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生活随笔

一别十二载,岭上百花开

中年,是一段从痛苦到意义的旅程。

——詹姆斯·霍《中年之路:人格的第二次成型》

2012年清明节前,我回到我的老家,照顾我临终前的母亲。那时的母亲已经进入风烛残年的状态,生命如一盏在风中摇曳的油灯,随时都会熄灭。在悲痛中难以自抑的我写了一篇《关于生命的沉思》,与自己内心的不舍与痛楚和解。

转眼12年过去了,我不断地在放下中成长,又在成长中放下,终于在时间的帮助下,对母亲的因病早逝释然了,对生死和爱别离也释然了。如今回忆起母亲,再没有当时那种痛不欲生的感觉,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温馨——母亲虽已不在,但是母爱却永存我心,岁月不能冲淡它。母亲对我无条件的关爱、宽容与接纳在疗愈我的一生,每次我在生命中遭遇重大挫折时,我都能感知到母亲又来到我身边安抚我。

这个清明节我会回去给母亲扫墓,如今回去时的心情也不再是酸楚的,更像是离家久了,回去探望母亲一样。悲伤和遗憾都已平复,如果母亲在九泉之下真有知觉的话,我想这是她最想看到的结果。她不会希望自己深爱的儿子一直沉浸在丧母之痛中,她更希望我能活得快乐一些。而且,我一直都感觉母亲并没有真正的离开过我们,她一直都活在父亲和我兄妹三个的心中。

母亲去世后,我们都劝说父亲再找个老伴,但父亲坚决不肯,父亲认为不可能再有一个人可以替代我的母亲,所以无论母亲在世还是不在世,父亲都不会再找第二个伴侣。转眼十二年过去了,父亲仍然是孤身一人。他经常把母亲的遗像擦得干干净净,就像母亲并没有离开他,仍然陪伴在他身边一样。

母亲刚去世的前三年,父亲经常触景生情,只要一想起母亲,眼泪就止不住的流下来,难以遏制。那会儿我们很担心他(他也很担心我们,我们大家一起扶携着度过了那段最痛苦的日子),但现在他也放下了,看淡了生死和离别,不过他对我母亲的思念却从未淡化。

我母亲家族有一种特别的人格魅力,他们是那么的擅长爱,又那么的活泼开朗,以至于他们的伴侣和子女,乃至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永远都忘不了他们。我每次回去,邻居家的大婶们都会和我说着同样的话,她们告诉我,我母亲是大家的开心果,有我母亲在,连他们的生活都多了许多乐趣和活力。

我的舅妈在临终前对我舅舅说,来世还要和我舅舅做夫妻。实际上我舅舅这一生过得很困顿,但舅妈从未嫌弃过他,原因就在于我母亲兄弟姊妹继承了一种非常深情的基因,他们给人的爱是那样的真诚和深沉,不掺杂一点杂质,而且他们的心态又很阳光,以至于来自于他们的爱完全不可被替代。

我现在一有机会就对我的家人们进行死亡教育,告诉他们要看淡生死,如果有一天我先他们而去,我希望他们不要沉浸在悲伤中太久。人生苦短,死亡是每个人的归宿,死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值得为我的离去而毁掉他们自己的余生。他们应尽情地去享受自己的生命,因为我爱他们,所以我不希望他们痛苦。我也不希望他们在我死后觉得我一生过得很苦,因此我总是尽情地享受自己喜欢的生活。

用现在的网络流行语来说,我的母亲是个“乐活族”,她对生活的要求极低,她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一点点小小的乐趣都能让她开怀大笑,很难从她脸上看到忧愁和痛苦,她即便偶尔有不开心,也不会持续很久。作为婆婆,她有生之年未和自己的儿媳发生过一次争执。

母亲对幽默完全没有免疫力,我和哥哥在家很喜欢和母亲恶搞,每次母亲都被两个儿子的调皮捣蛋逗得开怀大笑,有她在,家里大多数时候都是其乐融融的,气氛很轻松。她去世后的一段日子里,我们家人互相安慰对方说,以母亲的性子,她到了另一个世界,也会很快与新朋友打成一片,玩得很开心了,我们不用为她的离去而感到难过。

