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中医内科

三张以硇砂为主治疗食道癌的古方

我国一直都是食道癌大国,据世卫组织统计,我国是全球食道癌发病率排名第一的国家,这与我国人民根深蒂固的两种饮食习惯有关,一是我们非常喜欢“趁热吃”(吃烫食),二是我们喜欢吃各种腌制食品——萝卜干、腐乳、腊鱼、腊肉、腊鸡、香肠等,这些都是食道癌的致癌病因。

这种饮食习惯由来已久,直到今日仍然很流行。我国古代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也认识到了食道癌这种病,食道癌在中医古籍中被称为“噎膈”(当然古代文献中的噎膈范围比今天的食道癌更广泛,它还包括食道、纵膈的良性病变以及贲门癌等疾病)。

膈为中医内科四大不治之症,清代名医徐灵胎曾说,膈证基本属必死之病,徐灵胎认为能治好的噎膈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噎膈。可见古代中医也认识到了食道癌预后不良的特征。

虽然如此,但从古至今,也不乏在食道癌这种疾病上有较深的研究者,有一些医者创制了一些有效的方剂,能够缓解患者的病情,延长患者的寿命,少数幸运的患者甚至可以被治愈。今遴选三张古方,介绍一下古代中医用硇砂为主治疗噎膈的三张方剂。

其一是《圣济总录》中的“黑金丸”。该方组成为:沉香半两(锉,15g),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15g),木香一分(0.3g),青橘皮一分(汤浸去白,焙,0.3g),干姜一分(炮,0.3g),细墨一分(烧红,醋研,0.3g),京三棱一分(煨,锉,0.3g),蓬莪术一分(煨,锉,0.3g),桂一分(去粗皮,0.3g),大黄半分(锉,0.15g),干漆半分(炒烟出,0.15g),麝香半分(研,0.15g),硇砂一两(研,水飞,30g)。

制法:上一十三味,各捣研为末。将京三棱、蓬莪术、大黄、硇砂四味,用米醋煮烂,研做糊。入众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姜汤送服,不拘时。本方主治食癖聚,一切血结刺痛疾。这里的食癖聚与我们今天所说的食道癌、贲门癌和胃癌很相似,尤其是食道癌。

本方重用硇砂,硇砂亦名紫硇砂,为氯化物类卤砂矿物卤砂(硇砂)的晶体或人工制成品,我国新疆、甘肃、青海等地出产天然硇砂。传统中医很早就意识到硇砂有药用价值,认为其能“消积软坚,化腐生肌,祛痰,利尿”,以其主治癓瘕积聚、噎膈反胃、喉痹肿痛、痈肿、瘰疬、翳障、息肉、赘疣等疾病,硇砂具有一定的腐蚀性,临床上确实可以抑制肿瘤的进展,但是其副作用也不小,有些患者服用后会胃酸过多,大便稀溏,严重者可能会肝肾功能不正常,所以用的时候也要小心。

古人用水飞这种炮制方法,主要是为了去除硇砂这类矿物药中的杂质,硇砂中的一些杂质的副作用更大,严重者可能会致死。水飞是将硇砂溶解在水中,然后渐渐析出,一些有害杂质含量本来就很小,一经溶解,就会留在水中。这样析出的硇砂毒性减弱。但未受过专业训练者可能很难执行水飞这个操作,我国古代的医生其实掌握许多原始的化学方法。

本方用沉香、附子辅助硇砂,可以适度减轻硇砂的副作用,同时对缓解食道癌引起的症状也有一定的作用,中医认为食道癌属气滞,所以需要用降气药。其余药的用量都较轻,三棱、莪术、干漆、麝香等也为现代中医常用的抗癌药,但本方主要以硇砂来缓解病人的症状,所以不宜让其他药喧宾夺主,以免影响药效。

《杨氏家藏方》中有一个方剂硇附饼子和本方有类似之处,该方是将附子一枚,挖出一孔,将研细的硇砂一分往附子里填满,再将附子末把挖孔塞住,用生面作饼包裹附子,包两层,投入火中,慢火煨至附子呈焦黄为度。再去掉面饼,加入木香三钱,丁香三钱,一起研末,做成丸剂服用,每丸重约1.5g,用时细嚼慢咽,一日不分次数,不拘时候的服用。该方也是将硇砂与附子以及一些芳香理气药同用,治疗翻胃吐食、噎膈、呕逆、腹痛等。

