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经验方

以白芍为主的10张止痛方剂

方一:芍药丸(出自《外台秘要》)

组成:白芍、当归、白术、炙鳖甲各60g,诃子10颗(去核),干姜、人参各45g,白豆蔻、雄雀屎各30g,郁李仁75g(去皮)。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用20丸,渐加至30丸,空腹时以酒送服,每日2次。

功效:温中健脾、软坚散结;主治脾胃虚寒、血瘀气滞、心腹胀痛,脐下坚硬如石,疼痛不已。

方二:芍药汤(出自《千金要方》)

组成:白芍、生地、牡蛎各15g,桂心3g。水煎,去滓,温服,每日三次。

功效:滋阴潜阳、活血止痛;主治:产后阴亏,虚热上扰,致患头痛,亦治腹中拘急痛者。

方三:芍药汤(出自《千金翼方》)

组成:白芍、桂心各9g,当归、半夏(洗去滑)、茯苓各6g,蜀椒6g,上药水煎去滓后,加入生姜汁30ml,蜜10ml,再煎。每次取约100ml服用,每隔一时辰(2小时)服药一次。

功效:温中散寒,缓急止痛;主治:产后心痛,因寒冷所致者。忌一切生冷。

方四:芍药汤(出自《千金翼方》)

组成:白芍12g,茯苓9g,人参、生地、甘草各6g。以上药用清酒兑水共约500ml煎至250ml,分成三次服用。

功效:益气养血、缓急止痛;主治:产后气血两虚,腹中疼痛。

方五:芍药汤(出自《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成:白芍30g,当归、黄连各15g,槟榔6g,木香6g,炙甘草6g,大黄9g,黄芩15g,官桂7.5g。上药共为粗末,每次取15g,以水300ml,煎至150ml,去滓。饭后温服,每日2次。

功效:清热燥湿,调气和血;主治:湿热痢,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现常用于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放射性直肠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疾病。

方六:芍药散(出自《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组成:香附子120g,肉桂30g,延胡索(炒)30g,白芍30g。上药为细末,每次取6g,沸汤调服,每日2次,不拘时候。

功效:行气化瘀,温经止痛;主治:妇女血瘀气滞,腰胁疼痛。

方七: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

白芍、炙甘草各12g。上药以水400ml,煎至200ml,每日分2次温服。

功效:缓急止痛;主治:脚挛急或腹中疼痛。

方八:芍药黄芪汤(出自《千金要方》)

组成:白芍12g,黄芪、白芷、桂心、生姜、人参、川芎、当归、生地、炙甘草各6g,茯苓9g,大枣10枚(掰碎)。以酒水各350ml合煮取300ml,去滓,温服,每次100ml,每日3次。

功效:益气养血、温中止痛;主治:产后气血俱虚,外受寒邪,心腹疼痛。

方九:芍药黄连汤(出自《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成:白芍、当归、黄连各15g,大黄3g,桂枝1.5g,炙甘草3g。以上药共研粗末,每次取15g,以水150ml,煎至100ml,去滓,饭后温服,每日2次。

功效:清热解毒,和血止痛;主治:热毒内蕴,大便后下血,腹中痛者。

方十:芍药甘草附子汤(出自《伤寒论》)

组成:白芍、炙甘草各9g,炮附子6g。以上共以水1L,煮至300ml,去滓,温服,每日3次。

功效:扶阳益阴;主治:伤寒发汗后阴阳俱虚,反恶寒;疮家发汗成痉病。现多用此方治疗急性坐骨神经痛、偏头痛等。

从以上10方中,我们可以看出,白芍有止痛的特效,以白芍与相应药物组合,可以缓解多种原因引起的疼痛。

治小儿积食、消化不良、胃胀胃痛的“替针丸”

《普济方》中有一张名为“替针丸”的方剂,该方组成为:青皮、陈皮、京三棱、枳壳、厚朴、诃子、白豆蔻各一两(30g),肉豆蔻、槟榔各5钱(15g),干姜3分(0.9g)。制法为将以上药共研为细末,水煮面糊味丸,如麻子大。日二次,每次服用20丸,饭前用生姜、橘皮各适量煮汤送服。

