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23年12月

心理和精神疾病的四个层级

每个人在处理不同情绪状态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或者说,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还是无,而在于绝对有和绝对无这两种极端状态之间的不同程度。

——Patricia E.Zurita Ona《边缘型人格障碍:针对情绪失调的接纳承诺疗法》

蚯蚓是一种特殊的动物,它没有心脏,只有五个动脉弓。动脉弓是由腹主动脉在咽的部位发出的动脉管,链接着背主动脉和腹大动脉,一般呈弓形,故名动脉弓。蚯蚓的动脉弓呈环状,就像膨大的血管,所以也有称环血管的。蚯蚓就靠着这些环状血管为全身细胞供血。蚯蚓也没有肺部和腮,它是靠皮肤呼吸的。

这些生理特征决定了蚯蚓对光线、温度和湿度都非常敏感,蚯蚓喜欢在阴暗、潮湿、肥沃的土壤中生活,怕光怕震动,它以土壤上层的落叶、枯草、植物根茎和碎木屑中所含的有机质为食。

蚯蚓对生存环境极为挑剔,如果土壤中的湿度过大,导致蚯蚓被泡在水中,就会让蚯蚓无法正常呼吸,蚯蚓会从土壤中跑出来,爬到路面上。所以在夏季下雨天,我们经常在马路上看到蚯蚓。但如果土壤太干燥,蚯蚓体内的水分大量散失,也会威胁到蚯蚓的生命。蚯蚓要求的相对湿度很高,差不多为80%,在干燥的环境蚯蚓不吃不动,以减少消耗,还会从背孔中喷出体腔液维持身体表面的湿度。蚯蚓对温度也很敏感,为了避暑或避寒,它们会根据气温调节在土壤中的深度。

小时候我在家里钓鱼时经常挖蚯蚓,对蚯蚓的生活习性很了解。蚯蚓有许多种类,钓鱼最常用的是红蚯蚓,红蚯蚓是一种比较温顺的蚯蚓,被挖出来时,会温顺地逃生。但另外有一些蚯蚓就不那么温顺,如果把它们挖出土壤,它们就会暴躁的跳动以进行自我保护,并很快找到安全的环境躲进去。

一切生物都具有应激性,生物的应激反应与其自身的生理结构和外界环境息息相关。不同的生理结构决定了不同的生物需要不同的生存环境,当生存环境令生物感到很不舒适时,它们就会想办法摆脱一种生存环境,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我们人类对环境也存在应激性,而且我们与大多数哺乳动物的应激反应高度相似,体现人类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的表情,在哺乳动物的面部也能被发现。

情绪是我们在应激状态的自然反应,常见的四种情绪是喜怒哀惧。遭遇同样的事情,有的人的情绪反应强度较大,有的人的情绪反应强度较小。有的人甚至会在应激状态下,处于错乱的精神状态。那些过度的情绪反应就造成了人类的心理与精神疾病。

人对外界的刺激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由人的大脑决定。我们的大脑长成什么样,我们的个性特征就是什么样,我们对刺激会有固定的反应模式。通常,普通人的反应模式都是大同小异的,这些反应能被大多数人接受,他们自己也不会产生严重不适,我们把这类人称为正常人。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所谓的精神正常之人是指对人际关系适应良好,不存在严重的不良情绪的人。

但也有一些人因为大脑的生理结构偏离正常,或在成长和成年后的人生过程中遭遇过一些不良的事件,导致他们遭遇外界刺激时,反应不足或反应过度。这种反应不足或反应过度的程度如果不严重,只是导致人出现一些轻微的郁郁寡欢、焦虑、恐惧、烦躁、失眠的症状,而且这些症状可以被本人调整过来,或随着周边环境的改变能够自动改善,这些就都不是严重的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而只是适应不良。医学上将这类现象命名为抑郁发作、惊恐发作、焦虑发作等,这类突然发作的情绪反应并不等同于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等,这些发作通常都是一过性,持续时间不会超过一年。