一个人开心点,对家人来说真是一种慈悲,起码家人不会为他们担忧,更不会受他们的坏情绪影响,经常紧张兮兮的。我父系家族的基因不太好,父亲兄弟姐妹没有母亲的兄弟姐妹们那么宽容和团结友爱,他们经常为了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吵闹不休,令人头痛不已。我母亲这一生一直在疗愈我父亲,甚至疗愈父亲的兄弟们。因为我母亲慈爱而又宽容,对待父亲的弟弟们真的做到了长嫂如母。

我哥哥常说我很幸运,因为我继承了我母亲的基因,大多数时候是个盲目乐观主义者,心态积极,很容易把难做成的事情做成,又和我母亲一样有亲和力,这些对我的事业和生活都很有帮助。

其实遗传这个问题并不简单,当年孟德尔认为生物继承某个等位基因时,继承的要么是母系基因,要么是父系基因。但实际上,现代生物研究表明,子代所继承的等位基因可能是父母基因的综合体,所以子代表现出来的生物特征是复杂的。而且生物的基因一直在突变,没有突变就没有进化,所以我们自己表现出来的生物学特征(长相、性格、健康状况等)与许多因素有关。

不过无论如何,父母为我们画了一个轮廓,从成为受精卵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命运中的许多东西就已经被注定了。一直要到中年时期,我们才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因为儿童期和青少年时期,我们人格的形成是由遗传、教育和环境决定的。但是到了中年时期,我们是有一次自我觉醒的机会的,这次自我觉醒会促进我们的人格再一次发育。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年人是最痛苦的,这种痛苦是一种欲说还休的痛苦,是一种让人不断地产生自我怀疑的痛苦。青年人也许会觉得自我怀疑是件坏事,因为他们还处在觉得自己了不起的年龄段。但是对于中年人来说,自我怀疑会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我们的人生本来从一降生开始,便注定了有许多错误,这些错误一直要到中年时期,遭遇各种痛苦,才能被我们意识到。如果一个人在中年时期还不自我怀疑,一直对自己坚信不疑的话,那他这一生就错失了一次很好的自我成长的机会。

全球各国关于幸福感的研究结果都显示,中年人的幸福感是最低的。人的幸福感随着年龄的变化会呈U型变化,中年人的幸福感就在字母U的底部。中年人承担的责任是最大的,既要赡养和照顾老人,又要抚养和照顾后代,如果家里有人生病了,整个家庭生活就都会笼罩上一层阴影,脆弱者会崩溃。

所以人到中年,最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我该如何活才能少些压力和痛苦?如果一个人到了中年还不自我怀疑的话,说明他的生活过得太顺利了,或者他活得太虚伪了,不敢直面真实的自我。

人生中的很多事情注定了是一个无奈的结局,最令人痛苦的事情莫过于爱与爱的失去,疾病、死亡与离别总会不可避免地发生,他们会夺走我们所爱之人。我们爱的人被身心之疾折磨得憔悴不堪,或从我们的世界消失时,我们会像吸毒的瘾君子们再也吸不到毒品一样的痛苦——爱本身与吸毒就很相似,都是一种成瘾性行为。一个中年人和另一个中年人只有很细微的区别,可能某个中年人比另一个中年人承受的痛苦轻微一些,仅此而已,不存在谁完全没有痛苦。

处理痛苦的能力决定了我们的幸福指数,而处理痛苦的能力又由什么决定的呢?对于精神基本正常的人来说,处理痛苦的能力由我们的性格和认知决定。我们在中年之前,更多的是成长为一种被家庭和社会期待的人格,成长的是一个标准化的“社会人”,而不是真正的自己。只有到了中年以后,我们才会在剧烈的爱别离之痛中醒来,猛地发现原来我们也需要学会更好的爱自己。倘若我们不能更好的爱自己,我们便会被中年时期的各种麻烦搞得一塌糊涂,生活过得苦不堪言。

痛苦和人生教训会让我们成长,经历的爱别离之痛不够深不够多的人是没有资格去深思人生的。只有经历过足够多和足够深的爱别离之痛的人,才会反躬自省,扪心自问:我的爱是否健康?是否恰当?我该如何爱他人?又该如何爱自己?

