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中医内科

喉源性咳嗽的中医治疗验方6则

喉源性咳嗽是以阵发性咽喉奇痒、干咳连连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是临床多发病。80年代初我国著名的耳鼻喉科老中医干祖望在《中医喉科学》中首先提出了这一病名,并对这一疾病的特征做了详细的描述。本病常见表现为咽痒如有蚂蚁在里爬行、有异物痰阻咽喉不适感,会经常出现阵发性咳嗽。咽痒为主要症状,且咽痒呈阵发性,多干咳无痰。不痒不咳,患者经常需要轻咳几声清清嗓子,以减轻咽痒。此类患者咳的起点在声门以上,咳嗽呈阵发性,严重时咳嗽呈痉挛状,咳嗽后可吐出少量白黏痰。这种咳嗽与笔者之前撰文介绍过的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虽同为常见的慢性咳嗽,但二者病因不同。

现代医学生物学研究表明,这一疾病可能与患者支气管细胞表面转运氯离子的载体蛋白的功能发生异常,导致患者上呼吸道中黏液增多所致。病程较长的患者咽黏膜会表现慢性充血的状态,咽反射敏感,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

根据不同学者的治疗经验,本病中医治疗可用如下验方:

1.止嗽散合射干麻黄汤加减(林拥军经验方)

紫菀6g,百部6g,荆芥6g,桔梗3g,陈皮3g,白前6g,射干6g,炙麻黄3g,细辛3g,款冬花6g,防风6g,桑叶9g,杏仁3g,牛蒡子6g,薄荷3g(后下),菊花3g(后下)。

适应症:肺气失宣所致的咽喉不利,患者发病突然,咽痒如蚁行,得饮可缓,咳嗽时间较长可致声音嘶哑,检查见咽喉无特殊改变或轻度充血,声带无改变或轻度充血,脉浮,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证属风寒犯肺者,治以疏风宣肺,利咽止嗽。

本方为止嗽散(由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组成)与射干麻黄汤(由射干、麻黄、细辛、干姜、半夏、紫苑、百部、五味子、大枣组成)合方加减而成,其中又含有桑杏汤的方意,这三张方子均为历史上较为有名的治疗咳嗽的方剂。慢性喉源性咳嗽最初多由风寒引起,到后期就寒热夹杂,治疗较为复杂,需要寒热并用,所以本方中既有祛除风寒的麻黄、细辛等,又有祛除风热的桑叶、牛蒡、薄荷等,但重点还在对症止咳上。

本方可熬膏用,以10-20倍的量煎药,收汁后加入白蜜收膏,膏稠如川贝枇杷膏即可,用时取10-20ml,直接吞服或以温水化服。

此外,此类喉源性咳嗽的患者多容易在受寒、受热、受风、劳累等情况下复发,平时应注意保暖和保证充足睡眠,季节转换时应注意预防。

2. 肃肺利咽汤(方源《辽宁中医杂志》2016年,43(8))

蝉蜕6g,僵蚕6g,荆芥5g,薄荷(后下)3g,杏仁6g,桔梗3g,浙贝母8g,甘草3g。风热重者,加金银花、连翘;风寒重者,加紫苏叶、防风;咳声嘶哑者,加木蝴蝶;咽痛明显者,加马勃;咽痒明显者,加百部;咽干咽燥者,加沙参、天花粉;咽部充血者,加桃仁、赤芍;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明显者,加丹参;咳痰色黄者,加黄芩;气郁血瘀者,加郁金;肝肾两虚,络闭血瘀者,加土牛膝;肺卫气虚,卫外不固者,加黄芪、白术。

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朱明馨等用上方加减治疗30例风邪犯肺喉源性咳嗽患儿,治愈4例,显效11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93.9%。

本方属儿科用方,为治疗儿科常见的喉源性咳嗽的方剂,故用量较轻。儿科喉源性咳嗽往往迁延不愈,动辄复发。但随着小儿成长发育,最后有可能自行痊愈。家长除在患儿咳嗽发作期寻求治疗外,平时也要注意照顾好患儿的衣食住行,确保患儿能够得到充足睡眠,寒热适宜。