人在适应不良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令其他人感到迷惑或恐惧的剧烈的情绪反应,比如暴怒如狂、流泪不止、胡言乱语或沉默无言等。这些反常反应很像是精神病症状,但却与真正的精神疾病不同。但一般来说,这类人无须医治或仅需简单医治,他们的情绪反应就可以自动缓解。缓解后,如果周边的人际环境调整到位,或其本人能成功地调节自己的内心,重新回归平静状态,他们都不会再复发。对这类反应,精神科医生不会轻易诊断为某种心理或精神疾病。绝大多数正常人一生中都有可能会出现数次这类反应。

如果某种不良心境,比如说抑郁、焦虑、愤怒、恐慌等,持续时间超过一年,并且不能通过自主调节得到缓解。那么这类人就可以被诊断为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等。这些患者属于情绪障碍患者,有部分患者可以通过药物的治疗和心理咨询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通常这类患者对自己的问题是自知的,他们能够感知到自己的痛苦,有些患者会积极寻求医生的帮助。

还有一些患者,则属于人格障碍患者。人格障碍患者比单纯的抑郁症、焦虑症患者更复杂。人格障碍存在以下四个特征:1.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2.行为纯属无意识,没有目的性,患者对自己的行为也不具备自制力和自知力;3.通常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4.可能会导致精神性疾病的发生。

常见的人格障碍有以下12种:1.依赖型人格障碍;2.回避型人格障碍;3.强迫型人格障碍;4.抑郁型人格障碍;5.偏执型人格障碍;6.分裂型人格障碍;7.分裂样人格障碍;8.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9.自恋型人格障碍;10.表演型人格障碍;11.反社会型人格障碍;12.边缘型人格障碍。

通常一个患者可能不只有一种人格障碍,他们可能会出现多种人格障碍共病的现象,而且大多还存在与情绪障碍共病的现象。人格就像一座大厦的地基,一旦人格出现障碍性问题,患者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就很容易偏离社会正轨,但患者本人不自知,他们会认为自己是正常人,指责其周边人不正常。人格障碍有遗传性,一些人格障碍患者的家族成员通常也会存在相同或与之密切相关的人格障碍。比如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父母就可能是边缘型人格障碍或自恋型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治疗起来比单纯的抑郁症或焦虑症要复杂,这类患者出现共病抑郁症、焦虑症时,服用相应的药物能够减轻症状,但无法改变其人格特质。要想改变其人格特质,需要心理咨询师对其做长程的治疗。通常这种治疗收效均不明显,所以许多患者对治疗师的依从性很低,治疗容易中断。

第四层才是严重的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症、严重的躁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这类患者需要规范的治疗,当患者病情严重,对身边人造成一定的威胁,自己也有自杀的倾向时,甚至需要住院治疗。

无论是哪一种心理或精神疾病,都既与患者本人的大脑有关,也与患者的家庭环境有关。如果患者的家庭氛围较好,患者承担的生活压力较小,家属对患者所患的疾病有深入的了解,并且知道如何更好地与这类患者相处,减少对这类患者的刺激,那么这些患者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其疾病不易发作或即便发作,也容易得到控制。

通常,诱发患者的精神疾病的,正是恶劣的家庭环境和沉重的生活压力。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孤立,不像过去一样有丰富的亲属关系,所以一些小家庭中的成员如果不善于维护亲密关系或亲子关系,或一些独居者长期缺乏家庭温暖,就特别容易导致某个或某些家庭成员出现精神不堪重负的状态。他们或会一过性的爆发,或会出现长期不能缓解的症状——多数长期的精神病患者是先天性的,或受到其原生家庭的影响,或二者兼具,但他们症状的轻重也会与其所处的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如何缓解人们承受的精神压力?一方面,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重视心理健康,学习处理情绪和亲密关系的方法,另一方面,也需要家庭成员们共同努力。

一段健康的关系是平衡的,关系双方各有50%的权利和义务。一段失衡的亲密关系,往往是压垮一个人精神的最重要的外界因素。

正常情况下,一段关系能够滋养双方,满足双方对关系的诉求。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诉求,有些人习惯了用精神控制的方法,有些人则习惯了压抑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而且每个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都有惯性,他们在家庭之外的环境中,也容易处于同样的状态。久而久之,那些脆弱的人的心理就会失去平衡,最终通过一些歇斯底里的行为将他们的情绪爆发出来。所以,通常一个患者精神疾病的爆发,很容易伴随着一段关系的破坏。