当我们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启动这些问题时,我们便迎来了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成长,这次成长决定了我们中年之后的生活质量。因为经历了这次成长之后,我们处理痛苦的能力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我们会把自己的生死观和爱恨情仇理顺,不再那么忐忑不安。

生活就是一杯鸡尾酒,有悲伤,有痛苦,也有欢乐,我们是自己人生的调酒师。痛苦是不可避免,甚至其总量也是无法避免的多的,毕竟,大多数人厌恶的分离、病痛和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躲不过的。但如果我们往自己的酒杯里倒入更多的小快乐,我们的人生的味道整体上就会甜一点。

一个明智点的中年人懂得与自己和解,懂得在岁月的长河中放下对爱的执着,或者说懂得把爱转换成另一种形式,懂得把生与死、聚与散的分野模糊掉。当我们所爱的人不再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之中时,我们可以在脑海中去怀念他们给我们带来的甜蜜,而不再执着于非得看到他们陪伴在我们的身边。

所以,当我再给母亲扫墓时,我心中已经没有了悲伤。百花盛开的季节,我用不着再悲悲切切地在母亲墓前哀伤一阵,我可以把这扫墓当作踏青,当作游子归来,和母亲以另一种形式重逢了。

在春天的大自然里离苦得乐

春天总是更容易让人开心些,随着气温上升,冰雪消融,河里又碧波荡漾,枝头也在慢慢变绿,我的心情一天比一天好。虽然回首往事时,还是会有不少内心伤痛的时刻,但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那些伤痛正在一天天的淡化。

悲伤在心中流淌的时候,我便静静地去感受它,由着它缓缓地释放。并会去听一些伤感的音乐,在听这些音乐的时候,我能感受到自己被陪伴和抚慰了——人在感觉自己被陪伴和抚慰时,痛苦会减轻很多。每释放一次悲伤,这悲伤便会淡化一些,之后,悲伤的时刻便会越来越少。

人不应该压抑自己真实的情感,当情绪来临时,我们应由着它尽情的释放。有时那些情绪甚至会让我们难过到落泪,但也应允许它发生而非试图阻止它。所有的压抑都可能形成压迫性情绪,最终会导致各种适应不良问题,酿成疾病,及时释放才能更快的愈合我们心中的伤口。人是情感动物,尊重我们的真情实感是顺应自然的行为,压抑它会扭曲人性。

春天,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是喜悦,一片绿叶,一树鲜花,都能让人心情愉悦很多。这些喜悦能冲淡悲伤,让我们变得积极和快乐起来。我这段日子经常外出,到我的菜园里待一会儿,或者骑着车去郊野的公园里看看风景,这些能让我快乐许多。美好的事物最能治愈我们内心的创伤,在春天,我们能随时随地邂逅各种美好。春天是上天惠赐给所有生物的最好的礼物,春天让我们生机勃发。

《黄帝内经》中有段话:“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春天是一个人兴致最高的季节,我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扼杀自己的兴致,这能让我们身心更健康。

要多出去走走,多接触外界,多亲近大自然,多感知美好的风景和事物,不要老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要困在一件事或一段关系上而忘记整个世界。浩瀚的宇宙,辽阔的天地,神奇的大自然创造的无数美好的事物,足以让我们心旷神怡,淡化掉我们心中一切的烦恼。

