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中医抗癌

一例纤维瘤患者长达23年的中西医治疗纪录

患者张某,女,1986年生,陕西省汉中市人,2001年,患者15岁时,无意间发现右腿肿胀,去当地镇医院检查,被当地基层医生怀疑缺钙。服用了一个暑假的钙片无好转,于是去县医院检查,通过CT检查发现右腹股沟及右侧臀部有无名肿块,当时对右侧臀部做了病理,诊断为纤维瘤。

由于手术时间长,当时只做了腹股沟肿块切除手术,术后伤口感染一年多才好。2002年发现右足食趾又长了一个小肿块,但是后来慢慢自己消失了。

2008年患者发现右足中趾附近又长了一个肿块,并在秋季发现长大了些,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做了全面检查,病理诊断(病理号:200826141)为右髂窝、右臀部、右足时趾纤维瘤病。经过专家会诊,只给予右足中趾肿块切除手术,其他部位临床观察。为了把肿瘤切除干净,手术医生把右足中趾截肢,并对切下来的组织做了病理检测,仍为纤维瘤。

2010年患者右足手术处再度复发,肿瘤沿着刀口,脚底脚背到处长,患者感觉在不经意间肿瘤组织已经浸润整个脚部,找到当年的主治医生,医生建议截肢,但表示截肢也不一定保证不复发。

患者在复发前期身体已经有明显症状,畏寒,进行性消瘦,体重从约90斤迅速下降至70斤。后背有阶段性难受,后背一难受,胃也难受,米水不进。此时患者对继续用西医治疗已经不抱希望了,于是找中医寻求救治。

2010年底患者机缘巧合接触到阳和汤和西黄丸,在服用阳和汤和西黄丸一个星期后就看见疗效,被肿瘤撑的很薄的脚部皮肤看着没那么亮了,有些初起的小红肿块颜色也变淡了,于是坚持服用阳和汤和西黄丸。大概有一年三个月,脚部的肿块变小了很多。

但是由于患者需要回学校考试,住亲戚家熬药不太方便,将近一个月没有服药,且后续服药时所用药材质量存在问题,又出现家庭变故,情绪波动较大,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病情再次反复,出现多发转移,腘窝、脚踝部分都有新长出的小肿块。继续服用阳和汤和西黄丸,不再有效,后续也找过两三个大夫看,但是都没有突破。

2014年接触营养医学,通过饮食调理和服用营养素,大概有四年的时间,身体有好转,不再畏寒,后背难受有很大缓解,但是肿瘤几乎没大的变化,感觉没变大也没变小。

2019年患者病情进展,开始向笔者求助,笔者按照中医大复方多靶点广谱抗癌的思路,先后用药一百多味,后来甚至用药二百多味,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治疗,扶正固本、以毒攻毒、活血化瘀、消痰利水、清热解毒、软坚散结诸多治则并用。患者服药到2022年5月,发现右侧髂窝肿瘤缩小明显。

但是2022年9月份患者右脚难受,笔者加大清热解毒药物的力度,组方中,大多数药物为清热解毒和凉血消肿的中药。服用中药至2024年8月份,患者体重由70多斤,回升至90斤左右,脚部肿块缩小了许多,既往需要穿42码的拖鞋,现可穿38码的。

经历了23年的治疗,此患者最有效的方案最后被证实为中医扶正固本、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以毒攻毒相结合的综合性方案,亦即笔者在《我用中药复方多靶点广谱抗癌的实践经验介绍》(详情见链接)一文中所介绍的中药鸡尾酒抗癌法。

