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经验方

治胃热呕逆的茯苓五味丸

“茯苓五味丸”出自《外台秘要》(引《许仁则方》),本方组成为:茯苓5两(150g),人参3两(90g),麦门冬4两(120g,去心),生姜(屑)6两(180g),青竹茹4两(120g)。制法为将上药为细末,以炼蜜为赋形剂,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

开始时服用15丸,逐渐加量至30丸,用芦根适量煎汤送服。本方有清热止呕,益气养阴的功效,主治呕逆日久,积热在胃,呕逆不下食。现代多以本方治疗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等症见恶心呕逆、打嗝、泛酸、胃纳不佳等症状者。尤其对身体虚弱的中老年更为合适。

本方中的青竹茹即药店里出售的竹茹,竹茹有清热化痰止呕的功效,是中医治疗热性呕逆的要药,常与黄芩、栀子等配伍,但在本方中,它是与芦根配伍,达到清热的效果的。这样配伍对脾胃虚弱、消化功能不佳者更为适宜,因为黄芩、栀子苦寒伤胃,虽可清热降逆,但过于苦寒。麦冬甘寒育阴,亦有清热作用,是滋养胃阴的要药。

方中的人参有补益气血、提升免疫力和健胃的作用,人参与茯苓搭配,则既能补气健胃,又能健脾化湿,而且药性平和,对胃的刺激较小。但一般只有体弱多病者才适合用人参,身体壮实者用人参非但无益,反而容易造成人参滥用综合症,出现口干烦躁的副作用,所以身体健壮者可用党参或沙参代替人参,用量与人参相等。

生姜既有健胃作用,又有止呕作用。用在此方中,既能辅助竹茹止呕,又能健胃消食。若患者消化功能差,还可以加炒麦芽90g,炒谷芽90g,焦山楂120g。

市面无中成药茯苓五味丸出售,如需要用茯苓五味丸,可按照这个配方自制丸药,也可以将本方改为汤方服用。

成人用汤方剂量如下:茯苓10g,人参(或党参)6g,麦冬8g,生姜12g,竹茹8g,芦根30g。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儿童酌减。本方药性平和,孕妇亦可服用,可以作为孕吐的治疗用药。

治疗虚烦失眠的“流水汤”

《外台秘要》中有一张名为“流水汤”的方子,该方原收录于《小品方》,唐代王焘辑录《外台秘要》时将其收入。该方组成为:半夏2钱(6g),粳米9钱(27g),茯苓4钱(12g),用时将以上的半夏和茯苓切成饮片,然后用东流水约1.2升,扬之三千遍令劳,煮药,得药液500ml左右,去渣,分5次温服。本方有养心安神、和胃除烦的功效,治疗虚烦不得眠。

粳米是一种油性较大的米,煮出来的饭和粥粘性较大。过去农村做年糕,主要就是用粳米。粳米虽然营养不如糙米,但粳米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等。中医认为粳米有健脾养胃、补中益气、强筋健骨、长肉生肌、止渴生津等功效,实际上粳米确实可治胃病。

根据这个方子的组成来看,这是一张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或胃炎引起的虚烦失眠的方子。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胃病患者常有胃中嘈杂的现象,胃中嘈杂会导致人心烦意乱,影响睡眠。本方中所用的半夏有降逆止呕、燥湿化痰等作用,是治疗胃液反流的常用药。茯苓有健脾止泻、利水消肿、养心安神的作用,是治疗脾虚水湿证的主要用药。

以半夏和茯苓组合,再加上粳米,就是一张和胃除烦、养心安神的好方子。这里要求将东流水,也就是江河中流动的活水反复扬一扬后煎药,是因为古人发现活水煮药,药效更好。水在不断流动的过程中,水中的氢键在不断地被破坏和重组,这样的水具有更好的渗透能力,能迅速进入细胞,更快地促进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滋养肌肤和黏膜,改善消化功能。古人虽然不具备现代化学知识,但是也在实践中发现了这一规律,所以要求用活水煎药。

这张方剂看起来简单,这么组合后功效却不简单,对消化道疾病引起的消化功能不良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而这类患者大多存在失眠欠佳的问题,所以本方可以治疗肠胃不适引起的失眠。

中医治疗白虎风/历节风(痛风)的几张验方

白虎风是中医的一种病名,又名历节风、痛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就有专门的《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篇,此病以关节剧痛不可屈伸为主要症状。古人认为此病因“风寒湿邪侵袭关节,痛甚有如虎啮”,故名之为白虎风,或历节风。

《金匮要略》原文:“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名历节”。

《圣济总录》卷十对历节的描述如下:“历节风者,由血气衰弱,为风寒所侵,血气凝涩,不得流通关节,诸筋无以滋养,真邪相搏,所历之节,悉皆疼痛,故为历节风也。痛甚则使人短气汗出,肢节不可屈伸。”

《诸病源候论·风诸病下》对历节的描述如下:“历节风之状,短气,自汗出,历节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得是也,由饮酒腠理开,汗出当风所致也。亦有血气虚,受风邪而得之者。风历关节,与血气相搏交攻,故疼痛。血气虚,则汗也。风冷搏与筋,则不可屈伸,为历节风也。”

