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下肢水肿、腰肌劳损和老年性痹痛的“肾着汤”(甘姜苓术汤)

甘姜苓桂汤出自《金匮要略》,在《千金方》中它又被命名为“肾着汤”。该方由甘草2两(30g),白术2两(30g),干姜4两(60g),茯苓4两(60g)组成,这里的两是汉代的两,每汉两约合现在的15g。用水1升,煮取600ml,分成三等份,每日三次,每次喝一等份。

肾着汤治疗的是中医的“肾着”病,该病的症状为寒湿下侵,身重,腰以下冷重而痛,饮食如故,口不渴,小便自利。本方也可治疗“胞痹”病,症见小便不利,鼻出清涕。还可治疗呕吐腹泻,妇女妊娠期下肢浮肿,或老年人小便失禁,男女遗尿,妇女年久腰冷带下,属脾阳不足而有寒湿者。

肾着汤在临床中最常用于治疗腰肌劳损和老年性关节炎(中医的痹痛证),《金匮要略》中的方剂组方大多简单,几味药即能取得较好的疗效。肾着汤重用干姜和茯苓,是因为该病的主要病因是寒湿,干姜散寒,茯苓祛湿,白术健脾利湿,再加甘草健脾益气,调和诸药,所以本方对脾虚湿盛引起的下肢厥冷和疼痛很对症。患者之所以会有“身重”的感觉,是因为湿气太重,肢体难以舒展。

本方能消下肢水肿,加味汉防己1-2两(15-30g)、车前子1两(15g)和怀牛膝1两(15g)后,消水肿的效果更好。这种加味方可用于治疗老年人下肢水肿或腹水引起的下肢水肿。

本方治疗腰痛和下肢关节炎时可与独活寄生丸、二妙丸(或四妙丸)等合用;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等引起的腰腿痛,则可与桃红四物汤(由桃仁、红花、生地黄、川芎、当归、赤芍组成)合方并加味鸡血藤、薏苡仁、木瓜、地鳖虫等。

清宫治疗咳嗽的御方“疏风止嗽丸”

“疏风止嗽丸”出自《慈溪光绪医方选议》,是晚清皇宫的一张治疗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的御方。该方组成为:苏梗5钱(15g),防风、干葛根、炒枳壳、前胡、桔梗、桑白皮、杏仁、炙半夏、茯苓各3钱,陈皮、川贝母、羌活、黄芩各2钱(6g),甘草1钱(3g)。

制法为将以上药共研成细面,略加炼蜜为丸,丸如绿豆大小。每次服用3钱(9g),温开水送服,每日2次。疏风止嗽丸有疏风解表,止咳化痰的功效,主治外感风寒,咳嗽多痰,咳嗽不爽者;或久咳有痰,表邪未尽者。

本方可以改为汤方,以上用量可以作为成人单日用量,4岁以上儿童减半,4岁以下儿童用三分之一的量。不过因为川贝较贵,用汤方时成本较高吗,所以做成丸药更经济实惠。用丸药时,炙半夏可改为法半夏,因为药店里基本没有炙半夏卖。

此方适用于风寒感冒后,患者出现寒热夹杂症,咳嗽痰多或久咳有痰。之所以推介此方,是因为这个疏风止嗽丸非常适合当下的咳嗽患者。今年入冬以来,呼吸道疾病频发,发病之初,基本均为中医的风寒感冒,但各种病原体夹杂在一起,很难治,很多体质差的成人患者或儿童咳嗽久久难愈。家中若有肺气虚弱,容易咳嗽,且经多种方法治疗难有效果者,可考虑使用此方。

本方虽有疏风解表的作用,但其疏风解表的力度较弱,重点在清肺化痰止咳,所以很适合表邪虽未退但却不严重,患者低热或不发烧,轻微恶寒或不恶寒,以咳嗽痰多为最主要的症状。感冒后期,虽然表有寒,但是里又有热,故本方中疏风散寒和清肺热药并用,很适合寒热夹杂症患者。前胡、桔梗、桑白皮、杏仁、半夏、川贝、黄芩、茯苓皆有清肺化痰止咳之功效,所以本方的重点在止咳。

这张出自清朝御医之手的止咳良方,组方精巧,用药轻平,很值得我们学习。

治疗脑卒中的“大醒风汤”

大醒风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组成为:生天南星8两(240g),生防风4两(120g),生独活、生附子(去皮、脐)、全蝎(微炒)、生甘草各2两(60g)。以上药共为粗末,每次取4钱(12g),加生姜20片,水一大碗(约600ml),煎至八分碗(约480ml),去渣,温服,每日2次,不拘时候。