人要学会把自己的生活过得丰富多彩些,多些兴趣爱好,多些关注点,不要把自己的悲欢过度集中于一点,那会让我们很容易紧张和崩溃。生命是一个很偶然的过程,我们来到这世界,是来体验这个过程的,除此之外,再无其他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感受更多美好的事物,能让我们把一生过得更好。沉湎于某个人为的目标或欲望,只会让我们错过一生无数的风景。

真正重要的事物往往是最廉价的,对我们每个人至关重要的空气和水,廉价到近乎免费,充饥的食物也并不昂贵,我们自己可以通过劳动获取它们,有这些我们就足以安身立命了。钻石和黄金实际上既不能充饥,也不能解渴,对维系我们的生命,根本就不如免费的空气重要,可人们却认为钻石和黄金比空气有价值多了,这就是一种愚昧。放弃这种错误的认知,人能快乐和幸福很多,不过遗憾的是,许多人至死都放弃不了。

只要心中没有太多的欲望和追求,我们便能享受一种更轻松也更自在的生活。人生最大的苦来自于多求多欲,欲望总是在不断的刺激的过程中逐渐膨胀的。人的生活越是精彩,对物质的欲望就越淡。因为关注的事物多了,我们便不会认为只有物质和地位才能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和快乐。

把生活安排得有声有色些吧!无论我们当下遭遇了什么,都不要忘记生命中还有许多美好的事物等着我们去享受。要学会用快乐去中和生命中遇到的那些痛苦,人生不是苦楚的,只有当我们只关注人生的苦楚时,它才苦不堪言。

春归大地,我心飞翔

幸福不仅仅只是身体健康,有时记性不好也不失为一种另类的幸福。

——阿尔伯特·史怀哲

周六,我骑着自行车去了趟菜园,挖地翻土,准备春播。顺便去了趟中坞公园,感受那里的农家风光。中坞公园内那一片片稻田里,满是谷茬。湖面的冰已化冻,藕塘里还残留着去年的枯叶。虽然还不到春暖花开的时候,但一些花儿已经在含苞欲放了,也有一些嫩绿的青草在吐芽。

春天来了,蛰伏了一个冬季的生命们即将怒放。我喜欢这样的时刻,天地之间,万物相通,当其他生物的生命被唤醒之时,我们人类的生命力也会变得更旺盛。我又重新在休息日鼓捣起了自己的乐器:七弦琴、空灵鼓、佛音钵——今年甚至还想添置口琴、电吹管和萨克斯,对乐器,我的要求很低,不求玩好,但求玩响,不为取悦他人,只为自娱自乐。我也在花盆里种上了各种花儿的种子,等待着它们发芽开花。我要我的人生快乐而又丰满,要它多姿多态,不受任何负面情绪长期的影响。

生命中总会有些痛苦的经历,但在经历了痛苦的折磨之后,我们要能重新站起来。昨日已逝,不需追悔;明日未至,何用担忧?好好地享用今日,所有想做的事情,都不必等到了无牵挂之时再去做,马上动手去做,想说出口的爱也大胆地说出口,人生就不会留下遗憾。人有多项爱好真是一件幸福得不得了的事情,因为这些爱好能随时点燃我们的激情,让我们沉浸其中,愉悦的体验人生,乐而忘忧。

我有一项令我自己极为满意的能力——我能选择性地遗忘掉所有的不快,但却对令人愉悦的事情记忆犹新。我现在知道,这是我从我母系家族中继承下来的优良基因,我的母亲、舅舅、小姨都具有这一特征,无论他们遭遇了多少不幸,他们总能很快重新快乐起来,把过去的不快忘得一干二净。这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啊!每天中彩票头奖,也未必有这么幸运。毕竟,比起快乐,金钱连狗屁都不算。

有条件的快乐是镜中花水中月,只有无条件的快乐才能让人持久的快乐。不要把期望寄托于未来,也不要期待到了了无牵挂时才去享受人生,古人云,若觅了时无了时,即今休去便休去。凡事要等到了无牵挂时才去做,就有可能一辈子都做不了——万一我们活不到了无牵挂之时呢?一个喜欢牵肠挂肚的人,这辈子大概也不会有了无牵挂之日。一个不喜欢牵肠挂肚之人,当下即可了无牵挂。

