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中医内科

可辅助治疗紫癜、癌热和白血病的“消斑青黛饮”

消斑青黛饮是历史上治疗温病发斑(紫癜)的一张名方,许多医著中收录了这张方子。

《伤寒六书》中的“消斑青黛饮”的组方如下:青黛5钱(15g),黄连5钱(15g),栀子3钱(9g),生石膏1两(30g),知母3钱(9g),犀角3钱(现以水牛角代,磨成粉末冲服)3钱(9g),生地黄3钱(9g),玄参3钱(9g),柴胡3钱(9g),人参3钱(9g),甘草1钱(3g)。用法为:加生姜和大枣各适量,水煎服,服用时加一汤匙醋同服。大便干结者,去人参,加大黄。

《羊毛瘟证论》中的“消斑青黛饮”组方如下:大生地二两(60g,取汁),犀角尖三钱(9g,先用水牛角代替,磨粉冲服),黄连一钱(3g),玄参5钱(15g),生石膏一两(30g),知母八钱(24g),山栀子二钱(6g),柴胡八分(2.4g),甘草二钱(6g),生大黄一钱(3g),青黛一钱(3g),黄蜜五钱(15g)。以上药,除生地榨汁外,其余水煎,将生地汁与煎出的药液混合在一起,饮用。

《片玉心书》中的“消斑青黛饮”的组方如下:黄连、甘草、石膏、知母、柴胡、山栀仁(即栀子)、玄参、升麻、生地、黄芩、人参、青黛。煎药时加生姜3片,豆豉20粒为引,水煎服。

《万病回春》中的“消斑青黛饮”组方如下:柴胡、玄参、黄连、知母、石膏、青黛、生地黄、山栀(即栀子)、犀角、人参、甘草。

《麻疹集成》中的“消斑青黛饮”的组成为:青黛、川黄连、知母、尖生、栀子炭、玄参、甘草。

以上三方,原书均未注明用量,用量需医者斟酌。

这些方子的适应症基本相似,就是中医所说的“阳实发斑”证。此证的常见症状为皮肤出现紫癜,甚至溃烂,患者发热、口渴,烦躁不安,部分患者会有便秘,另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呕吐的症状。中医对此证的解释为热邪已经传入里(阳明),血热不散,热气趁虚出于皮肤而为斑,轻则如疹子,重则如锦纹,再严重点就会溃烂。也就是说患者皮肤上会出现点状或片状紫癜,传统中医管这叫出疹或发斑。

以上症状,感染性疾病患者在热入血分的阶段会出现,白血病患者晚期会出现,其他癌症患者(尤其是诱发了继发性白血病的癌症患者)在癌热时也可能会出现。

应该如何治疗阳实发斑证呢?消斑青黛饮给出了很好的治疗思路,此证得用清热泻火之药为主治疗。青黛、黄连、栀子、玄参、知母、生地、石膏、犀角(水牛角)都是中医的清热泻火药,药性或为大寒,或为寒。柴胡、升麻、豆豉为中医中的药性较为温和的解表药,因为患者有发热的症状,所以要用柴胡、升麻、豆豉之类解表退热。此类病人通常也会虚弱,所以也要用人参、甘草之类的滋补药。里热壮实,大便秘结者,就不能用人参,因为用人参会加重便秘,得用大黄通便泻热。

以上各书中的“消斑青黛饮”虽然组成上略有不同,但治疗基本上都是遵循上述思路。本方以青黛为名,是因为青黛在本方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青黛中所含的靛蓝和靛玉红不但对常见的炭疽杆菌、肺炎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霍乱弧菌、金黄色和白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和结核杆菌皆有抑制作用,而且有抗白血病作用,青黛是治疗白血病的一味常用中药。本方还可以加板蓝根、大青叶等,因为板蓝根和大青叶与青黛的作用相似。

治疗甲状腺肿瘤(结节)的“化瘿丹”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的《儒门事亲》中有一张名为“化瘿丹”的方子,该方组成为:海带、海藻、海蛤、昆布(以上4味皆焙)、泽泻(炒)、连翘各等份(30g),猪靥、羊靥各10枚。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每次1-2丸,临卧噙化。

本方有清热化痰、散结消瘿的功效,主治瘿瘤。瘿瘤即现代医学所说的甲状腺肿,瘿瘤既有良性的甲状腺肿,也有恶性的甲状腺肿瘤。

本方中比较少见的药为猪靥和羊靥,靥实际上为动物的甲状腺组织,猪靥即猪的甲状腺体,羊靥即羊的甲状腺体。这说明早在金元时期,我国古代医家就已经发现猪和羊的甲状腺组织入药,对人的甲状腺结节有治疗作用。