大醒风汤的功效为祛风化痰,主治中风痰厥,涎潮昏运,手足抽搐,半身不遂,历节痛风,筋脉挛急。这种疾病属于现代医学的脑卒中(脑出血或脑梗),属神经系统疾病。

中医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经验很悠久,其中有颇多的经验可供我们现代人借鉴,用来治疗顽固性的神经系统疾病。

本方中所用的天南星和生附子均有毒,致死量很低,但是本方的剂量小,又经过水煎煮,所以它的副作用是可控的。不过此类药毕竟还是毒性较大,所以患者病情缓解后,应及时减少用量甚至停药。

本方也可以用来治疗脑中风后遗症,或其他的神经系统疾病出现上述症状者。但若患者属于慢性病程,如阿尔兹海默症之类的脑部疾病,则应考虑用副作用较小的天麻、钩藤、远志之类药物治疗,以防慢性蓄积性中毒。

治疗水肿腹胀的“吴茱萸丸”

《医方类聚》中有一张名为“吴茱萸丸”的处方,该方引自于《经验良方》。其组成为:吴茱萸4两(120g),甜葶苈子2两(60g,炒),甘遂1两(30g,水煮)。制药时,将甜葶苈子炒焦,甘遂水煮后,一起焙干,再共研为细末,以炼蜜为赋形剂和黏合剂,制作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药。服用方法为:每次服用10丸,每日三次,可于晨、午、临卧前用米汤送服。

本方有降逆止呕和利水消肿的作用,主治水肿腹胀。此病多由胸腔积液(胸水)或腹腔积液(胸水)引起,严重者尚伴有梗阻。

本方重用吴茱萸,是因为吴茱萸有强效制酸止呕的作用。中医认为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气、温中燥湿的作用,主治脘腹冷痛、厥阴头痛、疝气痛、痛经、脚气肿痛、呕吐吞酸、寒湿泄泻等。本方中吴茱萸的用量最重,是因为水肿腹胀患者,多存在梗阻问题,呕吐是常见的症状。而且吴茱萸还可以减轻甘遂和葶苈子的致泻作用,降低本方的副作用。

葶苈子和甘遂都属于中医的泻下药,其中葶苈子主要是利小便,但同时葶苈子也有轻微致泻的副作用。甘遂则属于峻下药,毒性很大,会致泻,致死量也低,因此需要先水煮一番后,减轻其毒性。葶苈子也有一定的毒性,不过它的毒性比甘遂小,为减轻其毒副作用,也需要将葶苈子炒焦后入药。

这个方子虽然这样组合,但是还是有一定的致泻作用,肠胃虚弱的患者服药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便溏或腹泻的不良反应。但其逐水消肿的效果很好,对大小便均艰难的胸腔积液(胸水)或腹腔积液(腹水)患者,有一定的对症治疗作用。此类患者多为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患者或肝硬化、癌症晚期患者,治疗这类患者时,除了需要采取对症治疗的措施外,还需要对其采取其他的治疗,比如抗感染、抗肿瘤治疗。

治疗私处瘙痒的“私处止痒膏”

前几天,笔者发了一篇名为《用皮肤病血毒丸治疗阴道与肛门瘙痒的经验》的文章,结果有不少读者联系笔者,有咨询用药的,也有介绍他们自己治疗私处瘙痒的经验的。其中一个读者向笔者介绍了一款日本汉方药“私处止痒膏”(在京东和淘宝上可以购买到),说是自己用过,疗效很好,该患者希望笔者撰文介绍一下这种治疗方法。

“私处止痒膏”是日本人根据一张中医治疗肛门、阴道和阴囊等处瘙痒的方剂做成的外用膏药,其主要成分为苦参、蛇床子、独角莲、白鲜皮等,这些均为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的经典药物。日本人所做的药理研究显示,私处止痒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和大肠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私处瘙痒的原因有很多,对症治疗的中药和西药相比,确实更有优势,而且有效范围也更广。

外用药比内服药更安全,皮肤病血毒丸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该药中所含的苍耳子等有毒,对肝肾功能有一定的损害,肝病患者或正在进行其他有伤害肝脏的副作用的治疗的患者应禁用。对这类患者而言,使用外用药比内服药更好。

肛门等私处瘙痒是一种常见病,能导致肛门瘙痒的病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接触,治疗好后,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做好个人卫生工作,避免复发。用药期间应忌辛辣食物、海鲜、牛奶、淡水鱼虾蟹、牛羊肉和油腻烧烤食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