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好书推荐

中医肝病专家钱英教授及其著作介绍

钱英教授出生于1937年6月,去世于2024年2月10日,享年87岁。他原籍天津市河北区,从小受当医生的邻居影响,有志于学医,以解除平民百姓之疾苦,1956年,他考入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师从刘渡舟、赵绍琴、秦伯未、任应秋等中医大家,6年的本科教育给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1年到1962年,钱英在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实习,师从施奠邦和徐季含。1962年,钱英被分配到北京中医医医院工作,先后师从姚正平和张子珍两位老中医学习肾病治疗经验,钱英跟随姚正平学习了8年之久。他还师从郗沛龄老中医和王宝恩教授学习肝胆系统疾病治疗经验。

王宝恩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本为西医,毕业后长期在北京友谊医院从事肝胆系统疾病的临床工作。他一生中完成了两项创新性成就:一是证实中药能逆转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二是建立了感染性多脏器功能衰竭的中西医诊断标准,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王宝恩的科研精神和研究方法对钱英教授影响很大,让钱英教授在后来的研究和临床工作中受益匪浅。

在此期间,他也曾跟随中医著名肝病专家关幼波学习过,但受文革影响,很中断。1970年文革结束,关幼波老中医恢复医疗工作后,钱英被选派跟随关幼波学习,此后他拜关老为师,成为关幼波的大弟子,跟师学习长达十年。并负责总结关幼波诊疗肝病的临床经验,开发“关幼波电子计算机肝病诊疗系统”。他提炼出关幼波治疗黄疸的三要素:活血、解毒、化痰,现该诊疗思想被广泛认可。

从上世纪80年代起,钱英教授在北京中医医院先后历任住院总医师、综合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副院长等职务。任职期间深入的开展肝病专项研究,主持开发了治疗乙肝的系列中成药乙肝养阴活血冲剂、乙肝清热解毒颗粒、乙肝益气解郁颗粒等。1987年钱英教授受王永炎院士委托,撰写《肝病防治专家述评》,总结了全国各地肝病专家治疗肝病的经验和研究成果。

因为钱英的师承关系和他自己多年来在肝病方面的研究成果,钱英逐渐成长为中医肝病领域的泰斗级专家。2000年,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计划在北京佑安医院建立北京市中西医结合肝病重点学科,年过花甲的钱英教授被委以重任,成为学术带头人。

北京佑安医院是我国最大的传染病医院,有大量的肝病患者,其中不乏危急重症患者。钱英教授不惧传染,在北京佑安医院工作十年,在这十年的时间里,他积累了丰富的肝病临床经验。他的弟子杨华升和李秀惠等人将他的临床经验整理成专著《钱英教授肝病治验集》出版。

钱英教授的著作《肝病防治专家述评》已经绝版,目前只有二手书可以买到。但其弟子总结的《钱英教授肝病治验集》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网上书店和图书馆均可找到(笔者就是在国家图书馆借阅该书的)。笔者推荐各位对肝病的中医诊治感兴趣的同仁、患者或患者家属阅读。

好书推荐: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

刘绍武教授生前是山西省太原市中医研究所的主任医师,刘老先生一生从事中医的临床实践、教学与研究工作,刻苦研读《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著作,并努力学习现代医学、生理学和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创立了一门融合了中医(尤其是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思想)和现代医学的新学说,他将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三部六病”理论。

刘老先生的三部是指表部、里部、枢部,他将人体与空气和外界相接触的部位划归为表部,这些包括肌表、肺系、生殖系、部分神经系等,他认为表部就是适应并与环境发生密切关系,以完成呼吸、运动、感知等生理功能的。里部是指和食物相接触的部分,人体的口腔、消化系统乃至排泄食物残渣的肛门等,均属里部。枢部则是指气血接触的部分,枢部室将表部吸入的氧和里部吸收的水谷精微合化而为血液,循环不已,营养周身。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肝肾等器官均属里部。

他再将人体受各种原因所致的疾病分为阴性反应的疾病和阳性反应的疾病。阳性反应可使血管扩张、机能兴奋、体温升高。阴性反应则会导致血管收缩,机能抑制,体温降低。

表部、里部和枢部均可能引起阴性反应或阳性反应,所以人体的疾病就可以从大的方面划分为六种:表阳证、表阴证、里阳证、里阴证、枢阳证、枢阴证。他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把这三部六病的治疗方法进行概括和分类,纲举目张,条理清晰,并列出了相应的治疗处方,颇有参考价值。

这种划分方法与张仲景的六经辨证相呼应,但刘绍武先生的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有让人耳目一新之感。刘绍武先生的这种三部六病思想受到了日本汉方医学家汤本求真的影响,与胡希恕教授的医学思想有相似之处,但刘绍武先生的理论更加的完备。

我个人非常欣赏刘绍武先生的这种创新性的学说,刘老的这种学说是典型的中西医学汇通之作。一个临床医生只有博览群书,勤于实践,才能够在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功底之后,创立这样的学说。我认为他的学说比张仲景的六经辨证理论更具科学性,有更高的参考价值。

中医理论要创新,要与现代科学相融合,如果中医一直固步不前,不肯吸纳新知,就很难进步。刘绍武先生的这种治学态度,也是值得我辈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