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中医内科

治疗汗出不止的“敛汗丸”

《活人心统》中有一张名为“敛汗丸”的方剂,该方组成为:黄芪1两(30g),煅牡蛎粉1两(30g),肉桂5钱(15g),知母1两(30g,炒),人参5钱(15g),白术1两(30g),芡实100粒。

以上各药,共研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若患者自制丸药,可选直径6mm左右的搓丸板)。每次服用70丸,用浮小麦适量煎汤送服,每日2次。本方有益气固表,敛阴止汗的功效,主治自汗无度,或常出冷汗。

本方可用于治疗多汗症,多汗症的病因不明确,因为汗出过多,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目前中西医均未有明确的治疗多汗症的方案,但自古至今,一直也有医生探索此病的对症治疗方案,本方即为其一。

本方所用的黄芪、白术在另一张治疗多汗症“玉屏风散”中也有用到,这两味药有健脾补气之功,中医认为健脾能固表祛湿,故以健脾补气之品治疗多汗。中医认为自汗无度属浮阳外越,知母与肉桂,一寒一热,肉桂温补肾阳,引火归元,知母滋补肾阴,降雷龙之火,共奏滋阴潜阳之效,有遏汗源之功。人参和芡实助黄芪和白术健脾,牡蛎和浮小麦属敛汗之专用药。诸药合用,可从多角度止汗。

退热清肺止咳的中成药“羚羊清肺丸”

中成药“羚羊清肺丸”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05年版)中的配方制作而成的,配方为:浙贝母40g,桑白皮(蜜炙)25g,天门冬25g,天花粉50g,生地黄50g,玄参50g,石斛100g,桔梗50g,枇杷叶(蜜炙)50g,苦杏仁(炒)25g,金果榄25g,金银花50g,大青叶25g,栀子50g,黄芩25g,板蓝根25g,牡丹皮25g,薄荷25g,甘草15g,熟地黄25g,陈皮30g,羚羊角粉6g。

制药时将以上24味,除羚羊角粉外,其余23味,粉碎成细粉,过筛。再将羚羊角粉与以上23味所制的细粉掺在一起,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40-160g,制成蜜丸,即的。每日口服3次,每次6g。药店里有现成的羚羊清肺丸或羚羊清肺糖浆出售,故一般患者不必自行制药,可购买成药直接服用、

本方有清肺利用、清瘟止嗽之功效,主治肺胃热盛,感受时邪,身热头晕,四肢酸懒,咳嗽痰盛,咽喉肿痛,鼻衄咳血,口干舌燥。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本方有解热、抗炎、化痰、止咳的功效,既适用于由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所致的发烧和咳嗽,也适用于慢性咳嗽属肺胃热盛者。

羚羊清肺丸的组方中有大量的清热解毒和滋阴降火药,也有许多止咳化痰的专用药。方中的金银花、大青叶、栀子、黄芩、板蓝根、牡丹皮、薄荷、羚羊角、玄参、生地黄粉等均有清热降火的功效,对多种可引起呼吸道炎症的病毒和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浙贝母、陈皮、桔梗、枇杷叶、苦杏仁、金果榄、甘草、陈皮等则有祛痰止咳之功效;熟地、天门冬、石斛、天花粉滋阴润燥。这些药物合用,既能清热凉血、滋阴润燥,又能化痰止咳,还可退烧。

但本方以清热化痰为主,患者若无热象,不宜用本方。热证患者舌红脉数,口干舌燥,甚至尿黄尿少,肺热的症状还是易于区分的。

本方不适合孕妇服用。

治消化道疾病所致失眠的“黄连温胆汤”

黄连温胆汤出自清代医生陆子贤的《六因条辨》,该方组成为:黄连2钱(6g),竹茹4钱(12g),枳实2钱(6g),半夏2钱(6g),陈皮2钱(6g),甘草1钱(3g),生姜2钱(6g),茯苓3(9g)。本方是治疗痰火扰心之失眠的效验方,适应症为:失眠心烦,辗转反侧,胃脘胀闷,隐隐作痛,舌苔黄厚腐腻,口气重,脉滑数。此症状常见于各种慢性肠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胃炎、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肠炎、胆囊炎、胃癌、肝癌、胆囊癌等常见病患者多存在此类症状。

本方以黄连与温胆汤相结合,是因为按照中医传统理论,黄连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连中所含的小檗碱(即黄连素)为广谱的抗菌药,对胃炎、肠炎、食管炎、胆囊炎等均有治疗作用。不过黄连苦寒,容易刺激胃,所以在服药的同时,宜以蛋清、牛奶或豆浆等送服以护胃。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此处的胃不和为广义的消化道疾病,慢性消化道疾病的确会引起失眠。

本方除一味黄连外,其余各药组成的即为温胆汤。温胆汤为中医祛痰名方,有理气化痰、和胃利胆的功效,主治胆郁痰扰证。适应症为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临床常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支气管炎、梅尼埃病、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等属胆郁痰扰者。