其最后稳定之组方含如下中药:黄芪、西洋参、黄精、薏苡仁、生地、赤芍、牡丹皮、地骨皮、生槐花、连翘、苦参、北豆根、山豆根、黄芩、玄参、浙贝母、川贝母、煅牡蛎、蒲公英根、侧柏炭、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铁树叶、老君须、生山楂、海藻、昆布、栀子、皂角刺、野菊花、天葵子、紫花地丁、金银花、丹参、重楼、乳香、没药、血竭、儿茶、藤黄、三棱、莪术、元胡、花蕊石、全瓜蒌、鹿角霜、太子参、玉竹、绞股蓝、荆芥穗、炒枳壳、夏枯草、大青叶、青黛、板蓝根、三尖杉、喜树果、蜈蚣、全蝎、壁虎、金荞麦、长春花、红豆杉根、茯苓、猪苓、姜黄、炒僵蚕、鳖甲、龟板、墨旱莲、女贞子、天花粉、石上柏、三七、马尾连、白头翁、地榆、虎杖、郁金、五味子、补骨脂、麦门冬、红根草、仙鹤草、小蓟、凤尾草、石见穿、山蛩虫、蟾酥、黑蚂蚁、地龙、白芨、麝香、牛黄、冰片等一百余味中药。药味虽多,但每味药用量不过零点零几克,所以患者服药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肝肾功能正常,生活和工作一切如常。

同期,笔者采取同样方案治疗的一例淋巴瘤患者和一例黑色素瘤多发转移患者,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肿瘤明显缩小,身体状况改善。

从这一患者的治疗经过来看,其前期用阳和汤和西黄丸曾有效果,最近几年用清热解毒类的中药效果最好,可见对她而言,发挥作用的也许不是中医的阴阳寒热辩证思路,而是药物中所含有的抗肿瘤成分所引起的人体生化反应。我们学习中医抗癌,或许可以另外摸索新的出路,不一定要将思维禁锢在传统中医的八纲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的思路上,也可以尝试与现代药理学和现代医学思想相结合,探索新的组方思路。

健脾化痰、解毒散结的“六神全蝎丸”

“六神全蝎丸”出自《洞天奥旨》,该方由全蝎3两(90g,焙干,去足、钩),白术(炒)3两(90g),半夏1两(30g),白芍4两(120g),茯苓4两(120g),炙甘草5钱(15g)组成。

制法为将以上药共为细末,核桃肉捣烂为丸,如绿豆大。每日早晚各服用1钱半。本方有健脾化痰,解毒散结的功效,主治多年瘰疬,百治不愈。瘰疬,是一种多发于颈部的淋巴结肿大性疾病,有可能是淋巴瘤,也有可能是淋巴结核或单纯的淋巴结肿大。

本方中所用的全蝎是钳蝎科钳蝎属动物东亚钳蝎的全体。中医认为全蝎有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主治急慢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中风面瘫、半身不遂、疮疡肿毒、瘰疬结核、偏正头痛、风湿痹痛等。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全蝎有抗惊厥、抗癫痫、镇痛、抗血栓、抗肿瘤的作用,全蝎对小鼠肉瘤S180、艾氏腹水癌、人大肠癌、宫颈癌、肺腺癌等均有抑制作用,且其抑制作用较强,古巴的蓝蝎肽也是从全蝎中提取的抗癌药物。全蝎虽然有一定的毒性,但是在内服时很少有患者中毒。

白术为菊科苍术属植物白术的根茎,中医认为白术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作用,主治脾气虚弱引起的乏力、食少腹胀、泄泻、便秘以及水饮内停导致的小便不利、水肿、痰饮眩晕、寒湿痹、身痛,气虚自汗,胎动不安等。

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白术有促进胃肠蠕动,修复胃溃疡,治疗慢性胃病,保肝利胆的作用,也能提升免疫力,扩张血管、抗氧化、延缓衰老、降血糖的作用。白术还有抗肿瘤作用,对小鼠肉瘤S180,、艾氏腹水癌、淋巴肉瘤腹水型等均有抑制作用,其机制为降低瘤细胞的增值率和瘤组织的侵袭性,提高机体抗肿瘤反应能力及对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等方面。白术还有利尿及抗腹水作用。

半夏为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半夏的块茎。生半夏的毒性很大,使用宜谨慎,本方中的半夏未标准为制半夏,则一般是用生半夏。但我本人建议患者在采用本方时最好用制半夏,因为用生半夏一旦发生致命的毒性反应,难以抢救。

