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23年08月

治疗淋巴结肿大的“开郁散”

开郁散出自清代外科名家陈士铎的《洞天奥旨》,该方组成为:白芍5钱(15g),当归2钱(6g),白芥子3钱(9g),柴胡1钱(3g),炙甘草8分(2.4g),全蝎3个,白术3钱(9g),茯苓3钱(9g),郁金2钱(6g),香附3钱(9g),天葵草3钱(9g)组成。
这是一张汤药方,用时水煎去滓,每日分2次温服。本方有疏肝解郁,化痰散结的功效,主治肝气郁结而成之瘰疬,也就是淋巴结肿大。根据中医的理论,柴胡和郁金有疏肝解郁的作用,白芍柔肝止痛,当归养血活血,香附理气散结解毒消肿,白芥子消痰散结,白术和茯苓健脾利湿,全蝎攻毒散结,炙甘草调和诸药,这些药合用,就能达到疏肝解郁、健脾利湿、理气活血、散结消肿的作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淋巴结核和淋巴瘤,本方中的白芥子、全蝎、天葵草、郁金等均有抗肿瘤作用。本方的用药指证为患者腹胀气滞、胁肋疼痛、口苦咽干、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结核或淋巴瘤患者若见上述临床症状,可投本方治疗。本方用于治疗淋巴瘤,应考虑与西黄丸、小金丸等合用,并结合化疗。

理解是平静与宽容的根基

有个患者,加了我微信,我按照惯例给他发了我的《咨询须知》的链接,患者看到咨询需要收费(尽管里面也注明了对贫困者免费),破口大骂:“满嘴的医者仁心,满肚子的男盗女娼。”

一句话都没有交流,直接就这样被辱骂一通,生气不生气呢?应该生气。不过我没有,我原谅了他,也放过了自己。嗔怒之心人皆有之,要说遇到这样的事情不生气,那不太符合生物学规律。但多年的历练已经让我能够接纳这一切,世人皆苦,不管三七二十一,用恶毒言语攻击他人的人,内心深处必有人所不知的苦楚。他们或因先天基因,或因后天的成长环境,形成了某种人格缺陷,这种人格缺陷对他们的生活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我再去责怪他们,没有必要,也不厚道。

佛经中说,“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佛陀是贤者,他有那个资格让骂他的人和害他的人在冥冥之中承受上苍回报的代价。我只是个凡夫,没有那个资格。但是我是凡夫中的一个学医人,懂得各种精神疾患和人格障碍患者的许多行为是身不由己的,所以我选择了宽容。因为我们理解别人行为背后的逻辑,只是我们能力有限,不能帮他们拔除心中那些身不由己,不断涌出的恶毒。

对他人行为的深度理解,可以让我们宽容一切,也能让我们获得平静。理解了就不会与人计较了,不会去记恨一个人,不会去盼着他们不好,而是悲悯他们遭遇过不幸,盼望他们早遇良医,将身心之苦一并解除。当然,对这样的病人,我们会设立边界线,不让他们迈过来,避免受到人身伤害。

我也曾一度想过医护人员应受到善待,不应被人粗鲁的对待。但在实践中,我发现这想法很天真。据统计,棘手的病人所占的比例约为15%,任何医生与这样的病人沟通都会存在困难。因为医生所接触的病人中,什么样的人都会有。医生要适应自己的工作,就只能自己心灵不断地成长,多读书,多了解人性。只有我们的学识渊博了,理解了所有人行为背后的逻辑,我们的胸怀才能够宽广起来,在实际工作中不易受到伤害。

在肿瘤医学之外,我也经常阅读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方面的著作,每读一本书,都会有一定的收获。我们日常接触的病人,大多数存在身心共病的问题,他们可能有生理上的疾病,也可能有心理上的疾病,而且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互相影响,更加重了他们的痛苦。

他们的苦痛,需要医生去解除。如果我们学的东西多了,对人性了解得更通透了,我们便会知道,有些人焦躁不安,有些人暴跳如雷,实际上都是因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遭遇过不幸,不会平和冷静地处理事情。所以理解是终极的慈悲,有理想的医护人员是在从事仁爱的事业,我们要真正的将仁爱落实到位,就必须理解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一切不合理的行为。

