,医生建议截肢,但表示截肢也不一定保证不复发。

患者在复发前期身体已经有明显症状,畏寒,进行性消瘦,体重从约90斤迅速下降至70斤。后背有阶段性难受,后背一难受,胃也难受,米水不进。此时患者对继续用西医治疗已经不抱希望了,于是找中医寻求救治。

2010年底患者机缘巧合接触到阳和汤和西黄丸,在服用阳和汤和西黄丸一个星期后就看见疗效,被肿瘤撑的很薄的脚部皮肤看着没那么亮了,有些初起的小红肿块颜色也变淡了,于是坚持服用阳和汤和西黄丸。大概有一年三个月,脚部的肿块变小了很多。

但是由于患者需要回学校考试,住亲戚家熬药不太方便,将近一个月没有服药,且后续服药时所用药材质量存在问题,又出现家庭变故,情绪波动较大,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病情再次反复,出现多发转移,腘窝、脚踝部分都有新长出的小肿块。继续服用阳和汤和西黄丸,不再有效,后续也找过两三个大夫看,但是都没有突破。

2014年接触营养医学,通过饮食调理和服用营养素,大概有四年的时间,身体有好转,不再畏寒,后背难受有很大缓解,但是肿瘤几乎没大的变化,感觉没变大也没变小。

2019年患者病情进展,开始向笔者求助,笔者按照中医大复方多靶点广谱抗癌的思路,先后用药一百多味,后来甚至用药二百多味,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治疗,扶正固本、以毒攻毒、活血化瘀、消痰利水、清热解毒、软坚散结诸多治则并用。患者服药到2022年5月,发现右侧髂窝肿瘤缩小明显。

但是2022年9月份患者右脚难受,笔者加大清热解毒药物的力度,组方中,大多数药物为清热解毒和凉血消肿的中药。服用中药至2024年8月份,患者体重由70多斤,回升至90斤左右,脚部肿块缩小了许多,既往需要穿42码的拖鞋,现可穿38码的。

经历了23年的治疗,此患者最有效的方案最后被证实为中医扶正固本、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以毒攻毒相结合的综合性方案,亦即笔者在《我用中药复方多靶点广谱抗癌的实践经验介绍》(详情见链接)一文中所介绍的中药鸡尾酒抗癌法。

其最后稳定之组方含如下中药:黄芪、西洋参、黄精、薏苡仁、生地、赤芍、牡丹皮、地骨皮、生槐花、连翘、苦参、北豆根、山豆根、黄芩、玄参、浙贝母、川贝母、煅牡蛎、蒲公英根、侧柏炭、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铁树叶、老君须、生山楂、海藻、昆布、栀子、皂角刺、野菊花、天葵子、紫花地丁、金银花、丹参、重楼、乳香、没药、血竭、儿茶、藤黄、三棱、莪术、元胡、花蕊石、全瓜蒌、鹿角霜、太子参、玉竹、绞股蓝、荆芥穗、炒枳壳、夏枯草、大青叶、青黛、板蓝根、三尖杉、喜树果、蜈蚣、全蝎、壁虎、金荞麦、长春花、红豆杉根、茯苓、猪苓、姜黄、炒僵蚕、鳖甲、龟板、墨旱莲、女贞子、天花粉、石上柏、三七、马尾连、白头翁、地榆、虎杖、郁金、五味子、补骨脂、麦门冬、红根草、仙鹤草、小蓟、凤尾草、石见穿、山蛩虫、蟾酥、黑蚂蚁、地龙、白芨、麝香、牛黄、冰片等一百余味中药。药味虽多,但每味药用量不过零点零几克,所以患者服药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肝肾功能正常,生活和工作一切如常。

同期,笔者采取同样方案治疗的一例淋巴瘤患者和一例黑色素瘤多发转移患者,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肿瘤明显缩小,身体状况改善。