3.蝉僵止咳汤(方源:《时珍国医国药》2000,11(4):332))

蝉蜕10g,僵蚕10g,百部15g,紫菀15g,杏仁10g,桔梗6g,橘红4g,白前6g,法半夏6g,贝母10g,甘草4g。随症加减:痰黄粘稠者,加芦根15g,黄芩10g,瓜蒌皮10g;咳而吐者,加炙枇杷叶10g,旋复花10g;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者,加北沙参10g,麦冬10g;咽喉黏膜充血而痛者,加金银花10g,玄参10g,射干10g。

每日1剂,水煎服,5日为1疗程。颜冬明等用上方加减治疗112例喉源性咳嗽患者,痊愈78例,显效2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4.6%。

本方中的蝉蜕和僵蚕为中医名方升降散中的两味药,都是动物药。蝉蜕有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明目退翳、解痉的作用;僵蚕有化痰散结和息风止痉的作用。二者经常被历代医生合用治疗痉挛性咳嗽,有直接以此二者粉碎制成散剂服用治疗痉挛性咳嗽者。百部、紫菀、杏仁、桔梗、橘红、白前、法半夏、贝母、甘草均为中医常见的化痰止咳药,属类药合用。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的兼见症不同,再加用不同有针对性药物,的确为一种不错的组方思路。

4.止嗽散加减(方源《辽宁中医杂志》2004年,31(10):842-843)

紫菀12g,百部10g,桔梗10g,白前10g,陈皮6g,荆芥12g,甘草6g。随症加减:声嘶者,加木蝴蝶、咸竹蜂;咽痒甚者,加防风、僵蚕;咽喉肿痛者,加牛蒡子、岗梅根;咽干者,加沙参、胖大海;鼻塞流涕者,加苍耳子、辛夷花。

上药加水300ml浸泡20分钟,煎15分钟,取汁150ml,每日1剂,分2次饭后服。陈雪梅等用上方治疗39例喉源性咳嗽患者,治愈3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4%。

本方与第一方颇有相似之处,是在止嗽散(由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组成)的基础上加减而成的,但本方所治的对象与第一方不尽相同。本方更适合风寒证者,因为本方偏于祛风散寒,兼祛痰止咳。

5.宣肺利咽止咳方加减(出处《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2):241-242)

麻黄6g,射干10g,蝉蜕8g,桑叶12g,杏仁10g,紫菀12g,桔梗12g,枇杷叶15g,百部15g。随症加减:咽干咽燥明显者,加木蝴蝶、玄参;肺阴虚者,加沙参、麦冬;久咳肺气不足者加人参、麦冬、五味子;咳甚面红,或胸胁胀痛者,加海蛤壳、钩藤、青黛。

每日1剂,水煎服,分2-3次饭温服。另同时口服酮替芬片1毫克,每日2次。唐晓波等用上方加减治疗60例喉源性咳嗽患者,结果痊愈35例,显效22例,总有效率为95%。

这是一种中西医并用的方案,具有更好的对症支持治疗效果。

6.久嗽一服饮(出处:《中医杂志》1998,39(2):82)

紫菀15g,款冬花20g,北杏仁12g,法半夏12g,紫苏叶10g,阿胶10g,乌梅10g,谷芽10g,百部12g,甘草5g,生姜10g。随症加减:咽干痰黄黏稠者,加麦冬12g,黄芩12g,川贝母10g;咽痒甚者,加射干12g,蝉蜕10g;咽喉充血疼痛者,去生姜,加板蓝根15g,牛蒡子10g;口淡,咳嗽欲呕吐者,生姜加至15g。李景昌用上方加减治疗138李喉源性咳嗽患者,结果治愈89例,好转3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92%。