猪靥又叫猪气子,《本草纲目》记载:“治项下瘿气,瓦焙研末,每夜酒服一钱”,“项下瘿气”即甲状腺肿。中医还有一张方子叫“二靥散”,它也是主要用猪和羊的甲状腺体组成的治疗甲状腺肿瘤或结节的方剂。但该方剂中要用的麝香和珍珠较为名贵,且麝香现在多不易买到,故不推荐使用。

海带、海藻、海蛤、昆布等均为海产品,富含碘,古代治疗缺碘所致的甲状腺肿大主要就用这些海产品。中医认为海带、海藻、海蛤、昆布有软坚散结作用,这些海产品不但对缺碘引起的甲状腺肿大有一定的效果,也还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但方剂中碘含量过高,对甲亢患者很不好,所以甲亢所引起的各种甲状腺问题,不能用这样的方剂治疗。

泽泻利水消肿,连翘清热消肿。本方加泽泻和连翘,是因为中医认为甲状腺肿会伴随有湿热之毒,所以要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同时利湿消肿,给病邪一条出路。所以这样合用的效果会更好。

一张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方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病变,迁延难愈,治疗很棘手,患者经常饱受胃胀和胃痛之苦。《中国民间疗法》(2004,12(9):45)曾发布过一张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方“黄芪人参汤”。

该方组成如下:黄芪15g,升麻6g,炒党参15g,陈皮6g,麦门冬10g,苍术10g,白术12g,黄柏12g,焦六神曲10g,酒当归10g,炙甘草6g,五味子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每1-2周随访1次,3个月为1个疗程。

用本方治疗6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结果临床疗效显效者36例,占59.0%;有效者21例,占34.4%;无效者4例,占6.6%。总有效率94.4%。胃镜、病理检查结果为:显效者29例,占47.5%;有效者20例,占32.8%;无效者12例,占19.7%。总有效率80.3%。

本方是将补中益气汤(由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甘草、当归组成)去柴胡,合并生脉散(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和二妙丸(由苍术、黄柏组成)后加味焦六神曲组合而成。补中益气汤有健脾益气作用;生脉散益气生津、滋阴润燥;二妙丸是治疗湿热的代表方;焦六神曲辅助消化。这样的组方思路对萎缩性胃炎引起的脾虚、津枯、湿热等证有全面的兼顾,所以很对症。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胃粘膜上皮遭受反复侵害形成,患者胃部固有腺体出现萎缩,伴有或不伴有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病变,约有1%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能会发生癌变。如果患者同时伴随有嗜好腌制食品、熬夜、饮酒、吸烟等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癌变的概率会更大。

我国是胃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和地区之一,这与我国的共餐文化导致我国居民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有关,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共用餐具传播,所以我们应该提倡分餐制。感染幽门螺杆菌早期,可以用四联疗法根治。但随着幽门螺杆菌的不断进化,四联疗法根治率也不如以前那么高了。

大多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少部分患者会有胃胀、胃痛、泛酸、烧心等不良反应。萎缩性胃炎在中医属“胃胀”、“胃痛”、“胃反”等病,治疗宜以健脾为主。但胃病迁延日久,会导致胃阴枯竭并滋生湿热,所以又要兼顾滋阴养胃和清热利湿。

根据笔者的经验,在用本方时,尚可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加减。胃阴枯竭见口干舌燥者,尚需加味石斛、天冬、绞股蓝等滋阴润燥;泛酸烧心者,可合并乌及散(乌贼骨10g,白及6g)同用,乌贼骨可制酸,白及能修复胃粘膜;血瘀胃痛者,可合并丹参饮(丹参15g,檀香3g,砂仁3g)同用,痛甚者可加用中成药元胡止痛片;腹胀、消化不良者,可酌加炒麦芽、焦山楂;嗳气打嗝者,可加柿蒂、丁香、旋复花、代赭石、竹茹等;腹胀甚者,可加厚朴、法半夏、木香等;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酌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黄连。

李东垣的“枳实消痞丸”治疗消化道疾病的功效

李东垣是我国金元四大家之一,他的许多方剂都卓有疗效。本文要介绍的是他的经验方“枳实消痞丸”,该方收录在《兰室秘藏》中。其组成为:干生姜、炙甘草、麦芽曲、白茯苓、白术各2钱(6g),半夏曲、人参各3钱(9g),厚朴4钱(12g),枳实、黄连各5钱(15g)。以上各药,共碾成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饭后温水送服。

本方主要功效为消积导滞,清热化湿,主治湿热积滞内阻、胸满腹痛、消化不良、大便泄泻,或下痢脓血、里急后重,也常用于治疗儿童厌食症、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胃癌癌前病变、糖尿病胃轻瘫等。枳实消痞丸的适应症较为广泛,疗效显著,所以历代都有成药出售,现代亦有多家药厂生产本方的中成药,可以在线下或网上药店买到。

枳实消痞丸是李东垣将其老师张元素的枳术丸(由枳实、白术组成)与张仲景的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连、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大枣组成)组合后加味而成的一张方剂,这种组合方的疗效较单一处方更好,适应症也更广泛。