我们要减少精神损害,就要在平时与家人相处的过程中尽量做到包容、理解和接纳,并且尽量使每段关系都处于平的状态。不要过度迁就某个擅长精神控制的家庭成员(这会导致他们的精神疾病越来越严重),也不要过度的去掠夺某个软弱的家庭成员,造成关系的不平衡。

长久的不平衡,多数会在最后时刻导致精神疾病爆发伴随关系破裂。一些严重的精神疾病应规范的治疗,很多精神疾病患者在服用药物后,可以与正常人一样生活。特别严重者是不能居家生活的,需要送到精神病院,由专业的医护人员照料。

一些重大的不幸事件,常常会导致一些继发性的精神疾病。比如罹患癌症者,容易出现继发性抑郁症(这要与本身就有抑郁症,然后共病癌症的患者区分开)。遭遇车祸、地震、火灾者,容易出现创伤应激障碍综合征等。对这类患者,家人要多些理解、关怀和爱护,如果患者病情严重,应带他们到精神科就诊。

养伤二十天,终于无法忍受

每个成年人都有一个固定的生活模式,打破这种固定的生活模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从11月19日到今天,我养了二十天的伤——当然这二十天也不是纯粹在养伤,也在少量的工作。今天早上,我恢复了四点多钟就早起的习惯,因为我再也无法忍受这种养尊处优的生活了——腰都睡痛了。

我从初中开始,便逐渐培养起每天都早起学习与写作的习惯,这已把我的生活固化成了一种再也无法改变的模式了。11月19日出车祸后,我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住院治疗。从那天开始到昨天为止的二十天是我最难受的二十天,整日无所事事,最近几天我强烈的感觉到这纯粹在虚度光阴,浪费生命。

昨天我出去走了一万多步,只一过性的头晕了几次,回家也不再头晕和头痛,我自感已经不再有明显的后遗症了。所以从今天起,我打算逐渐恢复每日运动、学习、写作与工作的常态生活。每个人都有令他自己最舒服的生活方式,我这种人就是俗话说的闲不住的人。对我来说,读书、写作和工作组合而成的这种生活方式比世间任何其他事情都更能吸引我,每天都重复这样的生活,我也毫不厌倦。反而是按下暂停键后,浑身难受。

我上初中时,被选入培优班,从此以后,周末就与我无缘,因为培优班的学生每周末都要在学校接受为参加奥赛而准备的集体培训。这是我那个年代黄冈教育的一个特色,我们那时代,凡是学习成绩拔尖的黄冈籍学生,大概都有这种经历。

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因为受过这种训练,还是因为天性的缘故,才会如此厌倦虚度光阴的生活。只知道我的生活已经固化了,当然这种固化的生活并没有给我带来烦恼,每天过这种生活,我内心是愉快多于痛苦的,只要没有过度疲劳,得到了充足的睡眠,身体也很健康。

如果往前追溯到小学阶段,当时我最大的爱好是阅读和钓鱼。那时候我们的阅读是家长极力想阻止却阻止不了的(因为我们看的是各种与考试无关的“闲书”,买这些“闲书”还很花钱),所以我想天性和后天的习惯培养对我如今的生活模式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实放眼观察周边的人,我发现每个人的生活模式基本上都固化了,我们可以从他们的一举一动中推断出他们的生活模式。这可能就是我们人类的一个固有的特征,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习惯性思维和行为模式,我们就像成瘾了一样。我们的人生看似丰富多彩,实际上只不过是在重复某种固定不变的模式生活,而且这种模式通常都是在青少年时代就已形成了,只是每个人的生活模式不一样而已。

医生在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和人格障碍患者时,发现矫正患者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都非常困难,因为那些导致他们出现这些疾病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已经固化,外界很难撼动。其实所谓的正常人同样存在这样的现象,只不过我们把正常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视为健康的而已。正因为我们的模式难以改变,所以才会有“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样的俗语。

对吃喝玩乐,我至今都没有培养起兴趣来。我不是说人不应该吃喝玩乐,如果一个人喜欢吃喝玩乐,并且把吃喝玩乐固化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只要他们自己高兴就好。毕竟每个人都只活一辈子,只要不伤及其他人,每个人都有权利爱怎么活就怎么活,他人没有资格评头论足。