以上方剂,用药大同小异。喉源性咳嗽的治疗,主要还是以对症治疗为主,实际此病容易反复发作,难以根治,治疗均只是阶段性起作用。因为其根源可能与基因有关,某些基因导致患者支气管细胞表面转运氯离子的载体蛋白的功能发生,这通常是难以逆转的。笔者在临床中见过不少存在慢性喉源性咳嗽家族性发病史者,此病或存在遗传因素。

另据笔者观察,此病医养结合,疗效更好。只要保证了足够的休息时间,可有效的延长患者复发间隔期。一般此类患者咳嗽发作时,小睡一会儿可自行减轻,咳嗽严重时,每晚保证8小时以上的睡眠,咳嗽会显著减轻。连续如此作息一段时间后,咳嗽甚至会彻底消失一段时间。但以后遇劳累和天气变化,还是容易再次复发。所以患者应长期坚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在气候不好的季节尤其如此。

此外,笔者亦曾尝试过用艾灸和热敷膏肓穴与肺俞穴治疗此病,均有一定的效果,所以不一定要全靠内服药。此病病程长,有可能为终生性,患者在治疗此病时,应降低预期,学会与疾病共存。此类疾病多不致癌,不至于影响生命,不能痊愈亦不足为患,患者无需有过大的心理负担。

当归芍药散的古今用法

当归芍药散出自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组成为:当归三两(9g),芍药一斤(48g),茯苓四两(12g),白术四两(12g),泽泻半斤(24g),川芎半斤(一作三两)(10g)。《金匮要略》中记载的本方的用途主要为治疗妇人妊娠或经期,腹中拘急,绵绵作痛,头晕心悸,或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舌质淡、苔白腻者。此方所标注的现代用量为煎服时饮片用量,芍药一般用白芍,血瘀重,舌黯紫者用赤芍,白术用炒白术。

按照传统中医理论,当归芍药散有活血、补血、健脾、利水的功效,对血瘀、血虚、脾虚、湿盛证有治疗的作用。本方中的当归、芍药、川芎为四物汤中的三味药,四物汤是活血补血的代表方剂;茯苓和白术是四君子汤中的两味药,二者皆有健脾利水作用,加泽泻后,健脾利水的作用更为显著。所以本方可用于血瘀型的水肿病,对妊娠期水肿、下肢水肿等常见的水肿病有较好的疗效。以本方加味车前草、益母草、旱莲草,对肾病所致的下肢水肿有一定的疗效。

现代研究发现本方的功效不止于此,当归芍药散除了可以治疗妇科常见的痛经、胎位不正、输卵管积水、黄褐斑等,还可以用来治疗血管性头痛。本方对脑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头痛心烦、急躁易怒、抑郁善忘等有缓解作用,而且本方对肾源性高血压也有治疗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本方可抗老年痴呆,增加实验小鼠脑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浓度,恢复老化初期实验大鼠脑内乙酰胆碱和儿茶酚胺类神经细胞及与之共存的受体的功能。尤其是当方中的当归与白芍的比例为1:1.34时,本方能明显的改善小鼠被动回避障碍,并能改善小鼠空间辨识障碍,有显著的益智功能。本方与钩藤天麻饮合用,对大脑衰退引起的头痛、痴呆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也能抗抑郁。

当归芍药散对老年患者的作用还体现在它有较好的抗氧化和延缓衰老作用,老年小鼠灌服当归芍药散水煎液后,基底前脑、心肌、卵巢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提高,基底前脑、心肌组织的丙二醛含量降低,提示可减轻衰老机体自由基损害。

当归芍药散还有调节血脂的功能,能降低高脂血症家兔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等,同时升高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抑制脂质在肝脏的沉积,抗肝脏纤维化,改善血流变,降低血液黏度与红细胞的聚集性。当归芍药散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和下肢动脉血栓引起的下肢疼痛也有一定的作用。