方中的黄连、枳实用量最大,为君药。从黄连中提炼出的黄连素(盐酸小檗碱片的成分)是现代治疗胃肠炎的常用药,枳实有显著的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厚朴亦能促进胃肠蠕动和排空。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为中医健脾名方四君子汤的成分,是历代治疗脾虚消化不良的经典药对。再加半夏曲、麦芽曲、生姜助消化。这么组合,对消化道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有很好的功效。

本方不但可以治疗胃炎、肠炎,也可以治疗慢性肝炎(乙肝或丙肝)、肝硬化和胆囊炎等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腹胀腹痛、大便溏泄,本方还对痢疾杆菌所致的痢疾有治疗作用。消化道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为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枳实消痞丸作为一种专治消化不良的名方,自金元时期由李东垣创建以来,屡被临床医生所用,长久不衰。

表里双解、泻热通下的“防风通圣散”

防风通圣散出自《宣明论方》,在《伤寒标本》中,它又有一个名字叫“通圣散”。防风通圣散组成为:防风、川芎、当归、白芍、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各5钱(15g),石膏、黄芩、桔梗各1两(30g),滑石3两(90g),甘草2两(60g),荆芥、白术、栀子各2钱5分(7.5g)。

用时将以上药共制成粗末,每次取2钱,用水一碗(约300ml),加生姜3片,煎至六分碗(约180ml),去滓。温服,每日2次。

不过防风通圣散是一张经典名方,效果显著,有许多药厂将其生产为丸剂。防风通圣丸属于OTC用药和医保用药,大多数医院和药店都有出售,丸剂比散剂更方便服用,所以现代患者基本都服丸剂。

按照传统中医理论,防风通圣散是一张经典的表里双解的处方,既可解表邪,又可清里热。方中的防风、荆芥、麻黄、薄荷叶、连翘等均为解表药,石膏、黄芩、栀子、甘草又都有清热作用,大黄、芒硝为泻下药,滑石利尿,川芎、当归、白芍活血补血,白术健脾。

所以这张方子的作用非常综合,它是治疗风热壅盛,表里三焦俱实引起的身热烦躁、头痛昏眩、口苦而渴、咽喉不利、胸膈痞闷、腹部胀痛、谵妄惊狂、手足抽搐、大便秘结、小便短赤,以及小儿诸疳积热、丹毒斑疹、风肿火眼、舌苔黄腻、脉洪数或弦滑的代表方剂。

现代多以防风通圣丸治疗急性呼吸道疾病所致的发热、便秘、身痛、荨麻疹、玫瑰糠疹、结膜炎、麦粒肿等,也可以之治疗癌热、癌痛兼见大便秘结、尿黄、汗多、口干等症状者。防风通圣丸还能降糖、降脂、降压,所以现代也常以之治疗高脂血症、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一些慢性的呼吸道疾病如气管炎、哮喘、鼻窦炎等急性发作时见上述症状者,亦宜用防风通圣丸治疗。

防风通圣丸所治疗的疾病属于中医所说的“温病”,中医认为治疗温病时,要为温邪开一条出路,所以多需要采用发汗、利尿、泻下等方法,多数方剂只采用以上三种方法中的一种,但防风通圣丸则三种并用,表里双解。

中医界历来有一句话:“温病下不嫌早,伤寒下不嫌迟”,伤寒类疾病在表邪未解时,不宜用利尿和泻下药,否则病情会加重。那么如何区别温病和伤寒呢?要点在于是否有壮热口渴、尿黄便秘等症状,伤寒患者发热时不口干口渴、小便清、也不便秘。温病略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风热感冒,伤寒略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风寒感冒,其临床表现不大一样,所以用药有区别。伤寒没有得到较好的治疗,风寒化热,又能转化为温病。用药时要注意甄别患者的临床症状,选用最适宜的药物。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防风通圣丸也是一种可以治疗多种现代高发病(高脂血症、高血压、肥胖、心律失常)的中成药,防风通圣丸能显著减轻肥胖小鼠体重和腹膜后白色脂肪重量,增加棕色脂肪组织中线立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和产热指标二磷酸鸟苷结合能,能活化棕色脂肪。同时,它还能调节血脂、抗动脉硬化,减轻血管平滑肌的缺血、坏死和弹性纤维的断裂等病理变化,抑制血管功能及组织的障碍。防风通圣丸也能降低心率和血压,对血压高、心动过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但防风通圣丸有致泻作用,素来脾虚便溏的患者用之宜谨慎。大黄中所含的大黄醌对肠道也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它既可通便,久用又会导致习惯性便秘,所以长期便秘(尤其是老年性便秘者)应慎用含有大黄的防风通圣丸。防风通圣丸中所含的滑石吸入人体后,也会有致癌的风险。所以久用本方也会有一定的风险,患者只宜把本方作为一种暂时性用药,不宜长久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