黄连温胆汤是典型的辨病与辩证相结合的组方,方中尚可加小麦30g,大枣5个,以与甘麦大枣汤相合,增强解郁安神之效,同时亦可更好的保护胃,免受黄连刺激;此外亦可酌加夜交藤、合欢花、酸枣仁、柏子仁等安神助眠药;伴焦虑便秘者,可与二至丸同用;伴泛酸烧心者,可与乌及散(乌贼骨和白及各等份)合用;伴心中懊恼,身燥热者,可与栀子淡豆豉汤(栀子10g,淡豆豉10g)合用。

治疗温病湿热证的“神解散”

“神解散”出自《温病条辨》,是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的一张经验方,该方组成为:白僵蚕(酒炒)1钱(3g),蝉蜕5个,神曲3钱(9g),金银花2钱(6g),生地黄2钱(6g),木通、车前子(炒,研)、黄芩(酒炒)、黄连、黄柏(盐水炒)、桔梗各1钱(3g)。水煎,去滓。入黄酒适量,蜂蜜3匙,和匀冷服,每日3次。

《温病条辨》中说本方“清热透邪,解毒泻火”,主治温病,患者初觉憎寒体重,壮热头痛,四肢无力,遍身酸痛,口苦咽干,胸腹满闷。这是一种复杂的感染后症状,既发烧、乏力、畏寒,又四肢酸痛、身体沉重,还有消化道反应,口苦咽干、胸腹满闷。温病学派认为这种病属于湿热证,是湿和热混合在一起,如油和面混合在一起一样,治疗应清热与利湿并行。

本方中的蝉蜕、金银花、生地、黄芩、黄连、黄柏均为清热解毒、清热凉血类药,主清热泻火;木通、车前子为利水药,主祛湿;湿与热相合,必生痰,僵蚕息风止痉、消痰散结,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脓,二者主祛痰;神曲健胃和中,可缓解胸腹满闷。各药合用,能缓解患者的多种症状。

本方的组方思路借鉴了升降散(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组成)与黄连解毒汤(由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组成)的组方思路,升降散主治三焦火盛、各种不适的大头瘟,黄连解毒汤主治三焦火盛、大热烦躁、上吐下泻,所以本方主要也是治疗三焦火盛证,只是症状偏湿热。这些基本上都属于传染病引起的症状,夏秋季节食物中毒亦可引起的发热、恶心、呕吐、身痛等症状,此类疾病皆可用神解散对症治疗。

《医学入门》中治疗癥瘕刺痛(肝硬化、肝癌等)的“猪肝丸”

《医学入门》中有一张名为“猪肝丸”的偏方,专治癥瘕刺痛。该丸制法如下:取猪肝1具(即1整块),巴豆50粒,将巴豆扎入猪肝内,以醋1升,慢火熬令熟烂,去巴豆,捣烂,入三棱末(即将三棱研成粉末,原书未标注用量,但参照其巴豆的用量,笔者建议三棱的用量不少于200克)为丸,如梧桐子大(直径约七八毫米)。每次服用5丸,用热酒送服,每日3次。

猪肝丸有破气化痰、消积止痛之功,主治一切癥瘕刺痛,数年不愈者。这里的癥瘕刺痛多为现代医学中的肝硬化、肝癌、胃癌、胆管癌等疾病出现腹胀、腹痛、腹部可触及肿硬块状物等症状者。

本方所用的巴豆是最剧烈的泻药,属中医的峻下药,中医认为巴豆有通关开窍,峻下寒积的功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巴豆可“消积滞,止泻痢(中医用巴豆这种泻药治疗痢疾,主要是遵循其“通因通用”的治则)”。巴豆虽然不常用,但是在治疗重大疾病时也会用到它。

巴豆的副作用很大,极少量的巴豆油即可引起皮肤黏膜、口腔黏膜和胃黏膜的烧灼感,过量使用巴豆会引起患者上吐下泻,长期使用巴豆还有致突变、致癌的副作用。故在临床上使用巴豆应小心评估患者的体质状况,严格控制用量和用药周期,取其利而避其害。

本方在用巴豆时,采用了特殊的炮制法,将巴豆扎入猪肝中,再用醋将猪肝煮至烂熟,然后去掉巴豆,将猪肝捣烂。这种炮制方法使得巴豆中的有效成分巴豆油能渗入到猪肝中,去掉巴豆后,可减轻副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炮制猪肝丸时不可以用已经去油的巴豆,而需要用未经炮制的生巴豆。因为去油的巴豆中的巴豆油含量已大幅减少,用去油巴豆达不到治疗效果。

本方中的三棱是一味活血化瘀的中药,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之功,三棱是中医治疗癌症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三棱可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但三棱也可引起出血的副作用。对已经有门静脉高压出血迹象的肝硬化、肝癌、肝脏转移癌患者,要慎用三棱。

本方用猪肝可以达到“以肝补肝”的作用,现代医学也在尝试用活的猪的肝细胞来制作人工肝脏,医治失去正常肝脏功能的患者。除猪肝外,笔者建议可同时取整块的鳖甲1-2个,与猪肝和巴豆同煮后去巴豆,将猪肝和鳖甲共捣烂入药。中医认为鳖甲有软坚散结、滋阴潜阳、退热除蒸的功效,现代医学证实鳖甲能抑制肝脏肿瘤的进展。此方中加入鳖甲,其效果会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