这里的麻子是指火麻仁或蓖麻子,其大小约与绿豆相当。本方的功效为温中散寒,理气消滞,主治小儿因冷伤脾,心腹痛胀,胁肋疼痛,不思饮食,脏腑不调。本方重用理气破积之品,青皮、陈皮、枳壳、厚朴、三棱、白豆蔻、肉豆蔻、槟榔等均有理气破积、消滞的功效;稍佐以少许干姜以温中散寒,以生姜和橘皮煎汤送服,亦有温中散寒和理气消滞之功;诃子有涩肠止泻之功,方中用诃子,是因为这样的消化不良常伴随有腹泻或便溏的症状。

故本方的主要适应症是因饮食生冷或感寒造成的气滞腹胀,消化不良,胃脘疼痛,疼痛牵引至胁肋甚至背部,现代医学中的胃肠炎、胆囊炎等可出现上述症状。因小儿饮食无节,亦不会照顾自己,容易感寒伤风,故此类消化不良为儿科常见病,但本方并不局限于儿科用药,成人出现上述症状,亦可用本方治疗。

替针丸无中成药厂商生产,如需使用本方治疗相关疾病,需要自己按照配方制丸服用。

《普济方》中有一张名为“替针丸”的方剂,该方组成为:青皮、陈皮、京三棱、枳壳、厚朴、诃子、白豆蔻各一两(30g),肉豆蔻、槟榔各5钱(15g),干姜3分(0.9g)。制法为将以上药共研为细末,水煮面糊味丸,如麻子大。日二次,每次服用20丸,饭前用生姜、橘皮各适量煮汤送服。

这里的麻子是指火麻仁或蓖麻子,其大小约与绿豆相当。本方的功效为温中散寒,理气消滞,主治小儿因冷伤脾,心腹痛胀,胁肋疼痛,不思饮食,脏腑不调。本方重用理气破积之品,青皮、陈皮、枳壳、厚朴、三棱、白豆蔻、肉豆蔻、槟榔等均有理气破积、消滞的功效;稍佐以少许干姜以温中散寒,以生姜和橘皮煎汤送服,亦有温中散寒和理气消滞之功;诃子有涩肠止泻之功,方中用诃子,是因为这样的消化不良常伴随有腹泻或便溏的症状。

故本方的主要适应症是因饮食生冷或感寒造成的气滞腹胀,消化不良,胃脘疼痛,疼痛牵引至胁肋甚至背部,现代医学中的胃肠炎、胆囊炎等可出现上述症状。因小儿饮食无节,亦不会照顾自己,容易感寒伤风,故此类消化不良为儿科常见病,但本方并不局限于儿科用药,成人出现上述症状,亦可用本方治疗。

替针丸无中成药厂商生产,如需使用本方治疗相关疾病,需要自己按照配方制丸服用。

化痰止咳的“贝母瓜蒌散”

《医学心悟》中有一张名为“贝母瓜蒌散”的小方剂,该方组成为:贝母1钱5分(4.5g),瓜蒌1钱(3g),天花粉、茯苓、橘红、桔梗各8分(2.4g)。水煎,去滓,温服,每日2次。

这张小单方的主要功效为润肺化痰,主治燥热伤阴,咳嗽痰黄,咯吐不爽,咽喉干痛,现多以之治疗哮喘、胸膜炎、气管炎、肺癌等见证属肺热阴伤证者。

本方中的各药均为常用的化痰止咳药物,本方中的贝母多用川贝母,川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本方中的瓜蒌取瓜蒌皮,瓜蒌皮清热涤痰,宽胸散结,若兼见便秘者,则可用瓜蒌仁,瓜蒌仁不但有瓜蒌皮的功效,还能润肠通便;方中的天花粉为瓜蒌的根茎,其功效与瓜蒌皮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茯苓健脾利湿,宁心安神;橘红消痰利气,宽中散结;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脓。诸药合用,对燥热伤阴所致的咳嗽痰黄,咯吐不爽之肺燥型咳喘有一定的对症治疗作用。