中医认为半夏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主治咳喘痰多,呕吐反胃,脘腹痞满,头痛眩晕,夜卧不安,瘿瘤痰核,痈疽肿毒。

从古至今,半夏都是常用的抗肿瘤药之一,现代药理实验也显示半夏对实验性肿瘤小鼠肝癌HCA、小鼠肉瘤S180和宫颈癌HeLa细胞、髓性白血病等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半夏也有镇吐、催吐、镇咳、祛痰、抗生育和抗早孕、抗心律失常、抗实验性胃溃疡的作用,还能降血脂。

白芍为芍药科芍药属植物芍药及毛果芍药的根。中医认为白芍有养血和营、缓急止痛、敛阴平肝的作用,主治血虚寒热,脘腹疼痛,胁痛,肢体痉挛性疼痛,痛经,月经不调,崩漏,自汗,盗汗,下痢泄泻,头痛眩晕等。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白芍有抗炎、镇痛、提升免疫力、抗病原微生物、中枢抑制、耐缺氧、保肝、解毒、预防应激性溃疡等作用。白芍也有抗诱变与抗肿瘤作用,白芍提取物能增强MMC的抗肿瘤作用,还能抑制MMC所致的白细胞减少,TGP可增强癌周淋巴结淋巴细胞酶活性。

茯苓为多孔菌科茯苓的干燥菌核,中医认为茯苓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作用,主治小便不利、水肿、痰饮、脾虚便溏或泄泻、心悸、失眠等。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茯苓有利尿、增强免疫、抗菌、镇静、降血糖、保肝及抗胃溃疡的作用。茯苓也有抗肿瘤作用,茯苓对胃癌、淋巴瘤、艾氏腹水癌等多种癌症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等的干燥根及根茎。甘草有补中益气、祛痰止咳、解毒、缓急止痛、缓和药性之效,主治心气虚所致的心动悸、脉结代,脾虚所致的乏力、食少便溏,咳嗽气喘,疮痈肿毒,食物或药物中毒,脘腹或四肢挛急疼痛。此外,甘草号称国老,有调和诸药,减轻其毒副作用的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甘草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及性激素样作用,并能抗炎、抗变态反应、调节免疫、抗氧化、抗应激、抗缺氧、提高免疫力、升高白细胞、促进性成熟、调节内分泌、降血糖、促进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抗心肌缺血、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抗放射、祛痰止咳、抗肿瘤、抗炎、解毒、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所以本方无论是从传统中医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来看,都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而且其作用并不局限于淋巴瘤,它能对多种由脾虚痰湿引起的肿瘤有治疗作用。但本方中的全蝎和半夏均有毒,用药时要注意安全,如患者服药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采取措施。

艾儒棣治疗肺癌的医案赏析

艾儒棣医生生于1944年,系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他于1981年4月10日接诊的一位肺癌患者夏某,经艾儒棣用中医治疗二年多后,肿瘤基本消失,生活状况良好。

该患者1981年4月10日初诊,此前于1981年3月12日经X线检查显示右肺上叶前段,肺门上方有4.5x7cm的肿瘤,该肿瘤后来被确诊为支气管肺癌(中央型)。

患者决定用中医治疗,初诊时反馈已持续咳嗽、胸痛、低热2个多月,伴痰中带血,体温在37.3-38.4摄氏度,维持了两个月。晚上咳嗽严重,痰中带血,右胸疼痛且有压迫感,每日下午头昏,纳呆食少,口干欲饮,面色如常,舌质红,苔薄,脉弦细数。患者既往有陈旧性肺结核病史20余年。