要理解人们的一切行为,就要阅读大量的文献,了解人的心理,了解人性,了解各种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绝大多数健康人是不会存在过激行为的,存在过激行为的人,他们一定遭遇过不幸,形成了某种病态的人格。如果我们能够疗愈他们,我们应该疗愈他们,而不是和他们计较。

这种理想状态对医生的要求太高了,但是没有办法,既然入了医疗行业,当了医生,吃了这碗饭,就注定了要与芸芸众生打交道。而芸芸众生又各有各的特色,我们得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能够辨识各种被忽视的疾病,从专业角度去终极地理解人家和帮助人家,而不是记恨人家和与人家争辩。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就会容易闹医疗纠纷。

理解他人的行为了,我们就不容易产生嗔恨心。不是不恨,而是恨不起来。这些年,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成长的我,发现自己不知不觉间还是发生了很多变化。以前是努力克制自己的嗔恨之心,再到后来是嗔恨之心渐渐地淡了,再到现在是基本上没有了嗔恨之心。

而且到了四十岁后,我越来越感受到了理想主义的感召,不自觉地开始追求“止于至善”。因为我们见过太多的痛,生离死别每天都在眼前发生,各种身心之痛让病人涕泪滂沱,我们站在旁边安抚他们,内心很难不受触动。我知道我们的能力很有限,但总希望多阅读一些文献,对疾病多一些了解,多思考一些解决病人苦痛的办法,早日帮助他们拔除他们的身心之苦。

所以我到了现在这个年龄,愈发觉得时间很宝贵,能不浪费还是不要浪费的好,早睡早起,每天大量阅读。我活得有点苦行僧的味道,若非家人需要花销,我自己对物质几近无欲无求,而且非常勤奋和自律。我父亲给我塑造了一个理想主义人格,我母亲给我塑造了一个慈爱的人格,这两种人格合在一起,让我总能不断地鞭策自己前行,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有内驱力吧。

人要怎样多些快乐,少些痛苦呢?年轻人对这个问题有年轻人的答案,我这样的中年人对这个问题也有我自己的答案,我的答案是尽量无私些。

这个答案有假装清高之嫌疑,但是我说的却是内心话。人还是无私一些,内心更容易宽容平和。如果我们有自私的心,我们便会想着占有,想着别人善待我们,想着想着,我们便会深陷欲海之中。欲海就是苦海呀!陷进去了就难以自拔。如果我们无私些,我们便不会有贪嗔痴慢疑之心,没有贪嗔痴慢疑之心,我们内心自然而然就生起了戒定慧。

在《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中,我最欣赏的是虞博士(虞育德)这个人。他不像杜少卿这样的世家子弟,硬要打肿脸充胖子,充当“孟尝君”这样的豪爽之人,把家败光了。虞博士知道保护自己和家人,但他不小气,人家需要他的帮助,他也帮助。他看透了人情世故,但自己却不一点也不世故。他襟怀冲淡,吟风啸月,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不容易被一地鸡毛的生活纠缠不清,活得洒脱得很。

他虽然不是个医生,但是我却从他身上学到了为医之道。我们帮助病人的时候,也是既要有边界线,以防被不理智的患者所伤,也要有人文关怀精神,善待所有患者,绝不和人恶语相向。离开工作,回到生活中,还是应该秉承这样的原则去生活,这样生活,才能轻松自如一生。要不然身心负荷太重,就很容易把自己压垮掉。

有两种最原始的力量一直在支撑我们前行

有两种最原始的力量一直在支撑我前行,其一是对世界的好奇心,其二是源自于内心深处的爱。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动力体系,为我的一生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量。应该说每个正常人都生而具备这种动力体系,这不是我独有的特征。

但这些人类共同的特征在每个人身上体现的程度并不完全一致,这种不一致既有先天的原因,也有后天的原因。先天部分非我们人力所能改变,后天部分却与我们生活的环境和接受的教育有关。倘若我们在一个开明大度和很有爱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不会受到打压,爱的保障也足够,那么我们在这两方面的表现可能就会较许多人更为突出。

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动物对世界的好奇心都是与生俱来的,我们观察一只猫和一只狗的时候,便会发现,这些动物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好奇心催生了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我相信猫和狗同样具有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只是它们无法与人类沟通并表达它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罢了。