从这一患者的治疗经过来看,其前期用阳和汤和西黄丸曾有效果,最近几年用清热解毒类的中药效果最好,可见对她而言,发挥作用的也许不是中医的阴阳寒热辩证思路,而是药物中所含有的抗肿瘤成分所引起的人体生化反应。我们学习中医抗癌,或许可以另外摸索新的出路,不一定要将思维禁锢在传统中医的八纲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的思路上,也可以尝试与现代药理学和现代医学思想相结合,探索新的组方思路。

治疗上消化道癌症引起的胃胀、胃痛、呃逆、呕吐、泛酸等症状的经验

上消化道癌症(食道癌、贲门癌或胃癌)患者到了晚期,通常会因为病情的进展,出现胃胀、胃痛、呃逆、呕吐、泛酸、烧心等症状。患者此时多已存在远端转移,要想用中医治愈可能性不大,但是可以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对症支持治疗)来缓解患者因为肿瘤而带来的痛苦。

此类患者的痛苦不是一张简单的经方可以缓解得了的,治疗需要考虑患者的多种症状,采用大复方进行治疗。大复方的优势在于其能全面兼顾患者的各种病症,有效的缓解患者的各种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这样的临终关怀治疗,有其积极的意义。

笔者今年为一例河北籍的上消化道癌症患者提供过临终关怀治疗,该患者出现胃痛、胃胀、呃逆、呕吐、泛酸、烧心、口干、大便稀溏等症状。之前的医生多以简单处方处理,未能缓解其痛苦。

患者的症状较多,非一张简单处方能缓解的,故笔者针对其临床症状,建议其用二陈汤、旋复花代赭石汤、平胃散、四神丸、丁香柿蒂散、橘皮竹茹汤、消瘰丸、乌及散等多种处方加味,全面缓解患者的各种症状。以二陈汤止呕,以旋复花代赭石汤、丁香柿蒂散、橘皮竹茹汤治呃逆,以平胃丸缓解胃胀,以四神丸缓解便溏腹泻,以乌及散制酸止痛,以消瘰丸抗癌消肿,再加味相关对症治疗和抗癌的中药,合而治之。

处方如下:

陈皮10g,法半夏10g,藿香6g,佩兰10g,紫苏梗6g,砂仁3g,旋复花10g(包煎),代赭石10g(同包煎),竹茹10g,茯苓10g,人参6g,柿蒂10g,丁香6g,苍术6g,厚朴10g,炙枇杷叶10g,草果3g,肉豆蔻6g,吴茱萸3g,黄连6g,白及10g,乌贼骨10g,当归10g,制鳖甲18g(先煎),生地黄15g,玄参12g,浙贝母12g,生牡蛎30g(同先煎),仙鹤草50g,半枝莲30g,白花蛇舌草30g,山豆根10g,鸡血藤30g,炒麦芽30g,石斛15g,小蓟20g,石韦30g,藤梨根30g。

每日1剂,水煎2遍,分成3-4次喝完,最好饭后服。服用3-5剂,观察疗效。

患者服药第一剂,症状即有所缓解,服药4剂后,不再呃逆、呕吐、胃痛、胃胀。但患者已经处于终末期,转移病灶较多,后终因病情太重,全身器官衰竭而去世。在其临终前,本方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了其痛苦,达到了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心理预期。

许多人批评中医大复方,但在治疗晚期肿瘤患者的临床实践中,大复方往往比小处方有更出色的疗效,这是不容否定的事实。不过驾驭大复方,需要较为深厚的中医功底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研究癌症的中医从业者,平时需要学习大量的方剂学和中药学知识,对常见的方剂和中药的适应症了解得越多,应用得越熟练,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给患者带来的帮助就越大。

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治疗两例难治性失眠的经验介绍

案例一:于某,女,57岁,北京市人,2024年5月10日初次通过视频咨询笔者。

患者既往好食肉类,近五年开始饮食清淡,三个月前开始低脂纯素饮食。患者确诊高血压多年,长期服用降压药。出现顽固性失眠多年,在北京多家医院就诊过,疗效欠佳。患者迫切希望改善其睡眠,因为睡眠欠佳,患者情绪不稳,高血压也有加重。