艾儒棣认为该患者属气阴两虚、痰毒结块,应遵循益气养阴润肺、解毒化痰散结之法治疗。决定用生脉散合瓜蒌薤白汤合消瘰丸加减,进行治疗。

初诊处方:玄参30g,夏枯草30g,牡蛎30g,麦冬15g,白芥子15g,秦艽15g,五味子12g,知母12g,薤白12g,瓜蒌皮18g,郁金20g,谷芽20g,麦芽20g,杏仁10g,桔梗10g。水煎服,每日1剂。

这张处方是用瓜蒌薤白汤来治疗胸痛,瓜蒌薤白汤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由瓜蒌、薤白和白酒组成,在这张方子中,用了瓜蒌和薤白,没用白酒。瓜蒌薤白汤是中医治胸痹、胸痛的经典名方,此患者持续胸痛二个月余,所以用瓜蒌薤白汤为主治胸痛,再加秦艽、郁金以加强止痛的效果。秦艽是中医治疗风湿痹痛常用药,郁金则是中医治疗胸痛常用药。如此组合,可以缓解胸痛。

生脉散由人参(或党参、沙参、玄参)、麦冬、五味子组成,生脉散是中医益气生津、敛阴止汗的经典名方,主治体倦乏力、咽干口渴、气短懒言、舌干红、脉细数等证。本例患者有如上症状,所以用生脉散以生津益气,加知母以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以助生脉散益气生津之效。

消瘰丸由玄参、牡蛎、浙贝母组成,是中医治疗肿瘤的经典方。本方中将消瘰丸中的浙贝母换成白芥子,因为白芥子和浙贝母的功效相似,但是白芥子又有止痛之效,这是浙贝母所不具备的。这样一改,就既能达到消肿瘤的目的,又能加强瓜蒌薤白汤治疗胸痛的效果。

杏仁、桔梗是止咳用药,谷芽、麦芽是改善患者胃口用药。艾儒棣的这个组方思路,是典型的辨证施治的思路,是在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

该患者服用艾儒棣初诊处方14剂后,咳嗽胸痛均明显减轻,低热渐退。但喉中有痰,痰有脓腥味,不过痰中已经没有血丝了。舌尖仍红,舌苔薄黄,脉弦。于是在原方基础上,加冬瓜子、白花蛇舌草各30g,继续服用。

加冬瓜子是因为冬瓜子有排脓利水的作用,千金苇茎汤是治疗痰腥臭的经典名方,该方中主要药物就是冬瓜子。白花蛇舌草则是常用的清热解毒、抗癌消肿的药。这么一加,就能解决痰有脓腥味的问题,也能加强抗癌力度。

服用二诊处方1个多月后,患者右胸部压迫感减轻,低热退尽,仍然咳嗽痰多,其余皆正常。于是在上方的基础上去掉秦艽,加生黄芪24g,继续服用。去秦艽是因为患者胸痛减轻,没必要再用这种治疗风湿痹痛的药。加生黄芪是因为患者久病已虚,应加生黄芪以提升体力。

服用上方一段时间后,患者对自己的病知情了,此前其家人一直瞒着患者。患者知情后,精神紧张,再次复诊时,医生对患者进行了一些开导后,根据之前治疗的情况,认为患者大致的治疗思路见效了,于是在上方的基础上继续调整,以加强抗癌的力度。

四诊处方:生黄芪60g,鸡血藤30g,北沙参30g,仙鹤草30g,半枝莲30g,白花蛇舌草30g,麦冬15g,夏枯草15g,白芥子15g,海藻15g,昆布15g,知母12g,瓜蒌皮18g,郁金20g,杏仁10g,桔梗10g,甘草3g。

四诊基本沿袭此前的思路,但扶正抗癌的力度均加大了,生黄芪用量增加至60g。加鸡血藤活血补血,加仙鹤草抗癌扶正,而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夏枯草、海藻、昆布均属抗癌消肿之品,生脉散的组方依然保留,加甘草既增强了止咳的力度,又有调和诸药的作用。