古朝鲜医家金礼蒙所著《医方类聚》中也有硇砂丸一方,该方组成为:大附子一分(挖去中心肉,别和后药,杵),硇砂半两(水飞过),丁香半两,青橘皮一分(去白瓤),木香一分,肉豆蔻一分,槟榔三分(生用)。本方制法基本和《杨氏家藏方》中的硇砂丸相似,本方主治五膈气噎闷,或吐逆不下食,这些症状基本都是食道癌或贲门癌的症状。

另外,硇砂与芒硝或玄明粉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制成散剂含服,也能缓解食道癌的相关症状,笔者此前曾经用过这一方法。但硇砂不可久用,使用硇砂时一定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用药反应,如副作用较大,要及时停用,改换其他方案。

治疗痢疾和放射性肠炎的苍术地榆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有一张名为苍术地榆汤的方剂,该方组成为:苍术2两(60g),地榆1两(30g)。上药锉,每次取1两(30g),水煎,去滓。温服,每日2次。本方有健脾燥湿,清热凉血的功效,主治脾经湿热,泄泻痢疾,大便下血。本方另有加减方法:如心下痞,加枳实1钱(3g);小便不利,加茯苓1-2钱(3-6g)。

现代可以用中药饮品直接煎服,用量为:苍术20g,地榆10g,水煎服,用600ml纯净水,煎至300ml,分成2次服用,早晚各一次。如腹胀痞满,加枳实3g,小便不利加茯苓3-6g。

痢疾为夏秋季节常患的一种传染病,是由志贺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由细菌感染导致了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及溃疡,患者会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主要症状,大便为黏液脓血便。传统中医认为痢疾多为外感时邪疫毒,加上内伤饮食不洁所致。其病位在肠,病机为湿热、疫毒、寒湿结于肠腑,气血壅滞,脂膜血络受损,化为脓血,大肠传导失司,发为痢疾。如患者免疫力差,久治不愈,痢疾会发展为休息痢,时发时止,肛门坠胀,总有便意,里急后重。

所以中医治疗痢疾就要燥湿清热,本方中的苍术燥湿,地榆清热凉血止血,组方虽简单,但是对痢疾有较好的对症治疗作用。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苍术和地榆对志贺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苍术有广谱的抑菌作用,而且其抑菌作用很强,中医常以苍术治疗各种瘟疫性疾病。

苍术地榆汤除可治疗痢疾外,亦可治疗其他疾病引起的肠炎便血,如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癌症患者放疗引起的放射性肠炎等,放射性肠炎便血严重,血小板低下者,可在本方基础上加仙鹤草50-100g。慢性病患者可按照此配方制作成丸剂,每日早中晚各三次,每次服用10克丸剂。

活血通淋的“代抵挡丸”

抵挡丸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一张治疗“下焦蓄血证”的方剂,由水蛭、虻虫、桃仁、大黄组成,有攻逐瘀血之功效,主治伤寒有热,下焦蓄血,少腹满,小便自利者。

《医学心悟》中有一张名为“代抵挡丸”的方剂,该方组成为:生地黄、当归、赤芍各1两(30g),川芎、五灵脂各7钱5分(22.5g),大黄(酒蒸)1两5钱(45g)。上药共为细末,砂糖为丸。每次取3钱(9g),开水送服。代抵挡丸有化瘀通淋的功效,主治血淋,瘀血停蓄,茎中刺痛难忍。现可以本方治疗输卵管炎性不孕、创伤性便秘、膀胱结石、膀胱癌等疾病出现血尿症状者。

本方实际上是在四物汤(由生地黄、当归、赤芍、川芎组成)基础上加味而成。四物汤为活血化瘀的代表方剂,在其基础上加味五灵脂,则其活血化瘀、止血止痛之功更强。加大黄,则不但可加强其活血化瘀的功效,还有攻下之作用,为病邪开一条出路。本方是中医的消法与下法相结合的一张方剂。