问诊时得知患者长期能够感觉到胃有震水音,泛酸、烧心、畏寒、背部拘紧,手部湿疹,易汗。因未见面,脉象不知。从患者自诉的症状来看,患者存在中医所说的太阳病与水饮病合病。

桂枝加葛根汤和葛根汤主治太阳病见“项背强几几”症者,桂枝加葛根汤所治的“项背强几几”为易汗患者,葛根汤所治的“项背强几几”为不易出汗甚至一点汗都没有的患者。故笔者遵循“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拟以桂枝加葛根汤治之。从患者胃有震水音的症状判断,患者存在“水饮病”。在治疗水饮病的诸多方剂中,苓桂术甘汤为最接近患者的方剂。所以笔者拟以桂枝加葛根汤与苓桂术甘汤合方治之,而不必去管患者所述的“失眠”症状。

因为正如中医界老前辈印会河教授所指出的那样,中医治病,要学会“抓主证”,按照主证来判断患者适合用什么方剂。解决了主症,患者的一些不易解决的兼见症往往能意外的跟着消失。

最后拟方:桂枝10g,白芍10g,炒白术10g,葛根20g,茯苓10g,炙甘草6g,生姜15g,大枣7个。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

患者服药一周左右反馈,震水音减轻,但还有,令患者意外的是多年不能治愈的失眠问题神奇的解决了,她本以为这个问题需要很长时间的调理才能解决。

本方中没有一味治疗失眠的药,但却能解决患者失眠的问题。皆因患者的失眠只是一种兼见症,真正困扰患者的是患者存在的太阳表证和水饮病,解决其根源问题,则失眠不用治疗也能痊愈。

案例二:陈某,常住成都,34岁,2024年6月30日初次远程咨询笔者。

患者从事文职工作多年,感染新冠后,失眠大半年,多处求治,苦无疗效。每天入睡困难,早上3点多到4点多容易醒,醒来后就要小便,同时会感觉自己身体有些燥热和黏腻,肚子里经常有气,且能窜动。患者在成都本地就医,中西医皆治疗过,苦无疗效。服用褪黑素,非但不能解决失眠问题,还会导致头痛。西医还拟采用抗焦虑药物治疗,患者未用。问诊得知患者容易出汗,畏风畏寒,头部尤甚,肩颈拘紧。因远程咨询,脉象不知。

患者夜间燥热和黏腻,或有低烧之嫌疑,为表证尚在。易汗、畏风、畏寒,均为《伤寒论》中的“太阳中风证”的症状,肩颈拘紧,符合桂枝加葛根汤证的“项背强几几”的症状。患者新冠后出现这些症状,属新冠后遗症之一。夜间难眠、心烦,有栀子淡豆豉汤的“心中懊侬”症状,故笔者拟以桂枝加葛根汤与栀子淡豆豉汤合方治疗,并加浮小麦以敛阴止汗。

拟方如下:桂枝15g,白芍15g,葛根30g,浮小麦30g,栀子10g,淡豆豉10g,炙甘草10g,生姜7片,大枣7个(掰碎)5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

服药5天后,患者反馈,入睡情况明显好转,夜间醒来后身上再无之前的燥热和黏腻感,半夜醒来后也很容易再入睡。只是服药后大便变稀。大便变稀为栀子之副作用,患者“心中懊侬”的症状已经消失,可不必再与栀子淡豆豉汤合方,遂嘱其去淡豆豉和栀子继续服用5剂以巩固疗效。

这两个失眠患者都找过许多中西医大夫治疗,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被其所述的主要症状“失眠”误导,给患者服用常用的治疗失眠的药物,无一有效。笔者借鉴前面医生的教训,不再在这种思路上兜圈子,而是按照印会河教授提出的“抓主证”的思想,根据患者其他的更为重要的症状来判断患者为何种方剂的适应症,再对症用药。如此治疗,他们的失眠均同时被解决。