当归芍药散也是中药中调节雌孕激素的一张很好的方子,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本方能影响下丘脑-垂体-生殖器(卵巢)轴和子宫平滑肌收缩功能,能诱发小鼠排卵,活化卵巢功能,刺激卵巢分泌雌激素并引起子宫雌激素受体的增加。本方对因黄体酮和雌二醇不足引起的妇女闭经病有治疗作用。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本方与鳖甲软肝片、鳖甲煎丸等合用,对脂肪肝、肝癌与肝硬化腹水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台湾和日本等地有当归芍药散成药出售,服用成药比服用汤方更便利,而且在古代,当归芍药散就是作为散剂服用,而非像现在一样的煎汤内服。

治疗胃咳(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咳嗽)的验方6则

在各种各样的慢性咳嗽中,有一种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该病是由胃内容物反流引起的慢性咳嗽。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易被误诊为慢性咽炎性咳嗽、慢性变异性哮喘、鼻后滴流综合征、慢性支气管炎(尤其是其中的嗜酸性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肺气肿等慢性疾病。

本病病程长,早期患者多表现为进食咳嗽或食后咳嗽、咽中有异物感,本病迁延难愈,随着病情发展,逐渐会出现泛酸、烧心、嗳气、胸骨后灼痛等症状,患者也容易产生精神紧张等兼见症状。本病主要靠24小时PH值监测、排除法,以及与患者症状描述相结合的综合性诊断方法进行诊断,基层医院往往不具备这样的诊断条件,所以本病很容易被漏诊或误诊。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在传统中医中有专门的病名——胃咳或脾咳,此外,烧心、胃反、呃逆等中医病名也与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有关。中医认为此病是胃气上逆所致的咳嗽,《素问·咳论》记载:“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此处“长虫出”应灵活理解,中医常将黏稠的涎痰形容为长虫,这是严重的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常见的症状之一。另外,在古代本病也易与蛔虫病并病,所以严重者有时会与中医的“吐蛔病”(呕吐物中有蛔虫)并见。

早期中医多以异功散、乌梅丸等治疗此类疾病,效果因人而异。后逐渐发展出一些治疗胃咳的专用方,兹从各种文献中选六则验方,并略作说明。

验方一:胃咳方(出处:清代《吴鞠通医案》)

组成:半夏三钱(9g),小枳实一钱(3g),陈皮一钱(3g),杏仁二钱(6g),苏梗二钱(6g),生薏苡仁三钱(9g),生姜二钱(6g),茯苓三钱(9g),水煎服,一贴分二次,早晚各一次。

加减法:苦葶苈子一钱半(4.5g),半夏二钱(6g),苏子二钱(6g),去苏梗再服二贴。

功效:行气和胃,去谈止咳。主治胃咳,痰涎壅塞,喘满气短。

本方是清代名医吴鞠通的经验方,本方是在二陈汤的基础上衍生而来,二陈汤为中医燥湿化痰名方。方中陈皮、半夏化痰止咳;杏仁、苏梗降气止咳;茯苓、生薏苡仁健脾利湿,治痰之根源;小枳实消痞散结,去除积滞;生姜温化寒痰,兼健胃止呕。诸药合用,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有标本兼治之效。

验方二:四逆散加味(出处:《中医药导报》2011年17(10))

组成:柴胡10g,瓜蒌10g,法半夏10g,枳实10g,陈皮10g,白芍15g,川贝母10g,甘草5g,枇杷叶15g,五味子10g,砂仁6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次服,早晚各服1次,7天为1个疗程,连服4个疗程。

加减法:食后饱胀加麦芽、神曲;嗳气加郁金、香附;胸骨后灼痛、泛酸加海螵鞘、生地,重用白芍;咳黄脓痰加黄芩、鱼腥草;咽干口燥加麦冬、沙参。

功效:疏肝理气,泄热和胃。主治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本方是在张仲景四逆散的基础上加味而成,四逆散由柴胡、芍药、枳实、甘草等四味药组成,属治疗少阳证的柴胡系列方剂之一,现代方剂学教材将之归类为和解剂,其组方体现的是中医八法中的和法。

四逆散有透解郁热,疏肝理脾的作用,主治阳郁厥逆证,症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亦治肝脾气郁证,症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临床常用于治疗现代医学中的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食道炎等属肝胆气郁,肝胃不和者。