从这些记载来看,中医所说的白虎风(历节风)与现代医学中的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相似,尤其与痛风的临床症状高度相似。现代医学研究显示,痛风主要是由尿酸过高引起,此外,部分糖尿病患者、肿瘤患者放化疗后也会出现痛风的症状。

中医治疗白虎风(历节风)的验方有很多,《金匮要略》中是以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桂枝芍药知母汤方如下:桂枝4两(12g),芍药三两(用白芍,9g),甘草二两(6g),麻黄二两(6g),生姜五两(15g),白术五两(15g),知母四两(12g),防风四两(12g),附子二枚(炮,现用制附片6-12g)。汉代的一两约合现在的15g,但是在实际用药时,不建议用这么大的剂量。此方中的麻黄用到30g极易出医疗事故,为确保用药安全,一两换算成3g比较合适。

《诸病源候论》中也有治疗历节风的处方:独活、羌活、松节各等份(各取10g),酒煮服。《太平圣惠方》中记载的治疗白虎风,疼痛不可忍者用地龙散:地龙末一两(30g),好茶末一两(30g),白僵蚕一两(30g,微炒),以上药共做成细散,每次取2钱(6g),以温酒调服,不拘时候,每日3次。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治疗痛风并不建议用酒煮服,可考虑用姜葱水煮服。

另有一张治疗历节的经验方出自于清代中期,该方组成为:牛膝、桃仁、黄芩、白术、当归各等份,研成细末,冲服。当代中医名家刘渡舟教授治疗此类疾病用过一张经验方是将芍药甘草汤与羚羊角钩藤汤合方使用:白芍30g,甘草15g,钩藤16g,羚羊角粉1.8g(冲服)。芍药甘草汤又名弃杖汤,是治疗拘挛疼痛的一张名方,钩藤、羚羊角息风止痉,刘老在临床中发现,二者合而用之,效果更好。

以上几张处方,可酌情选用。

止咳平喘的麻黄甘草汤

麻黄甘草汤出自《伤寒总病论》,组成为:麻黄、杏仁、桑白皮、甘草各2钱半(7.5g),水煎服,以600ml水,煎出约200ml。每日一剂,每剂煎两次,分两次温服。

本方有宣肺泄热,止咳平喘的功效,主治肺热咳喘。如患者有咽痛,则加射干7.5g;如患者脉数发热,服用本方同时,再服用鲜竹沥口服液。本方现多用来治疗病毒性肺炎、社区获得性肺炎、支气管炎等疾病,症见咳喘乏力,影像检查显示胸腔有积液者。若患者尚有口干、自汗或盗汗,可加地骨皮7.5g,知母6g,生石膏30g(生石膏需先煎),黄柏6g;胸腔积液严重者,可同时服用五苓胶囊。

本方中的麻黄、杏仁、桑白皮、甘草均有止咳平喘的作用,麻黄、桑白皮还有较强的利尿功效,对伴有胸腔积液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具有较好的对症支持治疗效果。自新冠以后,许多患者感冒后出现顽固性咳嗽,较为难治,部分患者感冒后影像检查显示有胸腔积液,这类患者目前用常规的止咳平喘成药效果较差,需要用汤药治疗。

新冠后,很多人比以前更容易感冒,感冒后比以前难治,很容易出现心肺综合征,血压和血糖也较新冠前偏高,这可能与新冠病毒降低了人体免疫力有关。目前尚没有成熟的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案,只能是采用对症治疗的方法缓解病情,可能受到新冠影响的那部分人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去适应新冠给身体带来的变化。同时,存在这一问题者应注意规律作息,少熬夜,不劳累,避免重感冒。

治疗小儿营养不良的健脾膏

小儿因为体质弱,胃肠虚弱,消化不良,食少体倦,发育不良,而且容易出现吐泻症状,很难长肉,这在中医属于脾虚,治疗应健脾为主。健脾膏健脾养胃,消食助运,对脾虚食少,消瘦的小儿有一定的作用。

健脾膏出自《全国中成药处方集》,是当代中医界研制的一张经验方。该方组成如下:党参90g,淮山药180g,芡实180g,云茯苓180g,扁豆180g,莲子180g,陈皮45g,使君子180g,糯米810g,粳米1890g,薏苡仁180g,白术60g。

将以上药一起微炒香,再共研成细末,另将糯米、粳米各蒸熟晒干后炒爆,磨成细粉,与各药和匀,加白糖7.5kg。用模印成块烘干,每次服用3-6克,每日2-3次。视儿童年龄和体重酌情使用。

儿童消化不良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先天性的消化能力差;有的是生了大病,比如癌症,经治疗后,消化系统受到影响,不能再像健康儿童一样吸收营养;有的是肠道有寄生虫。

本方中的党参、淮山药、茯苓、扁豆、糯米、粳米、薏苡仁、白术都是健脾药,使君子有杀虫健脾的作用,芡实、扁豆、莲子又有涩肠止泻的作用,陈皮理气消胀。所以合而用之,就能达到健脾、杀虫、止泻、理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