可见治疗任何疾病,都要重视辨证施治,仔细分析患者的病情。医者要有自己的主见,慎勿为患者的主诉所误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抓住真正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得到解决,次要矛盾不用专门开药治疗,也能得到解决。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在临床过程中都应先分析病情,然后再针对性用药。

其实笔者在给这二位患者处方建议时,速度均非常快,每个患者也就三五分钟就确定了治疗方案,而非要花上十几分钟乃至半个小时的时间去慢慢分析。只不过笔者在分析他们的病情时,跳出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思维模式,综合分析了患者的病情而已。

施今墨治疗淋巴腺瘤医案赏析

《施今墨临床经验集》中记载了施今墨(施今墨先生为已故的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治疗淋巴腺瘤丁某的医案,丁某系一19岁的女性患者,就诊前一年9月左侧颈部生一肿瘤,发展迅速,虽经治疗但无效果。山东医学院病理科诊断其为颈淋巴腺瘤,饮食与大小便尚属正常,但肿瘤已经破溃,且有少量出血,患者经期不规则,舌苔薄白,脉象沉涩。

施今墨认为患者肿瘤虽然已经破溃,但并无化脓现象,所以仍需要消肿化坚。初诊处方:皂角刺6g(去尖),生鹿角20g,山慈菇10g,炮甲珠10g(注,甲珠即穿山甲炮制品,现已严禁使用,可改为水红花子10g),海藻10g,昆布10g,夏枯草15g,川郁金10g,大力子(注:大力子即牛蒡子)6g,连翘10g,忍冬花(注:忍冬花即金银花)10g,苦桔梗5g,小蓟10g,忍冬藤10g。水煎服,另外以三七末3g,分二次冲服。

患者服用上方6剂后,肿瘤见轻,想回山东治疗,请施今墨开一张可以用一段时间的方子,施今墨先生遂调方如下:皂角刺6g(去尖),山慈菇10g,炮甲珠10g(注,甲珠即穿山甲炮制品,现已严禁使用,可改为水红花子10g),海藻10g,昆布10g,夏枯草15g,川郁金10g,大力子(注:大力子即牛蒡子)6g,忍冬花(注:忍冬花即金银花)10g,苦桔梗5g,小蓟10g,忍冬藤10g,川贝母10g(注:如患者觉得川贝太贵,难以承受,可改成浙贝母),桃仁6g,炒丹皮10g,玄参12g。水煎服,另外以三七末3g,分二次冲服。

患者服用二诊的方子两个月后,在山东除服药也兼着理疗,经治疗2个月,肿瘤已经基本消除,情况良好。施老遵循“效不更方”的古训,嘱患者继续按照二诊的处方服用,至肿瘤全消为度。

淋巴腺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但治疗也较为复杂,施今墨先生治疗此类疾病,遵循的是消肿化坚的治疗思路。方中所用皂角刺、鹿角、甲珠、山慈菇、川贝母、夏枯草、海藻、昆布等均有消肿散结的作用,是中医治疗各种良恶性肿瘤常用药。

施今墨先生更是习惯以三七粉辅助各药,施老在世时,治疗良恶性肿瘤,总是往方子中加一味三七粉末,疗效明显。三七有止血、活血、止痛、消肿的功效,是肿瘤科常用药之一。但使用三七时应注意控制好用量,三七用量过大时,可能会诱发癌栓。一般每次冲服,三七粉末以不超过3克为宜。

施今墨先生的方子,组方思路简单明确,充分体现了施今墨先生在治疗肿瘤类疾病时,以辨病为主,辩证为辅的治则。治疗思路则不外乎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破血消肿等几种,施今墨此医案中,就用连翘、丹皮、玄参、金银花、忍冬藤等清热解毒,辅助消肿散结药。

治疗肿瘤,无论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疗程往往都会很长,患者和患者家属也应调整好心理预期。施今墨先生是著名的能够坚持“效不更方”的原则的临床医生,他在本案中,也是叮嘱患者或家属不要随意更改处方,治疗一段时间再观察效果。现在有不少患者或患者家属,希望医生频繁地面诊患者和调方,调方过勤,其实对患者是很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