我们从诞生下来的那一刻开始,便会对外在的世界和我们内在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我们想知道我们的周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很多时候,我们也想弄明白自己内心深处究竟有什么想法,尤其当我们的需求与我们所知的各种规则相冲突的时候。这类好奇心催生了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知识的积累和文明的发展。

所以父母对子女最好的教育便是顺其自然地保留孩子的好奇心,任其发展。不要用恐吓或威胁的方式来打压这种好奇心,也不要因为功利的因素(比如应试教育)压制这种好奇心。人的好奇心一旦受到损坏或扭曲,这个人将会失去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并失去勇气。失去了这些,一个人在心智上的成长就会受到阻碍,无法充分地发挥好奇心的作用。

人一生都需要不断地探索,人类只要没有灭亡,整个人类也还会继续探索。探索是创新的基础,如果我们接受某种古板的教育,把我们探索的动力扼杀了,那么我们就会丧失我们与生俱来的求知能力。真正的知识和智慧一定是在探索过程中获得的,我们只有经过实践,才能够将我们掌握的知识和智慧内外为我们的心智。

我今年四十四岁了,仍然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疑问,有很多我想去看个究竟的东西吸引着我前行。但我从不迷信任何权威——不管是死去的还是活着的,生而为人,我希望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结论,并不喜欢毫不质疑地接受任何观念。

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是孪生姊妹,我们在实际的探索过程中,可能会发现真实世界与理论世界有差异,这是我们提出新发现和纠正前人错误认知的机会——这个过程,我认为就是独立思考和创新。独立思考是建立在探索精神的基础之上的,不是我们根本不做任何探索工作,仅凭自己信口开河去否定别人就叫独立思考。真正的独立思考是在对世界进行仔细的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

爱是人类天性中的另一大动力来源,人人几乎都生而具备爱的能力,不过这种爱的能力首先要由被爱唤起。我们在这世间的第一份爱来自于我们的父母或照料我们的其他亲人,如果这份爱充足,表达的方式正确,我们的一生便都会有十分牢固的安全感——即便我们遭遇各种打击而偶尔一蹶不振,这安全感也会把我们拯救出来。

爱使我们不恐惧,不孤独,爱为我们源源不断地提供力量。当我们感知到自己被爱的时候,我们精神愉悦,满怀信心,积极乐观,我们也会用我们的爱去回报那些爱我们的人。一个正常人在爱与被爱中会变得更有活力,一个在精神上受伤严重的人,也可以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得到康复。

如果我们生而不幸,因为先天不足,无法感知到被爱,或在幼年没有得到充足的爱和很好的照料,我们长大成人后便很容易有缺失感,这种缺失感使得我们烦躁不安和郁郁寡欢。

爱的缺失会阻碍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得到爱的补偿,所以爱人是来拯救我们的。他们用爱温暖和支撑我们,用爱鼓励我们前行。

人人都需要爱,珍贵的爱对谁都很重要,爱是信心的来源,爱能促进一个人奋发向上,积极成长。我们有责任为我们的后代提供一个充满了爱的成长环境,这是我们送给他们的最丰厚的礼物,这份礼物会让他们一辈子都不会有匮乏感,也不会轻易被打败。

如果一个人的好奇心得到了完整的保留,源自内心深处的爱也充沛得很,那么这个人的一生将会是积极和快乐的——积极和快乐首先是一个人内生的力量带来的,然后才是在与人互动的过程中得到加强的。

好奇心让我们永远都不会陷入无聊和颓废的状态之中,它促进我们不断地去探索新事物,增长心智。爱则让我们始终充满了活力。好奇心和爱相辅相成,共同为我们的人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我们会一直有前进的力量。

治疗面黄肌瘦的“补脾黄芪丸”

补脾黄芪丸出自《太平圣惠方》,在《圣济总录》中又被称为黄芪丸。其组成为:黄芪1两(锉,30g),石斛1两(30g),五味子7钱5分(22.5g),肉桂1两5钱(45g),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肉苁蓉1两(30g,以酒浸,去皱皮),诃子2两(60g,煨,用皮),益智仁1两(30g,去皮),白术1两(30g),当归7钱5分(22.5g,锉,微炒),人参1两(30g),白豆蔻7钱5分(22.5g),丁香1两5钱(45g,洒生姜汁,炙令香熟),吴茱萸5钱(15g,汤浸7遍,炒),麸炒枳实7钱5分(22.5g)。