本方可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血尿,但对膀胱癌等恶性肿瘤引起的血尿,本方的功效较为短暂,使用本方对症治疗时,尚需结合中西医抗癌药物,一起治疗。治疗血尿时,可在本方的基础上加味石韦、仙鹤草、茜草、蒲黄炭、海金沙等药,增强其止血效果。

本方亦可与抵挡丸合用,治疗较为严重的下焦蓄血证。

治疗中风后遗症或化疗后手足麻木的“菖蒲汤”

《圣济总录》中有一张治疗中风后遗症的“菖蒲汤”,该方组成为:菖蒲、远志(去心)、木通、白茯苓、人参、石决明、当归、防风、肉桂各1两(30g),上药为粗末,每次取3钱(9g),用水150ml,生姜3片,大枣1枚,同煎至100ml,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本方有益气养血、补心安神的功效,主治中风偏枯,手足不仁,或筋脉无力,不能自举,心虚多惊。本方也可以缓解癌症患者化疗后出现的手足麻木的副作用。菖蒲汤对神经系统损伤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方中的菖蒲和远志均能改善脑循环,石决明潜阳,人参补虚,茯苓健脾利湿,当归活血通络,防风祛风,肉桂通行十二经,木通利湿祛痰,诸药合用,对修复脑神经损伤,有一定的效果。煎药时加生姜和大枣,可健脾胃。

中医治疗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菖蒲和远志为必须之品。中风和化疗均能损伤脑神经系统,而且造成人体虚弱,所以二者治疗可遵循异病同治的原则,选用同样的方剂。这两种疾病疗程均较长,患者服用本方后有效,可以按照本方配药,制成丸药,每日3次,每次10g,缓缓图治。

 

治嗳气不止的“破郁丹”

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中有一张名为破郁丹的方剂,该方组成为:香附米(醋煮)4两(120g),栀子仁(炒)4两(120g),黄连(姜汁炒)2两(60g),枳实(麦麸炒)2两(60g),槟榔1两(30g),莪术1两(30g),青皮(去瓤)1两(30g),瓜蒌仁1两(30g),苏子1两(30g)。

制法为将以上药共研成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用1两(30g,可以从10克开始,如果有效,不必加量,无效逐渐加量),每日2次,饭后用温开水送服。本方功效为理气清火,化痰消瘀,主治气郁化火,痰瘀内阻,嗳气胸紧,连续嗳气十余声不尽,嗳气后心头略宽,不嗳即紧。

一过性的嗳气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不足为虑,但本方所治疗的嗳气并非一过性的嗳气,而是长期且频繁的嗳气。这种长期且频繁的嗳气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纵膈病变(如纵膈气肿等)、精神紧张、功能性消化不良、吞气症、非特异性过度嗳气等均可引起长期且频繁嗳气的症状。

传统中医认为这种长期且频繁的嗳气是由气郁在胸膈所致,久郁化火,痰瘀互结,故治疗应遵循理气、化瘀、解郁、清热并用的原则,本方的制方思路正是如此。香附、枳实、槟榔、莪术、青皮、苏子均为理气之药,其中香附又有解郁之功,莪术和青皮兼能活血化瘀;栀子仁、黄连清热,瓜蒌仁消痰散结,宽胸解郁。这些药组合起来,能够对症下药,缓解嗳气的症状。

临床中嗳气多为胃炎或反流性食管炎引起,或由其发展而来的。本方所用的黄连,对肠胃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余各药,也均对消化道疾病引起的胃胀、嗳气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故本方中的各药组合起来,的确能对消化道疾病引起的胃胀和嗳气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此外,本方对精神原因引起的嗳气频频,也能起到缓解作用。

本方亦可改为汤剂煎服,成人用量如下:香附子12g,栀子12g,黄连6g,枳实6g,槟榔3g,莪术3g,青皮3g,瓜蒌仁3g,苏子3g。儿童酌减。如患者有烧心和泛酸的症状,尚可加乌贼骨12g,白及6g;不但嗳气,而且呃逆音大,可酌加代赭石12g,旋复花6g;胃寒者,可酌加荜茇12g,高良姜1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