此患者继续按照这个方案治疗3个月后,临床症状消失,面色红润,体重增加,无任何不适。1981年11月24日X线胸部摄片显示,右肺上叶前段的病灶已经缩小至1cmx1cm左右,患者大喜过望。继续按照这一治疗思路治疗,到1982年下半年已经可以恢复一半的工作。1983年4月26日复查时,右上肺的肿块影基本消失。追访至1984年2月,患者已经存活了2年10个月,当时的患者身体状况良好,已经恢复正常工作。

可见中医辨证施治,有时患者运气好,也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屠揆先治甲状腺癌骨转移医案一则

屠揆先(1916-2003年)生前是常州市中医院内科主任,他曾经治疗过一例甲状腺滤泡性腺癌骨转移患者。该患者1981年8月25日初次找屠老治疗,初诊时左臀部疼痛,骨盆X片显示,骨盆两侧髂骨广泛转移灶,尤以左侧髂骨为显著。左髂骨、左股骨上端及骶骨左侧大片不规则的密度减低区及溶骨性破坏,被西医诊断为盆骨转移性癌。

该患者1961年曾行甲状腺瘤摘除术,1981年3月3日因为胸痛,在上海某医院行胸骨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为胸骨转移性甲状腺滤泡型腺癌。此后共化疗8次,但到1981年7月上旬,患者左侧臀部再次出现疼痛症状,复查发现新的骨转移病灶,遂放弃西医治疗,寻求中医治疗。

初次就诊时,患者已经不能正常行走,左右臀部均疼痛,左侧更为显著,骶部也有牵痛感。胸闷口干,有粘痰不易咳出,眠差,情绪烦躁,精神不振。舌黄腻,脉滑。屠老辩证为脾气不足,痰浊阻络,血络瘀滞。治宜健脾益气、祛痰化络、利络消瘀。

初诊处方:土贝母10g,制天南星10g,络石藤10g,三七片10g,人中白10g,桃仁10g,汉防己10g,玄参15g,木灵芝15g,茯苓15g,威灵仙15g,猪苓30g,黄芪20g。水煎服,每日1剂。

患者服用上方20余剂,左侧臀部减轻,身体活动度及精神状态有改善。于是继续服用此方至1981年11月,前后共服用3个月,左侧臀部疼痛已止,仅右侧臀部尚有隐痛。到1982年4月,患者病情波动,骶部剧痛,牵及臀部,食欲减退,大便干稀不一,胸部不适,脉象弦细,舌苔微腻。屠老认为此时应该继续健脾利络,扶正化浊。遂处方如下:

黄芪20g,苍术12g,白术12g,土鳖虫12g,宣木瓜12g,三七片10g,茯苓10g,川黄连4g,干姜4g,公丁香5g,川芎8g,肉桂6g(后下),猪苓30g。水煎服,每日1剂。

此后患者服用此方三个月,疼痛显著减轻,食欲增加,大便正常。继续服用至1983年2月,疼痛基本消除。至1983年6月,患者的精神、体力、食欲均显著改善,已能独立行走,生活亦能自理。1985年春,患者因为感染肺炎死亡。

癌症发生骨转移后,治疗非常困难。屠老的这份医案记录详实,其所用的方法看似平淡无奇,初诊处方和复诊处方主要都是对症处理,采用的是中医治疗风湿痹痛的常见思路。屠老对病人的治疗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为主,但却有很不错的效果。患者服药后临床症状改善,生存期延长,疗效令人意外。

迄今为止,我们在中医方面,没有特别好的解决癌症患者骨转移的特效方案,但中医的辨证施治思想是一种很好的对症治疗方法。屠老方中所用的络石藤、汉防己、威灵仙、桃仁、三七片、土鳖虫、苍术、木瓜、川芎、茯苓、猪苓等均是常用的治疗风湿痹痛和淤血所致疼痛的中药。

方中的其他药要么是扶正固本的药,如黄芪、灵芝等;要么是针对患者当下的症状所用的对症处理的药,如初诊处方中的土贝母和制天南星即是针对患者粘痰不易咳出而开的,二诊中的丁香、肉桂、黄连和干姜是根据患者大便失调开的。