以四逆散为基本方,可以说是在对反流性胃食管疾病进行治本。加瓜蒌、半夏、陈皮化痰止咳,川贝母润肺止咳,枇杷叶清肺降逆止咳,五味子敛阴止咳,砂仁辅助消化。诸药合用,符合标本兼治的原则,所以这种处方思路也很好。

验方三:旋复代赭汤加味(出处《中外医疗》2008年第27(36))

旋复花9g(包煎),党参10g,代赭石15g(布包先煎),炙甘草6g,姜半夏9g,生姜2片,大枣8枚,麻黄9g。

加减法:寒哮症见咳痰清稀色白,呈泡沫状,形寒肢冷,苔薄白或白滑者,酌加细辛、紫菀、款冬花;热哮症见咳嗽痰黄黏稠,排痰不利,舌红,苔黄腻者,酌加黄芩、桑白皮。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

功效:除痰下气,消痞除噫气。主治胃食管反流相关性哮喘。

旋复代赭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由旋复花、代赭石、人参(党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等组成,治胃虚痰阻、气逆不降之证,现代多以此方治疗急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神经性呕吐、幽门梗阻等消化道疾病。本方巧妙的在该方的基础上加了一味止咳平喘的麻黄,使得本方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同时,又兼具止咳平喘的作用。这种精巧的组方思路,可圈可点,值得学习。

验方四:降逆和胃止咳汤(出处:《湖北中医杂志》2001年23(9))

法半夏12g,枳壳12g,厚朴12g,槟榔12g,百部12g,陈皮9g,黄连6g,吴茱萸6g,莱菔子15g,煅瓦楞子45g,白芨60g,矮地茶24g。

加减:胃脘部畏冷者去黄连加高良姜;气虚者去黄连加黄芪、白术;血瘀者加丹参、延胡索;烦热重用黄连,去吴茱萸,加延胡索、川楝子。

上药先用冷水浸泡2小时,再煎煮。煎开后用文火煮20分钟,煎煮3次,取汁750ml。分3次于进食前半小时服用。

功效:降逆和胃,行气导滞。主治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本方是在左金丸和半夏厚朴汤的合方的基础上加减而成的,左金丸由黄连与吴茱萸组成,左金丸有泻火、疏肝、和胃、止痛的作用,主治肝火犯胃,脘胁疼痛,口苦嘈杂,呕吐酸水,不喜热饮。半夏厚朴汤由半夏、厚朴、茯苓、苏叶、生姜组成,有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作用,主治梅核气、咽中异物感等中医疾病,此类疾病实则多为反流性疾病。

本方在二方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减,加了修复消化道黏膜的白芨。但据笔者的实践经验,白芨用量60克时,极易诱发血栓类疾病,既往有心脏病、脑血管病、动脉血栓性疾病病史者使用本方时尤其要注意。本方实际上又含有乌芨散的组方思路,只不过乌芨散用的是乌贼骨和白芨,本方则用煅瓦楞子与白芨配伍,煅瓦楞子和乌贼骨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能中和胃酸,白芨修复胃粘膜,对胃酸过多的胃食管疾病有根治之效。

本方中的槟榔、枳壳、莱菔子理气降逆,是对症支持治疗的辅佐用药,其余百部、矮地茶等药,则有针对性的止咳平喘作用。

所以从本方的组方思路来看,本方也是采取了类方类药合用的思路,将多种方剂和药物组合成复方,标本兼治。

验方五:枳桔六君子汤(出处《山西中医》2009年第30期(12))

组成:炒麦芽30g,党参15g,浙贝母15g,乌贼骨15g,枳壳10g,陈皮10g,白术10g,茯苓10g,半夏9g,生甘草6g。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一次,7天为1疗程。治疗期间建议合理膳食结构,多吃蔬菜,主食以谷物类为主,少吃面食。