本方中的各药均有一定程度的抗肿瘤作用,故这一用药组合亦常用于治疗肺癌或肺转移瘤,但单纯这几种药治疗肺癌的效果有限,应与其他抗肿瘤药配伍使用。

治疗感染后自汗和盗汗不止的“清热固表汤”

清热固表汤是现代中医学者王季儒先生的一张经验方,出自其著作《温病刍言》。该方组成为:生石膏30g,地骨皮12g,浮小麦30g,糯稻根30g,知母10g。用法为水煎,去滓,温服,每日2次。煎药时,生石膏需先煎15-30分钟,以便其有效成分更好的析出。

本方的功效为清热固表止汗,主治内热而表不和,以致自汗和盗汗。方中生石膏、知母清气分热,地骨皮除骨蒸、退虚热,糯稻根和浮小麦均为中医止汗名药,是对症治疗之药。

王季儒先生的这张方剂是从张仲景的白虎汤演变而来的,白虎汤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白虎汤由生石膏、知母、粳米、炙甘草组成,本方取白虎汤中的生石膏和知母,强力去除气分之热。

温病(传染病)中后期,有些病人虽然已经退烧,体温计无法测出体温异常,但患者自己却能感受到自己仍然有内热不去,迁延日久,还会出现口干口渴等现象,这时候就要用白虎汤的思路来清除气分之热。

热邪缠绵不去,往往还会从气分到血分,部分患者会感觉热就像从骨头里往外蒸蒸而出,中医认为这是热邪入里,需要用到地骨皮、牡丹皮、银柴胡、秦艽、鳖甲、青蒿等药已清虚热,本方中就用了地骨皮。

在里之热邪会迫汗外泄,所以患者最为显著的症状就是自汗或盗汗不止。仅以清热药,力度稍显不够,本方加止汗之药浮小麦、糯稻根,而且用量均大,就是兼顾治标。这样组方思路清晰,标本并治,值得学习。

使用本方时需要注意,如果患者不恶热而畏寒,则应慎用此方。

养血祛风、通络蠲痹的大秦艽汤

“大秦艽汤”出自《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在《校注妇人良方》中又被称为“秦艽汤”,该房租成为:秦艽3两(90g),石膏2两(60g),甘草2两(60g),川芎2两(60g),当归2两(60g)、川羌活1两(30g),川独活2两(60g),防风1两(30g),黄芩1两(30g),白芍药2两(60g),吴白芷1两(30g),熟地黄1两(30g),白茯苓1两(30g),细辛5钱(15g)。

上药锉为粗末,每次取1两(30g),水煎,去滓,温服。现可按照本方的五分之一的量,以饮片煎汤直接内服。

本方有祛风养血、通络蠲痹的功效,是中医治疗血虚所致的痹症的经典名方,主治血虚,筋脉失养,风中经络,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或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这与现代医学中的脑溢血、脑梗及其后遗症的症状基本一致。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大秦艽汤不但对缺血性脑卒中、脑梗、中风后遗症等有一定的疗效,还能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眼肌麻痹等疾病。

本方中的秦艽有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退虚热的功效,是中医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虚热不退的常用药;石膏和黄芩清热泻火;川芎、当归、白芍、地黄(本方中的地黄是生地黄和熟地黄并用,生地黄偏于活血化瘀,熟地黄偏于补血,故本方既有活血又有补血之功)等四种药共同组成了四物汤;羌活、独活、防风、白芷、防风、细辛均有温通经络、祛风止痛之功;白茯苓健脾利湿;甘草调和诸药。合而用之,有祛风去湿、活血通络、蠲痹止痛之功效,对中风后遗症等疾病有对症治疗的功效,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方中的细辛有肝毒性,长期使用可能诱发肝脏癌变,故本方只可暂用,不可久用,如患者病程较长,可将方中的细辛用石菖蒲30g,天麻30g替代。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疗程较长,常需坚持服药数月甚至一年以上,此类患者用本方后如有效,可以按照配方加工丸药内服,每次服用3-6克丸药,每日2-3次即可。

本方中的许多药物对胎儿不利,故孕妇禁用本方。