写出“剪不断,理还乱”的李煜有了不起的才情,但心态却糟糕透顶。这六个字的背后是典型的反刍性思维,它看似正确,实则扯淡。如果一件事情或一段关系,乱如麻,怎么理都理不清,最好的方法不是去剪断,也不是去理清,而是直接将其置于脑后,不去想了,顺其自然。

忘记一切负面的记忆,把注意力集中于生命中那些美好的事情,我们的心会被喜悦填满。带着喜悦走进生活,我们不但可以照亮自己,还能照亮别人——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积极乐观的人会感染到他周边的人,让他周边的人也处在积极乐观的状态。试想想,如果你身边有一个大多数时候都很快乐的人,你快乐的时刻是不是也会多了很多呢?

不写了,弹琴去。我有个忠实的听众,那就是我养的那只猫,它是我的知音。因为它知道,陪伴是如此宝贵,在陪伴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事情值得挑剔和计较,乱弹一气又如何?还不是一样的令一人一猫赏心悦目?

顺应天命,敬畏天道,持戒而行

转眼间,我离半百之年已经不远了。我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同学中都有已经离世的,也有几个经历了牢狱之灾。我的所闻所见和自己的亲身经历都很丰富了,大脑在这个年龄还没有明显地退化,所以我们这个年龄段是处在孔子所说的“不惑”和“知天命”的中间状态。“不惑”是指头脑清醒,“知天命”是明白了许多事情不是人力所能支配的,“天命”或曰“宿命”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

年轻时,我们是不会相信天命的。那时的我们争强好胜,锐气不可挡,总觉得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一切,所以我们总喜欢形容年轻人是朝气蓬勃的。确实,人的努力可以改变许多东西,整个世界一直都在改变,年轻人在推动世界的变化中发挥的作用最大。但还有很多东西是人的努力无法改变的,这些就是“天命”。

春节在家,我看到了我的一个刚刚出狱的小学同学,和他攀谈了几句。他多年前在外务工,因为我们同村的某个人在外和人产生纠纷,邀请他和我们村另外几个年轻人一起帮他出气,参与了一场斗殴。这场斗殴导致对方中的一个人死了,从此他们几个人或被捕入狱,或亡命天涯,人生都被改写了。

我的这位同学刑期还没满,但是在监狱里被查出肝脏有个巨大肿瘤,做了手术,被保外就医了。她的家中现在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他的父亲前两年因为淋巴瘤去世,他的妻子改嫁他人,母亲带着他的一双儿女在家艰难度日。他的病让这个本已陷入困境中的家庭雪上加霜,他应该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只是现在他的家人的境况真是很令人同情。

他当年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所谓义气会造成另一个人的死亡,假如他知道会有这个结果,他是怎么都不会去为那个同村的村民助拳的,我知道他没有为人杀人的心。身为发小,看到他的母亲和孩子现在如此艰难,我到他家里拜年时给了他们一点钱。古人云,罪不及妻孥,他犯了错,应该伏法受罚,但他的家人是值得同情的。当然,被他们几个打死的那个人的家人更值得同情,更应该被社会救济。

这件事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这种事看似偶然,背后却也有必然规律。我和他在小学时是同学,知道他天性冲动急躁、易怒好斗,不够理性,很容易被人煽动,也很讲义气。这种性格决定了他这一生是要栽跟头的,他经历了这场人生劫难,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后,性情平和了许多。我在村里的几天,看到他大多数时候一个人默默地在家门口呆着,与以前判若两人。

性格中的任何一个致命的缺陷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这就是天命。不到四五十岁,我们不知道冥冥之中,人的命运有定数。到了四五十岁,我们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和身边人的经历,是会明白这一点的。我们身边那些早逝的或遭遇重大人生挫折的人,基本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根深蒂固,在他们还很小的时候就已存在。