加减:咽干者加天花粉、草石斛;呕吐者加芦根、姜汁、炙枇杷叶。

功效:健脾理气,兼顾宣肺。主治: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六君子汤由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组成,有益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主治脾虚所致的痰湿证。本方在六君子汤的基础上加味制酸止痛的乌贼骨以中和胃酸,加味浙贝母止咳平喘,加味枳壳理气降逆,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也有标本兼治的作用。

验方六:保和丸合三子养亲汤(出处《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32(4))

组成:焦山楂30g,炒六神曲10g,制半夏10g,茯苓10g,陈皮5g,连翘5g,炒麦芽5g,紫苏子12g,白芥子10g,莱菔子9g。每日1剂,用500ml水,煎至300ml,分3次服。

加减:嗳气、呕逆较甚,加旋复花、代赭石;肺阴虚者加用沙参、天花粉;肺脾气虚者加用黄芪、茯苓、白术;气虚痰瘀者加用桃仁、乌梢蛇;脾肾阳虚正加用山萸肉、淫羊藿。

功效:和胃降逆,肃降止咳。主治: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保和丸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的名方,保和丸由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陈皮、莱菔子等组成,有消食、导滞、和胃的功效,主治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三子养亲汤由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组成,有温肺化痰、降逆止咳的功效。这两张方子合方,可以对症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消化道症状和咳嗽症状。

以上组方思路均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施治精神,部分方剂还兼顾了辨病施治。不同的组方思路,殊途同归,都能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合用类方类药,可以降低毒副作用,并提高疗效

中医开处方可不可以像做数学题一样,对同类方剂和药物就像合并同类项一样聚合在一起使用呢?答案是可以的。

自古至今,许多中医界的临床大家都在这样操作。只是每个医生的叫法不一样,比如刘渡舟管这叫古今接轨,焦树德则管这叫“合方”,如果我们翻阅临床医家的医案,我们会在医生们的处方中,找到大量的将多张功效相似或互补的名方合并在一张处方中使用的案例。甚至历史上一些经典名方,其自身就是合并使用其他体量较小的经典名方形成的。

合用类方类药,最大的作用是降低毒副作用,并提高疗效。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传统中医认为蜈蚣和全蝎都有止痉作用,所以止痉散这张方子就将蜈蚣和全蝎等量并用。张廷模教授提到,一些研究表明,0.5克的蜈蚣和0.5克的全蝎合用,其止痉的效果大于5克的蜈蚣或者5克的全蝎,而5克的蜈蚣或5克的全蝎的毒性又大于0.5克的蜈蚣加上0.5克的全蝎。所以这种合用就既起到了降低毒副作用,又提高疗效的作用。

我们可不可以将类药合用推广到类方合用呢?答案还是肯定的。比如,柴胡桂枝汤和荆防败毒散的功效很相似,我们将一份的柴胡桂枝汤和一份的荆防败毒散合并使用,其功效比单独用5-10分的柴胡桂枝汤或荆防败毒散更显著,而副作用则小很多。

笔者有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在新冠肆虐期间,笔者曾将柴胡桂枝汤和荆防败毒散、平胃丸、泻白散等合方使用,组合成柴桂解毒汤和柴桂解毒丸方剂(笔者以前的文章有几篇专门介绍过该组方),其疗效真可谓立竿见影。笔者以之治疗过许多普通的新冠患者,也以之抢救过多例新冠重症患者,临床疗效令人满意。

当然,笔者所创的柴桂解毒丸和柴桂解毒汤的方剂比上述简单的将类方和类药合并使用的思路要复杂一点,但也仅仅只是在此基础上,更进了一步而已。

柴胡桂枝汤和荆防败毒散的适应症主要是身体疼痛、恶寒、恶心等,但新冠的症状较此复杂,新冠患者还有嗅觉、味觉丧失,厌食、腹胀、皮肤过敏、咳嗽、胸腔积液等,所以笔者在组方时,将新冠的适应症分解成柴胡桂枝汤/荆防败毒散适应症、平胃丸适应症、泻白散适应症等几种适应症,然后将以上几种适应症对应的经典名方合并使用,故能对新冠发挥较好的疗效。这个方剂在新冠期间被笔者作为一种通方使用,治疗各种各样的新冠和新冠后遗症患者,大多数患者反馈效果很好。