但也有一部分人,对吃喝玩乐没有兴趣,他们不会沉迷在吃喝玩乐之中,也不会结交酒肉朋友。大五人格中,内倾性较强的人基本上都会对吃喝玩乐不感兴趣,他们更注重的是自己内心的感受,而非外界的刺激。内倾性强究竟是来自于先天的遗传还是后天的培养呢?我个人觉得还是遗传的作用更大。

任何一种生活模式,只要不过度,对身体无损伤,其实都是无可厚非的。正如罗素所言,人生之所以美好,完全在于它是多姿多态的。如果全世界只有一种模式的人,那这个世界是很可怕的。当然,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多姿多态是必然的结果。世上没有任何两个生物有完全相同的基因组,我们的表型(长相、性格、智力水平等)取决于我们的基因,这决定了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并非基因决定论者,我认同后天教育的作用。但后天教育只不过是在基因造就的基本框架上,将一个人的各项优势天赋培养得更好而已。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刻意去强迫另一个人发展他自己并不具备天赋的能力,结果基本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我个人认为,尊重生物学上的这种基本规律,尊重天生的个性,让每个人得到顺其自然的发展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我在规避自己天性中的一些缺陷(因为它们确实给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危害),但也接纳了那个生物学上的自己,不再与自己的天性对抗。越是深入了解生命的奥秘,我们越是知道,我们没有能力把一个人改变成另一个人,也没有能力把自己改变成另一个自己,我们对人的改造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充其量只不过能做些适度的调整,以减少我们天性中的某些因素给我们带来的困扰而已。

治疗糖尿病脑部损害性病变的地黄饮子

地黄饮子出自《家宝方》,在《世医得效方》中,它又被称为生地黄饮子。该方由人参、生地黄、天冬、麦冬、枳壳、石斛、枇杷叶、泽泻、炙甘草各等份组成。将上药碾为粗末,每次取3钱(9g),用水150ml,煎至90ml左右,去滓,饭后临卧前温服。

地黄饮子的功效为滋阴补血,益气生津,原方本用于治疗阴亏血虚,胃有虚热所致的消渴(糖尿病),症见口燥咽干,面赤烦躁。现代研究发现,以该方为基础方进行加减,治疗脑血管性痴呆、脑萎缩和脑卒中后遗症等效果也很好。

治疗脑血管性痴呆,可以地黄饮子为基础方,加味一些补肾药,采用下方:生地黄15g,巴戟天10g,山茱萸10g,石斛10g,肉苁蓉10g,炮附子5g(先下),肉桂3g(后下),白茯苓10g,石菖蒲10g,远志10g。如果患者形体肥胖,痰湿偏重,可加苍术10g,法半夏10g,天麻10g;若症见舌质有黯紫,或舌下青筋显露者,加川芎20g,丹参10g,赤芍10g。每日1剂,1个月为1疗程,连服2个疗程。总有效率可达61.76%。(《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5(3):146)》)

治疗脑萎缩,可用如下基本方:熟地黄15-30g,肉苁蓉12g,巴戟天、山茱萸、石斛、麦门冬、茯苓各9g,炮附子、肉桂、五味子、石菖蒲、远志各6g,薄荷3g,生姜3片,大枣4枚。兼痰热者,酌减肉桂、附子,加竹茹、清半夏、胆南星;肾阴亏损为主者,选加龟板、知母、女贞子;肝血不足者,加当归、白芍、何首乌、丹参;失眠严重者,加酸枣仁、夜交藤、生龙齿;头痛甚者,加天麻、菊花;腰痛足酸,加杜仲、桑寄生、千年健、鹿角胶;失语或吐词不清,加白僵蚕、干地龙,连用30日为1疗程,停药3-5日后继续服药1个疗程。总有效率可达92%。(《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9,13(4):10)))

治疗脑卒中后遗症,可以如下基本方:熟地黄20g,山茱萸20g,石斛、麦冬、五味子、石菖蒲、远志、肉苁蓉、巴戟天、桃仁、红花、地龙各15g,丹参20g,水蛭10g。头晕者,加草决明、菊花各20g,珍珠母30g;肢体酸软无力,加生黄芪20g,党参15g。每日1剂,14日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可达96.2%。(《中医药信息》2004,21(4))