这样的一种组方思路,稍有中医功底者均能看懂。但正是这种看似普通的处方,却能达到缓解骨转移患者疼痛,延长患者生存期的效果。癌症骨转移导致的疼痛,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也是非常棘手的问题,用三阶止痛法也只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很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所以屠老的这一疗效令人鼓舞,这种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七贤散”

“七贤散”出自《观聚方要补》(引《外科纂要》),该方组成为:皂角刺、皂荚子、连翘、黄连、天花粉、金银花各1两(30g),土茯苓8两(240g)。以上各药,共同研成粉末,分成七等份。每日取一份,用水600ml,煎至300ml,去滓,分成2次服用。

本方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主治瘰疬初起或已溃者。这个方子治疗的是热毒型的肿疡类疾病,症见身体各处有不明原因的肿块,肿块色红,甚者会化脓,触摸时疼痛。患者还可能会存在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口干舌燥等兼见症。

本方中的皂角刺是皂角树上长的棘刺,又称皂角针。中医认为其能消肿透脓,搜风杀虫。是中医治疗痈疽疮毒初起,或成脓但未溃破时的一种常用药,可治疗瘰疬(淋巴结肿大)、疥癣、麻风等。皂角刺在中医疡科为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但皂角刺有溶血的副作用,所以使用时也需小心,不可过量。入汤剂时常用量为3-10g,孕妇忌用。

皂荚子是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果实,皂荚子有润肠通便、消肿散结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大便燥结,肠风下血,痢疾里急后重,痰喘肿满,疝气疼痛,瘰疬,肿毒,疮癣等。皂荚子常用的剂量为1.5-5g,皂荚子也是有小毒的,孕妇忌用。

连翘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干燥果实,其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疏风散热、消痈散结,利尿。常用于外感热病,风热感冒,痈肿疮毒,乳痈,肺痈,瘰疬痰核,热淋涩痛,连翘亦为疡科要药。连翘入煎剂的常用量为3-10g。

金银花是经常与连翘搭配在一起使用的另一种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肿散结的中药,银翘散即以金银花和连翘为主组成。金银花能治疗外感热病,风热感冒,痈疽疮毒,肠痈,肺痈,乳痈,热毒泻痢。金银花和连翘都有抗肿瘤的作用。金银花常用量为10-30g,大剂量时可用至100-200g。

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等的干燥根茎,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主治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热病高热烦躁神昏、内热心烦不寐、胃火牙痛、口舌生疮、痈疽疮毒等。黄连也有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的作用。黄连入煎剂的常用量为3-6g,本品味苦,很多患者不能耐受。

天花粉为葫芦科植物栝楼的干燥根,味苦,性微甘、寒,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的功效,是中医治疗痈疽类疾病常用的中药之一,天花粉制成的注射液还能引产。天花粉有降血糖、抗病毒和抗癌作用。天花粉入煎剂的常用量为10-15g,或入丸散。

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别名冷饭团、刺猪苓。其功效主要为解毒、除湿、通利关节,常用于梅毒、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风湿痹痛,淋浊,带下,脚气,湿疹,湿疮等。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土茯苓有缓解汞中毒、抗棉酚毒、抗肿瘤、抗菌、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缺血心肌、利尿、镇痛、护肝、抗心律失常及抑制细胞免疫反应等作用。土茯苓入煎剂常用量为15-60g,除饮用外,土茯苓煎剂亦可外用。在使用土茯苓时,患者不得饮茶,否则容易引起脱发。

土茯苓为本方最重用的一味药,其余药各用1两,唯独土茯苓用8两。这主要是取土茯苓解毒除湿消肿的功效,土茯苓也是笔者常用的抗肿瘤药之一。土茯苓入汤剂,治疗肿瘤时,最小剂量应在30g。

本方中所有的药物,基本上都有消肿散结的功效,同时也都能清热解毒利湿,所以凡是无热毒指征,小便清长,大便溏稀者应慎用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