这就是一种稍微复杂一点的合用类方类药的思路,但其实也不过是临床经验多了后,熟能生巧的操作而已。笔者的一个学生去年考上北京中医药大学,上大学后来见过笔者一次,当时她问我,学中医的核心是什么,我告诉她中医的核心是方证和药证——当然,这话不是我的原创,我最早是从胡希恕教授的著作中看到的,胡希恕教授说方证是辨证施治的最尖端。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疗效,中医的疗效又靠什么来保证呢?我想中医界最不具有争议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辨证论治或曰辨证施治。辨证施治的核心又是什么?其核心就是方证或药证,什么是方证或药证?通俗来讲,就是一个方剂或一种药物的适应症——这个方子或这种药能解决什么问题。

这些问题其实是可以具体化为患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的,比如桂枝汤的适应症是“自汗出、恶寒、身热、脉浮缓”等,葛根汤的一个鲜明的适应症是“项背强几几”(肩膀、背部僵硬不适),苏连饮的适应症是上吐下泻。如果我们记住了许多方证和药证,临床应用时就能迅速地找到对应的方剂。用对应的方剂治疗疾病,患者的症状迅速缓解,患者对医生就有了信心。

记忆方证和药证的难度比学阴阳五行这一套大多了,一个聪明的孩子遇到一个好老师,1-7天内可以把阴阳五行这套江湖切口式的东西学会,如果他口才再好点,出去能讲得头头是道。但是他这样学完了,会不会治病呢?我敢保证,他对治病基本上一窍不通。

要想成为临床疗效卓著的中医师,就要下苦功学习方剂和药物的适应证,并不断复习自己所学习的这些知识,即便无法背诵,也要形成条件反射式的记忆。当一个患者向我们描述他的症状和痛苦,我们观察患者的外在体征时,我们的脑子要能够马上浮现出一张或多张与其症状和体征对应的方剂来。如果我们具备这样的基础,我们临床治病的能力就能起码达到合格水平。

再往前进一步,我们要有分析患者的病情,拆分患者的症状,组合同类方剂的能力。我既不排斥小经方治病的思路,也一直在探索大复方治病的思路,从这二者中都获益匪浅。简单疾病用经典的小名方治疗可以立竿见影,复杂的难治性疾病用大复方治疗,也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一张合理的大复方绝不是简单的堆砌药味,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多张被很多人证实确有某种疗效的方剂合并在一起,组合成一张秩序井然的大处方。这样的大处方用药剂量小,但疗效却非常出色。

我在用柴桂解毒丸治疗新冠和风寒型或肠胃型感冒时,单次总用药量不过几克的丸药,具体到其中的一种药的用量不过零点零几克,但往往一顿药就能退烧或让患者疾病痊愈。无需动辄将柴胡用到几十克上百克,这种用药方法就安全多了,疗效也提高了,非但如此,治疗成本也下降了。这样的尝试有何不好?

学习方剂和中药基本成了我十余年来每日的必修课,我学中医的重点是学习方剂、药物,同时阅读医案,看其他医生如何处方治病,理解其组方思路。这是一种非常务实的学习方法,我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现在确实具备了条件反射式的记忆。经常是患者在描述症状,我的脑海里已经出现了相对应的缓解其症状的方剂,我以我能想到的多个方剂组合而成一个处方,可以解决患者的部分或全部问题。

当然,有些患者已经到了灯枯油尽之际,属于不治之症的终末期,临床经验丰富者对这种患者也是能迅速辨识出来的。此时,我们应避免使用药物加重或延长患者的痛苦,做好患者家属的安抚工作。