我现在经常反思自己的性格中是否也存在致命的弱点,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给社会和他人造成重大危害或伤害,反思自己的生活习惯是否对身体很不利。朝乾夕惕,日三省吾身,不敢活得太过随心所欲,我虽然崇尚自由,但却敬畏天道规则。一个不算太离谱的人,活到中年,内心会生出许多“戒律”来,会经常检讨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人在年轻时,都不免会有许多不够自律的行为,有些行为堪称荒唐和罪过。只要没有太过度,守住了人性的底线,倒也还不至于付出沉重的代价,但小跟头是避免不了的。摔的跟头足够多了,才会生出真正的智慧来,知道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人性是不那么可靠的,不但别人不可靠,我们自己也不可靠。扪心自问,贪嗔痴慢疑,我们自己可能也都沾了点。若太放纵自己的人性恶,不懂得持戒的重要性,早晚要承受一些代价和痛苦。是否众善奉行姑且不论(毕竟行善也是需要能力的,没那个能力却讲这样的话有自欺欺人之嫌),但诸恶莫作,善待他人,善待世界却是很应该的。任何加之于人的痛苦,都有可能在某个时间点反弹到我们自身上,这个因果律虽不是百分百的成立,在大体上却是不错的。

未来五年,我将闭门谢客,以脱产学习为主

这段日子,我终于把自己重新调整回以前的状态了,孩子在大学里也逐步进入了自己的人生轨道。这一生该经历的狂风暴雨,我都去经历过。生老病死和爱别离这些最深切的痛,也曾把我折磨得死去活来。所有这一切都成往事时,再回首看来时路,心中已波澜不惊。

多年前我就想放下各种杂务,沉下心来,脱产学习几年,提升一下自己。但这个契机一直到现在才算真正的到来,工作量被控制下来了,家里也再无任何后顾之忧,我的心慢慢地收回来了,又能够重新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而且正在回到高中时的那种专注的状态。

让一个中年人突然把事业停顿,去接受一次提升自我的高等教育,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只有天时地利人和都凑到一块儿,我们才能从生活的泥潭之中拔出来,去遂自己的心愿。值得欣慰的是,我在这个年龄,为自己争取到了这一机会。

我想把45岁到50岁这五年的时光,主要用于提升自我。系统地去学习生物、中医、西医和精神医学的相关知识,更新一下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完成医学专业的学历教育。所以在这五年的时间里,我将控制自己的工作量,进入脱产状态,确保以学习为先。

我已经坚持学医和在医学领域内笔耕十多年了,写了数百万字的医学类文章,也走了师承之路,积累了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我这一辈子与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脱离这一行是不可能了。既然决定投身于它,把它当做终身事业,那就好好地完善自我,让自己接受更规范的医学教育,掌握更系统的医学知识,今后能更全面地从事医学研究,更好地帮助病人解除痛苦。

我是一个比一般人更能坚持的人,从小到大,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做事总能坚持不懈,不怕枯燥,不怕烦难。这不是吹牛皮,仅每日写作,我就已经坚持了半辈子。日复一日地重复某种单调的生活对大多数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但对我来说,这样的生活方式却非常的契合我的天性。所以,坚持对我来说,只不过是顺着天性而行的一件极为寻常之事而已。

我相信自己在未来的五年,能够把这段脱产学习之路坚持下来。我还会尽量每日更新文章,分享我的学习心得和日常生活,长期维持的患者也会继续维持下去。但新增工作量会受到严格的控制,我要有更充足的时间去学习。即便只能工作到70岁,从50岁到70岁,我也还有20年的时光可以用来工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未来20年的工作去专门学习5年很值得。

这些年的实践经历也让我有了撰写两本专著的想法,一本是关于中医抗癌的,一本是关于中医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我在这两个领域都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思路,这套思路与众不同,而且在实践中验证过其疗效。这些也需要时间去完成,所以确实需要更高效的管理自己的时间。