制法为将以上各药共制为末,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用30丸,饭前以温水送服。本方有补脾益肾,行气消滞,辅助消化的功能,主治脾虚、肌肉消瘦、面色萎黄、心腹胀满、水谷不化,饮食无味,四肢少力,或便溏。从这些主治来看,本方可治疗慢性消化不良或肠炎等引起的消瘦乏力。

本方可用于癌症患者经放化疗后出现便溏腹泻、消化不良、肌肉消瘦等症状。因为没有厂家生产的中成药可出售,所以患者依照本方自行制药服用。本方虽可改为汤方,但并不建议用汤方,因为消化不良和慢性肠炎等疾病,通常都不易痊愈,治疗的疗程较长。

补脾黄芪丸中的黄芪、白术、人参等均为健脾益气之品,适合脾虚气弱的患者服用;附子、肉桂为温补药,有补阳之功。石斛养胃阴,是治疗胃病最常用的中药。滋阴与补阳药并用,是阴阳并补。五味子、诃子、益智仁、吴茱萸、白豆蔻等均有涩肠止泻作用,又加补肾润肠的肉苁蓉,活血理气的丁香和枳实,补血的当归。诸药合用,可以从多个角度发挥补脾理气、除胀止泻的作用。

所以本方适合脾虚气滞、大便不调、腹胀腹痛、肌肉消瘦的身体虚弱的患者,患者服用后以体重增加、食欲改善、消化增强为有效,有效后可逐渐减量到一半或三分之一,继续维持治疗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

泥土地上的爱情

今天是七月初七,中国民间传说,七夕之夜,牛郎织女会在天上重逢,所以七夕这一天是中国的情人节。七月初七也是我母亲的生日,我母亲出生的这个日子非常凑巧地与情义有关,而她的一生也是有情有义的一生。她与我的父亲虽是媒人介绍结的婚,但他们却在一辈子的生活中收获了爱情。他们的经历让我知道,原来爱情不止自由恋爱一种,传统的媒人介绍的夫妻,也能建立起爱情来。

母亲在世的最后十多年,父亲与母亲形影不离。母亲生病后,父亲照顾母亲,无微不至。母亲深受感动,对父亲年轻时对她的一些伤害行为都已不再计较。母亲临终前回光返照时,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老头儿”三个字,这是晚年的母亲对父亲的称呼。这声称呼包含了千言万语,有不舍,也有牵挂和担忧。

母亲担心她走后,父亲维护不好与儿女的关系。其实母亲走后,父亲与我们相处得很好。母亲辞世的那一瞬间,我们这个家庭就变得无比团结。知道母亲走了,我们要团结在母亲的爱之下,不能让母亲带着牵挂和担忧走,知道彼此要互相照顾,让母亲在九泉之下安心。

母亲走后,父亲陷入深深的哀伤之中。每天数十次不由自主的落泪,任何让他能够想起母亲的物件,都会让父亲哀伤不已。我们那里的习俗,从头七开始,就要烧掉逝者的遗物,每个七要烧一部分,七七要烧完。以前我不明白这个习俗的作用,我母亲去世后,我就切身体会到了它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就是为了减少亲人们睹物思人的频率。民俗中的每一个细节,其实都有其社会功能。

母亲走后,父亲有几次跟我说,儿子,你妈回来了。我问父亲怎么知道的,父亲说,我闻到她的味道了,说完眼泪就流出来了。爱到深处的两个人,真的能够感知到彼此身上的味道,虽然这不科学。

那段日子,父亲经常在家门口转悠,翘首以盼,盼着母亲回来,仔细闻空气中的味道。虽然他知道母亲已经去世了,但是他还是期盼着能再次闻到母亲的味道,这多少会让他安慰些。人在遭遇自己最爱的人丧亡后,心理是极为敏感的,最细微的感应都能让父亲泪流满面。