对历朝历代的知名医生所创制的经典名方,我们要有一种敬畏的态度,不可以藐视。因为他们之所以能成名,而且不随时间褪色,说明他们创制的方剂确实在临床中被反复验证有效过。医学是经验科学,历经无数人验证的方剂,其疗效是肯定的,我们应尊重并虚心学习,牢记之,在实践中验证之。

一些人自以为是,睥睨天下,或故步自封,以某门派门徒自居,对其他的医生创制的方剂不屑一顾,这种器量很小又傲慢自大的人不适合学医。学医就要博采众长,以济苍生,不拿他人的生命当儿戏,要始终坚持以被前人验证,有效且稳妥的治疗方案为先。这种精神与现代医学中提倡的循证医学的精神是相吻合的。

筑牢基本功,熟记一定量(我个人建议最少要有2000个以上)的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方剂和药物的适应症,临床用药时才不至于无的放矢。组方用药时,思路不但要清晰,而且要合乎逻辑。合并使用类方类药,就是一种清晰且合乎逻辑的组方思路。只要我们在实践中多应用这样的组方思路,多听听患者用药后的反馈,我们就能解决不少疑难杂症,对自己的工作建立起越来越牢固的信心。

我不爱谈近似于空漠的悟性一词,我认为好的医学思想是可以普及的,是能够像白居易的诗歌一样,被大多数人听懂的。一个资质平常的人只要愿意学医,肯吃苦,并且掌握好的学习与组方思路,也是可以成为一个临床疗效还可以的好医生的。如果有一天我到讲台上给学生们上课,我一定会推行自己的这套简单易行,操作性强,人人皆可学习并快速上手的组方思路,而非那些玄乎其玄的理论。

治疗食积化热证的“枳实导滞丸”

枳实导致丸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的一张经验方,该方被收录在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一书中。该方组成为:大黄十两,神曲(炒)、枳实(麦麸炒)各五钱,黄连(酒炒),黄芩(酒炒)、白术(土炒)、茯苓各三钱,泽泻二钱组成。以上药共研为末,制成丸剂,每次服用1-2钱(3-6g)。

本方有泄热通滞,健脾利湿的功效,主治饮食积滞、湿热内阻所致的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大便秘结、痢疾里急后重。也常用于治疗小儿不思乳食,脘腹胀满,口干心烦,腹部体表灼热,手足心热,烦躁易怒,夜卧不宁,小便黄,大便臭秽或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等证。这一系列的问题基本都是因为消化不良或肠胃感染了致病菌导致消化失常引起的。

枳实导滞丸中,大黄的用量最重,是其他药的二十多倍。大黄是中医常用的泻药,其主要作用为导泻,中医认为大黄有泄热的作用,积食或肠胃道感染通常都会引起病人自诉的感觉有内热的症状,如口干、便秘、大便臭或大便频次多但又有便不尽感等,舌诊可见病人舌苔黄厚腻。中医认为这属于阳明腑实证或阳明湿热证,遵循“实则泻之”和“通因通用”的治疗原则,应以攻下的大黄为主组方。

本方用枳实是辅助大黄消胀,再用神曲辅助消化,用黄芩和黄连清热,用白术、茯苓健脾利湿,用泽泻泄热利湿,这样组方就能兼顾患者的各种兼见证。《汤头歌诀》给这个方子编了如下歌诀:“枳实导滞首大黄,芩连曲术茯苓勃,泽泻蒸饼糊丸服,温热积滞力能攘。若还后重兼气滞,木香导滞加槟榔”,枳实导致丸还有加减法,如果气滞明显,就加木香和槟榔。

有许多中成药厂生产枳实导滞丸,这是一种OTC药,患者可以在药店里买到,无需自制。如果不方便服用丸药,也可以按照下方开汤剂服用:生大黄5-30g(后下),枳实3g,焦神曲3g,茯苓2g,白术2g,黄芩2g,黄连2g,泽泻1.5g。

枳实导滞丸可以短期使用,但是不可以长期使用,长期使用可能会造成习惯性便秘。如果患者在服药3-7天后,症状仍有反复,需要继续服药,应找医生另行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