我这个年龄的中年人,一旦沉淀下来了,是可以排除杂念,专注于自己的事业的。人世间的繁华和苦难,我们都经历和见识过,该摔的跟头也都摔过。笑过,哭过,兴奋过,期待过,失落过,绝望过,无奈过,甚至也堕落过。历经无数酸甜苦辣,一次次幻灭再重生后,平静下来了,对各种诱惑都有了抵抗力,剩下的只是一颗在平淡中仍然保持着活力的心。我对未来不抱不切实际的期望,也不悲观。

我到了45岁才真正的意识到,我与大多数人可能确实有一些不一样。有一天早上,我送孩儿妈上班,陪她散步。在路上,孩儿妈和我说,你和我们身边的所有人都不一样,从初中到现在,我认识的那个你一直都与众不同。性格、想法、兴趣和人生选择都不按常规出牌。

我以前一直是把自己当做正常人的,但现在逐渐接纳了自己多少与正常人有点儿不同的事实。曾有人怀疑我是阿斯伯格综合征——它的另一个名字叫高功能自闭症,我回顾了自己一生的许多往事,不认为自己是典型的阿斯伯格综合征,但是确实有些像,也许我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倾向。小时候的我是活泼的,乐于社交,但从青春期后期开始,我对社交逐渐失去了兴趣,越来越专注于学术研究。

没有嫉妒心,没有仇恨心,不爱社交,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做事能持之以恒,这都是高功能阿斯伯格综合征的一些特征,爱因斯坦就是一名典型的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我一生的大多数时间体会不到嫉妒和仇恨,我以前以为这或许是阅读的书籍改变了我,但当我回顾童年往事时,我发现自己在识字之前就没有嫉妒心和仇恨心。早在童年时期,那些曾经欺负过我的人陷入困境时,我就不是幸灾乐祸,而是发自内心地悲悯和同情他们。所以这一特征是与生俱来的,与后天所受的教育毫无关系。

一个人天性就不嫉妒不羡慕他人,正常人因为攀比和在意他人的看法而不断内耗的事情在他的身上就不会发生。如果天性还不容易记恨他人,那么他一生基本上都不会有怀恨在心和长久的郁郁不平的体验。所以,我大多数时候都很容易平静下来,心无旁骛地看书和学习。在高中时代,我就因为自己的专注力和高效率而受到同学们的另眼相看,在学业上也占有很大的优势。

但与阿斯伯格症患者很难维系亲密关系这一点不同的是,我关爱他人和表达爱意的能力很强,我身边的人感受到的是一个很温暖和灵活的我。我的父母、伴侣、孩子、亲人、老师、同学、挚友,很少有人觉得我不擅长表达情感,他们通常都认为我幽默有趣,待人和善,恪尽职守。我一生都在避免过多的社交和人际冲突,所以总是极力避免麻烦和伤害他人,对弱者始终抱持同情心。这也在冥冥之中注定了我最终选择了将为他人解除痛苦作为自己的人生事业。

无论是不是高功能自闭症患者,我都不得不承认自己在社交上是很不主动,很不积极的。也欠缺正常人所具备的社交能力,的确存在社交缺陷,但我无意去改变它。这种内倾性特征可以为我的一生节约下大量宝贵的时间,让我能够更加心无旁骛的从事我所热爱的研究。如果一种缺陷并不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反而能让人更专注于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提升他的幸福感,那反而是一件好事。

我希望未来的5年,我能够不被过多的打扰。总是有些读者朋友想与我交往,我都婉拒了。我也不喜欢自己成为人群中的焦点,最初我写作的目的纯粹是为给自己正在服务的对象统一的做点科普,节约自己的时间,免得一一回复他们,但慢慢的就发展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了我。关注我的人中,又总有一些人在吃到鸡蛋后,老想看看下蛋的母鸡。作为那只下蛋的母鸡,我天生的不喜欢社交,而且每天还有很多文献要看,有很多题要刷,很多事情要做,分身乏术,所以只能闭门谢客。

谢谢大家的关注,让我们相见不如怀念,相忘于江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