刚开始两年,我们劝过父亲再找个老伴,身边的亲戚朋友几乎都在劝。因为那时的父亲才六十出头,但是父亲不肯。我们想着,也许父亲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忘记母亲,再找个伴侣。但是这一晃十几年过去了,父亲再也没有任何找老伴的念头,只是经常把母亲的遗像擦得干干净净——那是父亲情感的寄托。父亲之所以对母亲如此念念不忘,真是因为我母亲是一个很会爱他人的人,给过父亲很多爱。

我的父母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恋爱故事,在“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年龄,经媒人介绍,结合为夫妻,一起生儿育女,一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也曾互相争吵过,有时吵得还挺厉害的。但到了中老年后,他们之间的感情开始越来越浓厚了。毕竟,他们一起共过许多患难。

我现在想,我母亲家族可能有“爱的基因”。

我舅妈临终的那一天,还在和我舅舅一起劳动,劳动时突然咯血,送到医院已经救不活了。临终前,舅妈对我舅舅说:“光保,这辈子和你在一起我不后悔,下辈子还和你做夫妻”。这是我听过的,最感人至深的爱情表白。我舅舅一生穷困潦倒,舅妈跟着我舅舅,实在没有过过什么好日子。但舅妈从年轻时就体弱多病,舅舅对她的照顾无微不至,所以舅妈一生也别无他求,觉得跟着舅舅,生儿育女,吃糠咽菜,也是幸福的。

据说舅舅和舅妈年轻时是自由恋爱结婚的,当时家里因为舅妈身体不好反对过。但舅舅不顾家里的反对,还是和舅妈结婚了,结婚后就再也没有抛弃过舅妈,一辈子尽力照料舅妈,舅舅这样的人真可谓情种。舅妈一辈子和善得很,见到我们这些小辈总是满脸笑容。以前我总觉得舅妈这辈子过得很辛苦,现在回头来看,觉得舅妈很幸福,遇到了我舅舅这样的人,不嫌弃她的病,也不怕她把家拖穷了,一辈子爱护和照顾她,这的确很不容易。

我舅舅和我母亲长相有点相似,性格也像,都很憨厚,不太会说话。他们兄妹之间的感情也很深厚,母亲在世时,总是很心疼舅舅的不易。我虽然对我外公和外婆印象不深,但是我想他们必是很和善的人吧,要不然他们的子女不会这么善于爱他人。

言情小说中的爱情故事可歌可泣,看得人荡气回肠。但我总觉得不够真实,我在乡下看到的这些泥土地上的爱情,虽然没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但伴侣们一辈子的相伴,互相共患难,到最后一刻互不相忘,这样的爱情让我感觉更真实。

舅妈去世后,舅舅也一直未再找老伴儿。乡下丧偶的老人其实蛮多的,好多凑到一块儿过日子,谈起了黄昏恋。只是我父亲和我舅舅,一辈子铭记的只有自己的爱人。他们心中再也容纳不下其他的女人,所以他们没有找新老伴的欲望,只是把精力都花在儿女身上。

文人墨客笔下的爱情有多种多样,但是都不可避免的带有一些超现实的幻想。我今年四十四岁了,我能体会到的真正的爱情,就是一起共过患难的爱情。这爱情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是却让人知道对方是真心愿意和我们在一起的,因为他们不怕和我们一起吃苦。

我有点怀疑,一个人在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后,是否还能再遇到真爱。那种幻想中的爱情没有经过现实的洗礼,是作不得数的。在现实生活中,贫困苦厄最能考验一个人的真心了。如果有个人在我们困难时期陪伴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相伴相携,这个人值得我们一辈子去爱和珍惜。虽然在现实中的确有少数人违背了初心,抛弃了自己共患难的爱人,但绝大多数人不会这样做。

一辈子很漫长,我们有时会因为生活太过平淡而怀疑我们是否仍然和身边人有爱。但这只是因为生离死别的时刻还没到来。真的到来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原来爱没有消失,只是被掩盖在日常生活中,不那么显眼了。擦一擦,这爱就格外亮眼。所以我自己很珍惜这种泥土地上的爱情,从不去幻想那种超现实的爱情。泥土地上的爱情虽然平淡无奇,但是却真实而又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