以上临床报道显示,虽然地黄饮子这张方子过去主要用来治疗消渴,但以其为基础方,对症加减,治疗多种脑部病变均有较好的疗效,可见本方对脑部疾病有一定的靶向性。

治疗近期支原体感染咳嗽较为有效的清肺汤

近期,全国多地爆发支原体感染,很多患者感染后,虽经治疗,不再发烧,但咳嗽久久难愈。临床症状为干咳或痰难咳出,夜间咳嗽较白日明显,小便黄或不黄。笔者尝试过多张处方,最后发现日本汉方药清肺汤最为有效。清肺汤颗粒在日本有现成的成药销售,但在国内很难买到,淘宝上有些代购在出售,不过价格很贵。但清肺汤的处方是公开的,患者可按照清肺汤的处方,自行购药煎熬。

清肺汤:黄芩8g,杏仁8g,川贝8g,竹茹8g,麦冬12g,生甘草4g,桔梗8g,栀子8g,陈皮8g,茯苓12g,五味子2g,桑白皮8g,天冬8g,当归12g, 大枣8g,生姜2g。每日一剂,以水两碗,煎至剩八分碗药液。煎两遍,混合两次汤液,分2-3次于饭后服用。此为成人用量,0-3岁婴幼儿用三分之一的量,3-10岁的儿童用一半量,10岁以上儿童用成人量。此方治疗肺热咳喘,口干舌燥,咳吐黄痰者。

支原体感染后期,患者不发热,只咳嗽,且迁延不愈。服用本方很难一下子根治,但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服药期间,患者还应多休息,多喝水,提升自身免疫力,促进自愈。清肺汤也可以做成丸剂服用,将以上方剂的药物共同研成细末,以炼蜜为丸,每丸如黄豆大小,每次服用20-30丸,每日2-3次,服用丸剂亦可有效改善患者咳嗽的症状。

服用清肺汤治疗肺热型咳嗽,多在一周内见效,如果服药一周仍无改善,不必再服,可找专业医师调整用药方案。

好书推荐: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

刘绍武教授生前是山西省太原市中医研究所的主任医师,刘老先生一生从事中医的临床实践、教学与研究工作,刻苦研读《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著作,并努力学习现代医学、生理学和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创立了一门融合了中医(尤其是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思想)和现代医学的新学说,他将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三部六病”理论。

刘老先生的三部是指表部、里部、枢部,他将人体与空气和外界相接触的部位划归为表部,这些包括肌表、肺系、生殖系、部分神经系等,他认为表部就是适应并与环境发生密切关系,以完成呼吸、运动、感知等生理功能的。里部是指和食物相接触的部分,人体的口腔、消化系统乃至排泄食物残渣的肛门等,均属里部。枢部则是指气血接触的部分,枢部室将表部吸入的氧和里部吸收的水谷精微合化而为血液,循环不已,营养周身。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肝肾等器官均属里部。

他再将人体受各种原因所致的疾病分为阴性反应的疾病和阳性反应的疾病。阳性反应可使血管扩张、机能兴奋、体温升高。阴性反应则会导致血管收缩,机能抑制,体温降低。

表部、里部和枢部均可能引起阴性反应或阳性反应,所以人体的疾病就可以从大的方面划分为六种:表阳证、表阴证、里阳证、里阴证、枢阳证、枢阴证。他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把这三部六病的治疗方法进行概括和分类,纲举目张,条理清晰,并列出了相应的治疗处方,颇有参考价值。

这种划分方法与张仲景的六经辨证相呼应,但刘绍武先生的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有让人耳目一新之感。刘绍武先生的这种三部六病思想受到了日本汉方医学家汤本求真的影响,与胡希恕教授的医学思想有相似之处,但刘绍武先生的理论更加的完备。

我个人非常欣赏刘绍武先生的这种创新性的学说,刘老的这种学说是典型的中西医学汇通之作。一个临床医生只有博览群书,勤于实践,才能够在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功底之后,创立这样的学说。我认为他的学说比张仲景的六经辨证理论更具科学性,有更高的参考价值。

中医理论要创新,要与现代科学相融合,如果中医一直固步不前,不肯吸纳新知,就很难进步。刘绍武先生的这种治学态度,也是值得我辈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